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士祯

 若水70 2021-07-07

王士祯(1634917思宗崇祯七年闰八月二十六日-1711626清圣祖康熙五十年五月十一日),原名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山东新城(山东淄博市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清初杰出诗人文学家,继钱谦益之后主盟诗坛,与朱彝尊并称南朱北王。清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康熙四十三(1704)官至刑部尚书,颇有政声。逝后文简”。早年诗作清丽澄淡,中年转为苍劲。擅长各体,尤工七绝诗论创“神韵”说,于后世影响深远。好为笔记康熙朝书画家宋荦称王士祯“书法高秀似晋人”近人称其书法为“诗人之书”。博学好古,又能鉴别书画、鼎彝之属,精金石篆刻。一生著述达500余种,作诗4000余首,主要有《渔洋山人精华录》、《蚕尾集》、杂俎类笔记《池北偶谈》、《香祖笔记》、《居易录》、《渔洋文略》、《渔洋诗集》、《带经堂集》、《感旧集》、《五代诗话》、《精华录训篆》、《蚕尾集》等数十种。

《秋柳》(四首选—)

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

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

愁生陌上黄聪曲,梦远江南乌夜村。

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

王若水点评:

诗人在济南大明湖创作了四首《秋柳》,前面的序言中写道:昔江南王子,感落叶以兴悲、金城司马,攀长条而陨涕。仆本恨人,性多感慨。情寄杨柳,同《小雅》之仆夫,致托悲秋,望湘皋之远者。偶成四什,以示同人,为我和之,丁酉秋日,北渚亭书。丁酉秋日是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秋天,王士祯和几个文友大明湖上观览游玩,只见湖畔的垂柳,已是翠褪黄显,乍染秋色了。诗人为眼前的景色所感染、悲秋意兴,遂赋四首《秋柳》诗。此诗传开,举国“文”名,大江南北一时应和者甚众,连顾炎武也由京抵济,作《赋得秋柳》唱和。由于各地众名家对《秋柳》诗的唱和,因此产生了享誉当时文坛的文社——“秋柳诗社”。

从诗的序言我们可以看到《秋柳》诗的基调:韶华易逝,悲秋感怀。开始用了两个典故。江南王子南北朝时期南朝简文帝萧纲,在他的《秋兴赋》里,有洞庭之叶初下,塞外之草前衰之句,以秋日凄凉的景色,烘托出悲哀的感情。“金城司马指东晋时的大司马桓温,金城是东晋琅琊郡郡治(侨郡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行政区划,在原有领土沦陷后在他地建立的侨制机构今江苏省南京市与句容市接壤一带。桓温第二次北伐时,途经金城,看见自己早年担任琅琊内史时栽种的柳树已经有十围那么粗壮,感慨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他攀着树枝,捉住柳条,不禁为华年的逝去、生命的迟暮而潸然泪下

首联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意思是秋天哪里最是销魂处?是西风残照时的白下门。此是用李白《杨叛儿》诗意:“何许最关人?乌啼白门柳”意思是说最牵动人心之地莫过于白门。开篇点题咏柳却不着“柳”字,可见诗人用意之深。江苏南京诗人一行明明在济南大明湖,咏得是大明湖的秋柳,怎么起句就跨到南京去了?南京曾经是六朝古都,繁华无比,后来一度没落,所以,在古代的诗词中,南京经常被用来作为抒发今昔盛衰之感的对象。如李白的《金陵》;地拥金陵势,城回江水流。当时百万户,夹道起朱楼。亡国生春草,王宫没古丘。空余后户月,波上对瀛洲。”就是把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衰落相对照,以表现悲叹之情诗人王士祯所处的明末清初,南京又是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和南明王朝的灭亡时的都城,在被清兵占领遭到严重破坏,只剩下了西风残照,一片荒凉。这种历史的兴替无疑浓墨重彩的渲染着悲秋的情怀。

颔联“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意思是春天的燕子在随风飘荡的翠绿色的柳条中上下穿梭,现在是秋天,只有残衰憔悴的柳枝在傍晚的云烟里轻轻摆动。差池”:《诗经·邶风·燕燕》中有“燕燕于飞,差池其羽”,说的是燕子飞来飞去,尾巴像参差不齐的剪刀。“他日差池春燕影”是化用沈约《江南弄 阳春曲》中“杨柳垂地燕差池”,再一次借用前人诗句点出咏柳之意而不着“柳”字。此联并以春秋比对,自然流露出意秋来孤苦的情调。四季轮回所带来的一系列的景物变迁,特别是昔日杨柳依依,而今杨柳憔悴不已的对照,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物是人非的凋零之感。

颈联“愁生陌上黄骢曲,梦远江南乌夜村”用了两个典故。黄骢曲是唐太宗为悼念战马而让乐工作《黄骢曲》唐代段安节撰写的《乐府杂录》中记载:“黄骢叠,唐太宗定中原所乘马,征辽马毙,上叹息,命乐工撰此曲”乌夜村是晋代何准隐居之地,其女儿即诞生于此,出生时群乌夜啼,后来成为晋穆帝的皇后对这位皇后来说,这个普通的农村乃是其后日的荣华富贵的发祥之地。这两句中“陌上”很容易使人想起“杨柳春愁”:如唐代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徐照《陌上柳》陌上杨柳春生枝,陌上行人春不归”。诗人第三次借用前人诗句点出咏柳之意而不着“柳”字。“愁生”和“梦远”两组词表达一种时过境迁的心灵感触,给人以盛衰无常的感慨。

尾联“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意思是不要站在风里听人弄笛,戍边思归的情感总是很难说的。这一联由唐代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引申而来,最后一次借用前人诗句点出咏柳之意而不着“柳”字。所引前人诗句也带有丝丝愁怨悲凉之感。

这首《秋柳》诗,写秋柳的摇落憔悴,春秋比对,从而感叹良辰易逝,美景难留。通篇辞藻妍丽,造句修整,用曲精工,意韵含蓄,风神高华,境界优美,咏物与寓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全诗联联借用前人诗句写柳,却通篇不见一个“柳”字,表现出诗人深厚的艺术提炼功底。

真州绝句》(五首选一)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李都蔚点评:

王士祯论诗提倡神韵说,要求诗的意境自然淡远,有味外之味。清康熙元年(1662年),他任扬州推官,路过真州(今江苏省仪征市),写下《真州绝句》组诗五首,这组诗描写真州景物风情,表现了真州景物的美丽、真州风俗人情的淳朴。我们选取其中一首点评。

这首诗描写了傍晚所见江边渔村的美景,极富生活气息:江边上居住的大部分是以捕鱼为生的人,在杨柳依依的路边和菱角飘香的塘堤上房屋稀稀疏疏的分布着。夕阳西下、微风习习的傍晚美不胜收,江边红枫树下大半都在叫卖鲈鱼。清新自然是这首诗的特点。诗中景物淡远幽雅,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而这些景物都是诗人触目所见,信手拈来,十分自然,宛如一幅天然的渔家生活图画。

  其次是含蓄而有意味。作者虽在描写景物风情,实际上是把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评价含而不露地隐藏其中。前一句描写渔村景物和渔人生活,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对渔村美丽景物和渔人自食其力生活的赞赏。后一句描写真州渔村的生活习俗,也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对真州渔民勤劳和淳朴人情的喜爱。含蓄的写法,使这首诗情外有味,读者若不细心思考品嚼,很难理解作者实际情感,自然也难于见得其诗之妙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