分享

高考四十年了,回忆一下你们村走出了多少学子?

 影山飞鸟 2021-07-07

    从1977年开始恢复高考制度到今年刚刚结束的高考,高考整整经过了四十年的历程,有句老话说得好,40而不惑之年,不同年代的高考都会受到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需求等方面的影响。

   四十年来,我们村有近20多人通过高考走进大学的门槛。

    我的家在西部陇中甘肃会宁南部农村,这里的农村到现在还很清贫,但许多家庭的家长都很重视供孩子读书考大学,在这里有许多家的正屋会看到挂着一幅写有“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中堂,因为这里的农民深深认识到,只有供孩子读书上大学才可以完全改变家庭和孩子命运。

     6月7日又是一个万众瞩目的特别日子,全国高考拉开了大幕。成千上万学子在全国各地不同地方走向考场参加高考。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天随着历史变迁山区不断积淀起来的教育文化将会孕育出更多的国家栋梁之才。


不同的时代,西部陇中甘肃会宁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初心不变,我们村也一样有很多家庭希望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信念更加坚定。以教育甲天下而被众人皆知的会宁,在“高考状元县”、“西北教育名县”形成的教育气候中,走出了众多的优秀人才,为国家、为家乡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村的孩子也一样!

    70年代的时候,我们那个小山沟小岔有300多人40多户家庭,村里供出两个高中生,他们都没有机缘去参加高考,阴差阳错最后去村里教书,教书育人,他们默默无闻为附近周边村民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孩子!如今他们都60多岁了都挥泪退休在家。

    80年代的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候,那时候的高考很难的,我们上大学很不容易。这时候改革开放,小岔社人口增长,主要生育孩子多,那时候村里上初中的孩子有20多人,读高中的孩子就2人,我们社80年代上大学的1人.

如今的他已到知天命之年,在一村小学教书。

         90年代开始我们村里考去大学的有2人,他们后来读研毕业后再去工作,如今他们都过的不错。这时候村里孩子是最多的时候,但大多孩子上不了高中,只好打工。

00年代后,村里开始人口减少,主要异地搬迁安家落户,我们村有10多户人家搬迁去了新疆,内蒙等地、这时候高考收的学生多了,可这期间村里考大学的出现断档现象,直到10年代后我们村考上大中专生20人,本科生8人,这是最辉煌时期!

2017年的高考,我们村有3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参加,祝福他们一定成我们村新的大学生……

“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说实话,现在田很少有人愿意去耕地,但上大学的愿望还是很强烈的。一样的高考,不一样的回忆,高考的日子,煎熬着莘莘学子,更煎熬着望子成龙的家长

我自己总感觉没有经历过高考的人生,注定是一个不完美的人生。用网上流传话说:“高考是人生最后一次不用拼爹的最公平机会。”多少个日夜奋战,多少滴汗水凝聚,家乡的学子们牺牲了青春,在高考的战场上成就梦想。

埋首前行能吃苦,挥剑披靡无不胜,展望前程,尽璀璨!祝福通过高考改变人生的同学们。

祝愿,我的家乡能走出更多的人才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