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才女结婚36年,坚决不与丈夫同寝,一生无儿无女,102岁道出实情

 今古历史轩 2021-07-07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就是中国古代男女的婚姻模式。那个年代,夫妻结婚之前甚至都不需要见面,只要双方的家长满意就行了。但到了近代,受西方文化冲击的影响,年轻人的思想就渐渐放开了,不再接受传统的婚姻理念。

只不过,传统的力量仍然足够强大,以至于一些怀揣着新思想的年轻人,仍不得不屈从于父母在婚姻上的安排。比如鲁迅,他和结发妻子朱安的婚姻就是父母一手安排的,这是一桩悲哀的婚姻,名为夫妻,实为陌路人。像这样的婚姻,在许多民国才子才女身上简直多得不胜枚举。

民国才女苏雪林:留法时被迫接受包办婚姻

与鲁迅大有渊源的著名作家苏雪林,也有过一段由父母强行安排的悲剧婚姻。1897年出生的苏雪林是一个新派女性,她接受西方传来的先进思想,可出身官宦世家的她,却又受到中国传统礼教的束缚。在婚姻问题上,她打心底里希望自由恋爱,然而事到临头,却发现无论如何也无法违抗父母的“旨意”。

那一年苏雪林28岁,正在法国留学。有一天,她收到家里寄过来的一封书信,信里面要求她回国去跟一个叫张宝龄的同岁男子完婚。张宝龄是谁,长什么样,苏雪林一无所知,只从家书里粗略了解到他与自己同样出生于1897年,父亲是个五金商人,当时在美国留学。

家里之所以给苏雪林安排这一桩婚姻,是因为祖父苏运卿对这个年轻人很满意。苏运卿是个县令,也是苏家的顶梁柱,苏雪林虽然是他的孙女,婚姻大事却也全凭他做主。收到家书后,苏雪林很发愁,她知道自己已经老大不小了,婚事不可能一拖再拖,于是抱着试试的态度与张宝龄通过书信联系。

几通书信下来,她发现自己与这个从未谋面的同龄男子没有什么共同语言,性格也不合,便写信回家请求父亲帮她解除婚约。结果父亲回信大骂,就连一向对她疼爱有加的母亲也忍着病痛亲自给她写信,劝她接受家里的安排,免得让父母丢了面子。无奈之下,苏雪林只得屈服,回国与张宝龄举办了婚礼,两人成为名义上的夫妻。

结婚第二年就分居,一生无儿无女,从未与丈夫同寝过

苏雪林自十几岁起就接受过新思想,大学时更得到过胡适、李大钊、周作人等名流的教导,身边交往的也都是卢隐、冯远君等思想开明的新派女子,她从内心里反感传统的包办婚姻。更何况,通过书信联系,她已经明显察觉到自己与张宝龄性格不合。可即便如此,她最终还是屈服于传统的道德约束,乖乖地接受了父母的安排。

事实证明,这桩婚姻从头到尾就是个悲剧。与张宝龄结婚后,苏雪林虽然搬过去同住,两人却始终没有同寝,他们对外以夫妻示人,回到家中,就仿佛两个陌生人,除了一同吃饭之外,几乎再无交流。

苏雪林当时已是名满天下的才女,发表过许多有影响力的作品,在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论名声和地位,远在丈夫张宝龄之上。所以苏雪林主动不愿意过夫妻生活,张宝龄也不敢违拗她的意思。

不过张宝龄也并非一无是处,只可惜他的领域是理工科,如果把领域局限在工程界,那么他在国内的地位并不逊于妻子在文学领域的地位。但搞工程的从来都默默无闻,哪像搞文学这么拉风。所以在许多人看来,张宝龄是比不上才女苏雪林的,是他高娶,苏雪林则是低嫁。

结婚后的头两年,张苏二人还维持着表面的夫妻关系,两年一过,连这种表面关系也懒得维持,开始从达几十年的分居,甚至渐渐地断了联系。有一回,武汉大学想邀请张宝龄来校执教,请苏雪林通知丈夫,结果她还需要联系公公(张宝龄之父)转告,可见那时候的苏雪林,甚至连张宝龄的住址都不知道了。

由于婚后一直没有同寝,再加上常年的分居,苏雪林和张宝龄一生未生育子女。1961年,张宝龄去世,时年64岁。他的葬礼,苏雪林并未出席,她甚至是好多天以后才从别人那转听到的消息。

比起张宝龄的早逝,苏雪林就幸运多了,她一直活到了1999年,享年102岁。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年,还曾提起自己的丈夫,她说自己之所以坚决不与丈夫同寝,是因为已经有“文学学术作为追求”了,何必还需丈夫?这种观点就很像美剧《生活大爆炸》里的一句调侃台词:科学就是我的女人!

苏雪林把一生的时光都奉献给了文学,至于张宝龄这个名义上的丈夫,只不过是她生命中一个不重要的匆匆过客而已。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