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臧克家

 若水70 2021-07-07

臧克家(1905年10月8日-2004年2月5日) ,曾用名臧瑗望,笔名少全、何嘉。山东潍坊诸城人。现诗人,忠诚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山东大学知名校友,是闻一多的学生,曾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名誉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荣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诗刊》主编,他的第一部诗集是《烙印》,主要讽刺诗集《宝贝儿》,文艺论文集《在文艺学习的道路上》。其短诗《有的人》被广泛传颂。《臧克家全集》出版发行。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王若水点评:

早在1937年鲁迅逝世一周年之际,毛泽东主席就在《毛泽东论鲁迅》的讲话中指出,鲁迅“并不是共产党的组织上的一人,然而他的思想、行动、著作,都是马克思主义化的”。毛泽东主席还论述了鲁迅的三大特点,即政治远见、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及由此形成的伟大的“鲁迅精神”,号召共产党人和革命者学习鲁迅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斗。1940年,毛泽东主席在他著名的著作《新民主主义论》中进一步明确提出:“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新中国成立后的1949年10月19日,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新政权第一次公开隆重地举行了各种纪念活动,全国文联主席郭沫若还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抒情诗《鲁迅先生笑了》。解放后由香港回到北京诗人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诗,

这首抒情诗通过两种人的对照,热情地歌颂了鲁迅甘愿“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甘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的伟大精神,有力的鞭挞了“骑在人民头上”“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抒发了自己对纪念鲁迅先生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深刻的揭露了为人民服务的人在人民中永存,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灭亡的道理。

诗句语言朴素、对比强烈、形象鲜明。同时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这一主题已超出了歌颂鲁迅精神范围,将读者引入对人生的更深层的思考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人民对生命价值与人生境界的认识。

老马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前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李都蔚点评:

这首《老马》选自诗人1933年出版的第一部诗集《烙印》。这部诗集大多取材于农村生活,对农民的悲惨命运寄予了无限的同情诗人自己说过:“我曾写下《烙印》,《生活》,《希望》和《老马》表现我的人生观和生活态度”。诗歌艺术上具有朴实、严谨、含蓄、凝炼的特色,受到茅盾,闻一多等人到好评。茅盾曾断言:“在目前青年诗人中,《烙印》的作者也许是最优秀中间的一个了。”

  诗人《老马》他所看到的生活写出了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悲苦境况,以及在险恶的生活,要能咬紧牙关,忍受困苦的磨难,运尽气力去和它苦斗。诗描写一匹在主人的淫威下,被迫驮上难以承受的重荷,默默忍受着,即使“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也只是“把头沉重的垂下”形象地展示了老马苦不堪言的悲惨处境。老马横竖不说一句话”,“有泪只往心里咽揭示了他坚忍的性格特质老马在鞭役下抬起头望望前面表明他依然有渺茫的希望。与其说这首诗是诗人受到了农民性格的感染所创造的地地道道的农民形象,是一首写农民生活的诗,不如扩展开来看,这种苦难人生这种生活的坚忍态度,在当时社会中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诗人通过老马的境遇写自己所看到的人生,那背负超重的生活压力,低头忍耐的形象,就是“坚忍主义”的表现。诗人本着“不肯粉饰现实,也不肯逃避现实”的现实主义精神,对民族精神了一种深刻的审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