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文才 :朱熹诗词哲理禅意和人生感悟

 杏坛归客 2023-05-10 发布于山东

卷首语

王晓丽

司空图在《诗品二十四则·含蓄》中提出“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意为作诗须求含蓄,要用烘托的笔法,通过形象化的语言表现,不需作者直接诠释说明指意或评论道理,要让读者自去心领神会诗情。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强调了诗的神韵。“神韵”指一种理想的艺术境界,其美学特征是自然传神,韵味深远,天生化成而无人工造作的痕迹,体现出清空淡远意境。之后被历代诗家认可。

宋代以来的诗以说理为特点,朱熹的诗正是将“理”与“诗”结合较好的典范,要以诗说理,却又不将“理”讲得那么的分明,让读者自己去领悟到他欲说却不着一言的境界。既营造了空灵的禅意,升华了形象思维,又揭示了深刻的哲理,蕴含了高妙的神韵。

本期隆重推出深圳市诗词学会会长杨文才先生的《朱熹诗词哲理禅意和人生感悟》,杨会长还是全国首批经典国学传承人、荣誉学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其诗、其书、其画技道高超,颇具风采。

2023年5月9日

朱熹诗词哲理禅意和人生感悟

杨文才

其人及其现存诗词概况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儒学大师,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的人。

朱熹处在世道乱离,国家外有金兵之患,内有纲常沦丧、价值失范之忧的时代。他意识到培养“正心诚意”的人才是国运转势和民族振兴的关键,因此,便担当起培养圣贤的教育大任。为了革除当时官学的弊端,他不断创新教育方法,达到复兴儒学、教化、明人伦的目的,对后来的各封建朝代的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据考证,他一生与67所书院都有关系,其中创建书院4所:①寒泉精舍(为母守墓期间所筑,寒泉精舍以讲学之用;②晦庵草堂;③武夷精舍(1183年,辞官回武夷山亲自营建);④考亭书院(这期间完善了理学思想的最后体系),修复3所,读书讲学47所。

朱熹除了推崇于创新教育,还写了大量的诗词,存诗的篇目数几乎无法统计。《朱文公文集》1~10卷收录诗歌1200多首。《别集》《遗集》《外集》中还有不少,而这些篇目中相互重叠的又有不少,其中千古名诗,最有名的10首。《春日》《水口行舟》《观书有感》其一、其二,《偶题三首》《题榴花》《鹅湖寺和陆子寿》《好事近》。

朱熹诗词的哲理和感悟

朱熹是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所谓宋明理学,就是相对于先秦、汉唐儒学的“新儒学”,这个“新”,就新在儒学中注入了佛学,宋明理学主要是吸取了禅宗和华严宗的内容。因此朱熹大部分诗词充满哲学和禅意。将“理”与“诗”结合,营造了空灵和“禅氛”,使形象思维升华,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哲理诗。他以诗来说理,却又不将理讲得那么的分明,读者必须透过一层纱去感知,去领悟到他欲说却不着一言的境界。有些经典的哲理诗,让人感受到其说理诗的高妙,也能感受到其寄寓在寥寥数语间的深刻道理和“禅意”。下面我们来品析朱熹的几首七绝,可以说是参禅所得,活泼自在。

如《偶成》“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人生易老,学问却不能轻易达到成功,所以,一点点的时间也不可轻视,不能浪费,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但在朱熹的笔下前后两句却创设了形象生动的场景和空灵的禅境:“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还没有等到池塘春草美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叶早已泛黄,说明秋天已到了。他的哲理就是劝诫人们要感知到时光的流逝,就像白驹过隙,就是这样的触目惊心,等到蓦然回首的时候,才知道时间已过去了,也就到达一事无成的地步了。人到了中年或许便是这样了,把自己的青春白白的浪费掉,这是一首劝学诗,也是让人们感悟到一分一秒都要抓住学习,别把时间浪费了,白白的错过了,到老了才来徒伤悲,人生就一事无成了,所以只在偶然间回首,才能真正地悟到人生真谛。

又如《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诗中描述的是在风和日丽的泗水滨踏青,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天点染而成的。从字面上看,这首诗是写景抒情的佳作。寻芳的地点是泗水滨,但这时的泗水早已沦陷,被金人侵占,而此时朱熹生活在南宋,而泗水是山东省的中部,而朱熹也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踏青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寻求圣人之道,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也是启迪人们到孔子那里去寻找真理,给社会的各个方面带来蓬勃的生机和崭新的气象,这就是此诗的主旨。而此诗的禅意在于:“识得东风面”是感觉,“万紫千红”是视觉。什么是东风?什么是春天?现在可以用地理学、气候学来解释,但是在古代没有这些学问。梅花报春吗?迎春花吗?都属于“超前意识”,不过对一般人来说,“万紫千红”就是春天的景象。

又如《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是朱熹非常有名的一首哲理诗,跟《春日》一样说理而不露痕迹,全都是寓意于景中。这正是朱熹哲理诗的高明之处。他写眼前“方塘”如同一面镜子一样,倒映着天空中的光辉和云彩,不知何处是天,何处是水。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前两句写水塘清澈,后两句追问缘由。借半亩方塘的明净传递一个道理:只有源头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能使池塘变得清澈,灵气生动。启迪人们也要不断地读书,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新的事物,心智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更加有智慧。这首诗寓意很深,哲理性很强。朱熹有很多诗都充满了哲理,写得也是很巧妙,而且他的诗词情感细腻,表面上看是一般的写景咏物诗,但细细品味,每一首都写得很有韵味,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独特的才情和对于人生的一种解读,只要读懂了就能明白很多道理,在生活中会产生对人生的一些感触和觉悟,会对自身经历世事百态突然间看得清晰通透。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池塘尚且如此,那么,人们思想的“活水”是什么?社会的“活水”又是什么呢?因此要让人感悟到禅意。朱熹作为一代理学宗师,民国以来众多新派思想家,大多数对他咬牙切齿,原因是他对儒家《四书》的注解,成为明清两朝六百多年的官方学说,成为唯一正统的学说。八股取士制度,凡是要当官进身的,只有走读他的书“进士”的途径。这是朱熹本人始料未及的,与他这首诗大相径庭,致使中国思想界六百年来再无“活水”。

另外一首《泛舟》“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身轻。向来枉费推移力,今日中流自在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身轻”,春水时至,百川汇融,长江之水,终于度过干涸的冬季,迎来春潮高涨的春季。水深则浮舟有力,像“艨艟巨舰”这样的庞然大物,在浩荡的江水中,显得那样轻滑自在。“向来枉费推移力,今日中流自在行”,在冬季,巨舰搁于江滩,“推移”不得,但春水一至,人们都不费丝毫之力,就可以驾着它在长江的“中流”自在航行。这是说理!朱老夫子要告诉人们,只要把握好机遇,一两可拨千斤。在生活中,在学习中,在工作中的机遇是什么呢?这就需要人们用智慧去感悟,去认识。

杨文才,广东省政协特聘委员、孙中山基金会顾问、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深圳市诗词学会会长,全国首批经典国学传承人、荣誉学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