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熹

 若水70 2021-07-07

朱熹(113010月18日宋高宗建炎四年九月十五日-1200423宋宁宗庆元六年三月初九),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宋高宗绍兴十三年(1143年),其父朱松临终前把他托付给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好友刘子羽(朱熹义父)。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因得承袭二程“洛学”的正统,奠定了朱熹以后学说的基础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朱熹从全新角度独创“中和新说”,标志朱熹哲学思想的成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他一生热心于教育事业,曾经整顿了一些县学、州学,又亲手创办了同安县学、武夷精含、考亭书院,重建了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朱熹死后,被谥为“文,赠宝谟阁直学士,又追封徽国公等。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其词结有《晦庵词》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观书有感二首》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王若水点评:

这是两首哲理诗,在生动形象的比喻之中,阐明深刻的道理。

第一首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县城南的公山之麓,原为朱熹父亲朱松的好友人郑义斋馆舍。北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朱熹之父朱松任尤溪县尉,去官后寓居于此,他曾写有“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在此诞生。朱熹逝世后,县令李修于南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年)捐资在此修建文公祠、韦斋祠、半亩方塘和尊道堂等建筑,祀朱家父子。南宋理宗宝佑元年1253年),宋理宗赐额“南溪书院”。: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开”:大小的意思。“”:赣方言,他,她,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这首诗的意思是半亩大的方塘虽然很小如同一个盛水的青铜大盆一样,但却如此明净,塘水中映照着蓝天白云,光影流动。为什么它这样清澈呢?那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第二首诗借助巨舰无人能推动却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万事需要顺势而为的道理。艨艟:原为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中流:河流的中心。这首诗的意思是昨夜江边春潮涨起,巨大的船只为春水浮动,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原先枯水的时候要想行驶它需要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借着充沛的江水在江中自在地顺漂。

这两首诗借物以明道”,融说理于描绘春日美好的景致之中,体现出先贤的睿智。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李都蔚点评

现代很多认为朱熹是个虚伪的道学家,但这是有失偏颇的作为一位博学多识的大学问家,朱熹有很多方面值得后人学习。他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博览经史,治学严谨,著作宏富。他在考证、注释古籍,整理文献资料等方面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另外,他对天文、地理、律历等许多自然科学,也都进行过广泛的研究。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位官员,他在努力维护那个制度的同时,也能体察民情,反对横征暴敛与为富不仁者,敢于同贪官污吏和地方豪绅的不法行为作斗争。在地方官的任期内,朱熹也做了一些如赈济灾荒、鼓励生产等安定民生的有益工作,在封建社会的官员中,不失为一位正直有为的人。最后还应指出,朱熹还是中国教育史上的著名教育家之一。

这首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一般会认为这是一首咏春诗。首句 “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全诗寓理趣于形象之中,构思运笔堪称奇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