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学的本质

 供需相应 2021-07-07

一、医学定义

医学是研究与维护人的生命健康的学问,即研究人的健康和疾病以及相互转化规律的学问,其本质是“人学”。《中国百科大辞典》(1990)对医学的定义是:“医学是认识、保持和增强人体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促进机体康复的科学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

任何促进人类健康、疾病康复、疾病防治的活动都是医疗实践,任何与人的健康促进、疾病诊疗、疾病康复相关的具有独立理论、方法、技术的科学,都是生命医学。目前,具备这些要素的世界医学体系有西医(临床生物医学)、心理学与中医学。

人的生物、心理、社会三个属性,明确了健康与疾病的三个维度与内涵,指出了医学服务需要实现的三个层次。

西医即临床生物医学,面对生命的“生物、心理、社会”三维层次,只关注生命生物医学维度现象的研究,不能代表多维生命现象的全部,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与片面性。而中医学、心理学从更高生命维度研究宏观生命现象,尽管研究技术尚不精准,多采取“黑箱系统”研究方法,反而更接近生命本质与医学本源。未来医学将更加关注生命心身能整体的健康,而不仅仅是临床生物学疾病诊疗;未来医疗将更加重视给患者带来积极认知、积极情绪,这是对抗疾病、尤其是实现慢病战略的最好方法。

二、医学发展之路

生命是多维的,医学应该也是多维医学,生命是有温度的,医学应该是有温度的人文医学,医疗需要建立多维医学服务体系。生命是正能量体,医学也应该是正能量医学,生命有自愈能力,医学应是维护与激发人体自愈力的服务体系,而不是相反。医学是“活人医学”而不是“尸体医学”,医学研究对象是活人,又直接服务于活人,必须体现“人文医学”精神。医学除具有科学技术的一般属性以外,还有其特殊性,即医学服务首先是正能量服务。医学不是纯粹自然科学,人类对生命的认识将永无止境,医学发展也永无止境。

1、未来医学发展三大战略转移

目标上移:从以疾病为主导走向以健康为主导

中心下移:从以医院为基地下移到社区、功能社区、家庭

关口转移:从单纯疾病诊断治疗前移至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

2、未来医学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医学正在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从生物医学模式服务向现代医学模式服务转变;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转变;从生物医学向整合医学转变。医疗卫生服务内涵也从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保健)服务;从单纯生物医学服务扩大到“生物、心理、社会”服务;从院内服务扩大到院外服务(医养结合);从纯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心理服务;从为患者服务扩大到为广大健康人群服务(健康管理);从被动服务扩大到主动服务。 未来医学发展包含以下医学理念:Preventive Medicine与Protective medicine(预防医学);Participatory Medicine与Populatized medicine(公共参与式医学);Promotive medicine与Prolonging medicine健康促进与医养结合学;Predictive medicine与Pre-warning medicine风险预测与风险干预医学;Personalized medicine与People-centered medicine全人个性化医学;Processing intervention medicine与Programed medicine全程与程序化医学。

三、世界三大医学体系特点分析

世界三大医学体系包括西医(临床生物医学)、心理学、中医学。三大医学体系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揭示人体生命现象,具有各自独立的理论、技术与方法体系,并经过长期实践检验与证明是有效的。

医学的本质

图60、三大医学体系揭示生命不同侧面

1、西医即临床生物医学是白箱系统医学:

西医是研究“人的病、而不是罹患疾病的人”,把人看作单纯生物或是一种生物机器,只注重人的生物学指标测量,忽视病人心理、行为和社会性,它认为任何疾病都能用生物机制紊乱来解释,都可以在器官、组织和生物大分子上找到形态、结构和生物指标的特定变化,都可以确定出生物或物理的特定原因。西医是直接面对疾病(不是面对人)实施治疗的科学。采用的治疗方法多是“杀、伐、阻断、抑制”。西医本身是“机械的”、“局部而非整体的”、“解剖的、尸体性的”医学,因而也是“冰冷、缺乏人文的”,在临床上容易产生“机械而冰冷的”服务。

西医容易出现“以点带面、以偏概全”倾向,因过于“精准”而容易失去全局观,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2、心理学是“黑箱系统”医学:

心理学是研究生命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知、情、意、行”与显意识、潜意识、无意识,属于生命能量信息宏观医学。心理与生理现象是生命整体功能不可分割的两个不同侧面,具有镜像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心理学具有重要医学价值与医疗作用。

