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于右任

 若水70 2021-07-07

  

  于右任(1879411-19641110)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陕西省咸阳市斗于村(于村地处泾阳和三原交界处,归三原县辖,现属于泾阳县)人。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于右任早年是同盟会成员,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先驱,国民党元老青年时追随孙中山先生,为推翻满清封建统治立下卓越功勋;他积极倡导国共两党合作,兴办教育、兴修水利,是真诚的爱国者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他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重要奠基人之一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创办人,上海大学校长,复旦大学、私立南通大学校董。民国四大书法家之一,被誉为当代草圣近代书圣创立了于体书法艺术。 于右任是南社早期的诗人,一生写下诗词近900首著有《右任诗存》、《右任文存》、《右任墨存》、《标准草书》等。

《望故乡》《国殇》《望大陆》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

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
只有痛哭。

天苍苍,

野茫茫,
山之上,

国有殇。

王若水点评:

1949年国民党战败,退居台湾。台湾海峡,成了诗人永恒的痛。他思念故土,思念大陆,思念亲人,渴望祖国统一。1962年,这位辛亥革命的老人已经八十三岁重病缠身,自知不久于人世,1月12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百年之后,愿葬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山要高者,树要大者,可以时时望大陆。我之故乡是中国大陆。”1月24日诗人在日记本中写下了这首感情真挚沉郁的诗作他眷恋大陆家乡渴望叶落归根,但终未能如愿。

于右任一贯提倡诗体解放,对作诗提出韵不可废,体不可拘的八字方针。一九五七年,他在台湾诗人大会上说:我们的诗,三百篇后,由汉魏而六朝,量少变,至唐而变生多体,变也宋词,变也元曲,变也。每一变的初期,皆为诗体的解放,内容的扩大。他认为诗体的变化,就是诗的革命。他说:诗的体裁,必须解放,伟大的天才、伟大的思想,决非格律所能限制的。即以李杜而论,我觉得,他们伟大的成就,是他们的长歌,他们的新乐府。他们的崇高地位,不是作风美备,而是对前代诗风的革命精神,而是由于这种革命精神所产生的领导作用,假使他们不在这条路上发展,而仍是走前代的道路,他们也不过清新如庾开府、俊逸如鲍参军而已近人作诗,动言效法李杜,我认为真的效法,应当效法他们的这种革命精神。无论如何,我们应当拿诗的格律来适应我们的思想,不可拿我们的思想来适应诗的格律,犹之我们当因脚的大小来做鞋,不应当因鞋垢大小来削脚。他自己也是率先身体力行的,这首诗就是成功的结合了骚体(离骚体)和乐府体的饱含真情的杰作。

诗的前两节采用骚体,重章复沓,反复咏唱,抒发对大陆、对故乡深切向往、眷恋的情怀,是诗人真情实感的强烈表露,真挚强烈的情感和刻骨铭心的思念,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引起读者感情与思想上的共鸣。最后一节采用乐府,开头两句借用了北朝民歌敕勒歌》里的两句话,“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经过一千多年的传诵,已经积淀演变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热爱家乡的代名词。诗人自然联想到、思念着远在西北的老家。最后两句“山之上,国有殇”语意双关而寓意丰富。《国殇》出自屈原楚辞《九歌》,是追悼将士的挽歌,所谓“殇”,《小尔雅》说:“无主之鬼之为殇。”诗人巧借“国殇”,抒写自己死后不能葬在大陆,不能魂归故里的遗憾。生而离散,死后尚不能魂归故里,不得安宁,读来怎能不令人怆然而泪下?

于右任遗体被安葬在台北的观音山上,从墓前向西北眺望,台湾海峡碧波荡漾,隔海处即是祖国大陆迷茫的西北天际更有诗人的故乡诗人的一座面向大陆的半身铜像,曾高高矗立在海拔3952米的玉山顶峰,日夜远眺着祖国故土(可惜现已遭破坏)。

这首怀乡思国的哀歌,是诗人的千古绝唱,更深深地触动着中华儿女的灵魂。祖国统一,是诗人的一生追求,更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追求!

《越调·天净沙》

兴隆山上高歌,

曾瞻无敌金戈,

遗诏焚香读过,

大王问我:

几时收复山河。

李都蔚点评:

1945年8月,中国终于取得艰苦卓越的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就中国未来的发展前途、建设大计等问题,毛泽东主席和蒋介石先生在重庆进行了谈判。期间毛泽东主席与于右任先生见面了于右任设午宴招待毛泽东、周恩来和王若飞,并邀请张治中、张群、邵力子、丁维汾、叶楚伧等人出席作陪。毛泽东和于右任二人聊起诗文,于右任对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极力称赞,对该词的结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尤为赞赏,毛泽东却道:“怎抵得上先生'大王问我,几时收复山河’之神来之笔。”原来,于右任参观成吉思汗陵墓时曾赋《越调·天净沙》:“兴隆山上高歌,曾瞻无敌金戈,遗诏焚香读过,大王问我:几时收复山河。

兴隆山位于兰州市榆中县,古因“常有白云浩渺无际”而取名“栖云山”,向有“陇上名胜”之称,被誉为“陇右第一名山”。主峰由东西二峰组成,东峰“兴隆”海拔2400米,西峰“栖云”海拔2500米,二峰间为兴隆峡,有云龙桥横空飞架峡谷。现今的成吉思汗陵是蒙古帝国第一代大汗成吉思汗衣冠冢,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草原上于右任怎么会在兴隆山参观成吉思汗陵墓呢?这是因为成吉思汗陵经过多次迁移,直到1954年才由青海的塔尔寺迁回故地伊金霍洛旗。

成吉思汗陵原为全体蒙古民众供奉的“总神祗”——八白宫(室),即八座白色的毡帐,是供奉祭祀的地方,而不是埋葬金身之地。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后,始建于鄂尔多斯。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罪恶的全面侵华战争,在“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的政策驱使下,相继占领绥远(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大部分地区后,于当年10月下旬在归绥(今呼和浩特市)成立了蒙古联盟自治政府,将归绥改名为“厚和浩特市”,同时派出间谍意图借成吉思汗陵影响内蒙古局势。1939年初,伊克昭盟盟长沙克都尔扎布向国民政府建议将成吉思汗陵迁至青海省西北部柯尔洛果贝子旗以避开战乱免被敌人窃据利用,国民政府同意。在确定安陵地点时,考虑到成吉思汗攻打西夏时曾经经过甘肃,因此决定将成吉思汗陵暂移至甘肃省榆中县兴隆山1939年6月,成吉思汗陵西迁至兴隆山。后成吉思汗陵移往青海省塔尔寺。新中国成立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应广大蒙古人民的要求,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今国务院)批准,于1954年将成吉思汗陵请回伊金霍洛故地,兴建成吉思汗陵园。

了解了上述成吉思汗陵的迁移历史,也就理解了诗人填写这首越调曲牌的思想感情。曾经的一代天骄,曾经的大元帝国,金戈铁马,所向披靡,站立在世界之巅,是何等骄傲!而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后,积贫积弱的中华大地四分五裂,中华各民族饱受涂炭,一句大王问我:几时收复山河”,充满了诗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投身民族解放的战斗精神,豪情万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