心理学是一门正能量医学,心理学的一切治疗手段都应该体现正能量效应。人的亚健康与疾病状态,是不同程度的负能量状态,根据取象比类法,就像“雾霾”与“阴雨”天气,而心理治疗的本质就是要通过“祛雾霾”与“拨云见日”的技术方法,实现“蓝天与白云”晴朗心理天空的临床效果。

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心理模式,即能量转化模式与生理反应模式,不同的心理状态对应着不同的能量云与分子云状态,贪嗔痴会产生“乌云”“阴雨”甚至“狂风暴雨”负能量云与分子云,大爱、大善之心会产生“蓝天白云”、“风和日丽”正能量云与分子云。心理学是培养人积极认知模式与积极情绪模式的科学,是提升人能量状态的医学。

心理学关注的是“有病的人、而不是人的病”。“其心乱、百病丛生;其心静、百病无从以生”。心理模式影响决定生理模式,改变心理模式就可以改变生理模式,心理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疾病防治效果。

心理学存在“虚而不实”的问题,心理学未来发展方向需要以“积极心理学思想”为导向,而不是以“消极心理学思想”为导向,挖掘与激发人类心理中积极向上的内在力量,重点发展中医心理学治疗技术与方法,充分提升心理学临床治疗的实效性。

3、中医也是一门“黑箱系统”医学:

中医是中国特色的心身能整体功能医学体系,中医诊疗的关注点是“有病的人”。中医理论将脏腑、形体官窍、精神情志相互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心身能一体的生命整体观,每个脏腑的功能与作用都是其心身能整体功能性表述,与临床生物医学中相应的可见器官具有本质不同,比如,中医之“肝”属木、藏血、主疏泄、藏魂、在志为怒、恶风;中医之“心”属火、主血脉、藏神、在志为喜、恶热;中医之“脾”属土、主运化、生血统血、藏意、在志为思、恶湿;中医之“肺”属金、主一身之气、主宣发肃降、藏魄、在志为忧、恶寒;中医之“肾”属水、藏精、主生殖发育、主水主纳气、藏志、在志为恐、恶燥。中医调阴阳、和五脏以及疏肝理气等都是心身能整体治疗之法。

中医强调“不是致病因子让一个人得了病,而是这个人的心身能体质状态让他得了病”,比如,强调“不是过敏因子让一个人过敏,而是这个人的过敏体质让他过敏”,中医治疗过敏的重点是治疗病人的过敏体质,而不是反复进行过敏原检查,查找确认过敏原,让病人远离或隔离过敏原。

中医是一门正能量医学,通过疏肝理气、温阳通络、升清化浊等法,可以消除体内“雾霾”,比如,痰湿、水饮、瘀血、痰结等。中医治疗本质就是通过阴阳调理,以培补、增加人体正能量状态,实现“扶正祛邪”的临床疾病治疗效果。

中医经络是生命宏观能量网络构象的表观形态,对应着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免疫系统等,经络治疗可以有效提升能量状态、平衡植物神经与内分泌系统功能,达到阴阳双补、阴阳平衡、阴平阳秘的治病效果。

每一位中药都是一个植物或动物全生命体,其本质就是不同生命分子云构象体与分子组合,不同的中药组合,组成不同构像的分子网络系统,从而可以平衡或纠正人体生命出现的分子网络构象偏颇状态,达到疾病治疗效果。

根据中医理论,慢病发生发展多是气郁气滞引起阴阳失衡、阴阳两虚,进而导致痰湿、湿热、血瘀、痰结等中医偏颇体质状态。痰湿是气郁气滞导致阴阳两虚,偏于阳虚的一种状态;湿热是气郁气滞导致阴阳两虚,偏向阴虚的一种状态;血瘀是气郁气滞导致阴阳两虚、偏于气虚,进而导致血滞的一种状态。中医治疗的通用ABC法则:A、阴阳双补、偏补阳或补阴;B、疏肝解郁、理气化滞配以活血化瘀;C、健脾升清化浊兼祛痰化湿、清热、化痰散结等。

面对同一个病人,不同的中医会有各自的辩证,会开具不同的中药处方,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临床疗效,都会认为各自的辩证最正确、处方最合理,比较难以达成共识、规范与标准。中医还存在“真与伪”的问题,需要认清中医哲学思想无所不能与治疗效果的有限性矛盾问题,逐步建立发展规范有度、标准化的临床诊疗路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