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宁业堂 | 中医辩证诊断公式

 华佗追随者乡医 2021-07-07

图片

图片

导读:中医博大精深,自西汉仓公创立诊籍始,仲景的六经辨证,叔和的脉法辨证,景岳的八纲辨证,以及六淫津液气血辨证和脏腑三焦辩证等,层出不绝,异彩纷呈!然中医辨证历来是后学者之难点和精要,如能将中医辩证条理化、公式化则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和探索,虽有于悖辩证的本义,但对于广大后学者尽快掌握中医基本原理要领,无疑是有益的阶梯和抓手。

收集情报→辨病→辨证→寻方→化裁→反馈→重复。

(望神=目光 气色 神情 体态)

精神好 双眼有神 对答自如=得神

疲倦 迟钝 萎靡 不爱说话=少神

呆滞 郑声 意识模糊=失神

狂乱 昏倒=失神

久病 好转现象 面色红妆 索食=假神→临终

中老年 高血压 突然昏倒=中风→半身不遂

既往病史 突然倒地 抽搐 双目上视=痫

(中风:中经络和中脏腑)

渐进发病 中老年 麻木 手脚失灵 神志尚可=中经络

突然昏倒 中老年 醒后手脚失灵=中脏腑

(表证=恶寒 发热 类感冒象)

苔薄白 脉浮 清涕 白痰 病程短 恶寒=风寒

苔薄黄 脉数 黄痰 稠涕 咽痛=风热

畏风 多汗 头痛=伤风

(亡阴亡阳)

肢冷 冷汗 神色淡漠 气微 脉微=亡阳

身热 油汗 脉疾 烦躁 皮肤瘪=亡阴

(阴阳气血辨证)

畏寒 肢冷 舌淡 神疲 长病程 脉迟=阳虚

潮热 盗汗 舌红 苔少 长病程=阴虚

神疲 面色少华 乏力 劳后加重 脉虚无力=气虚

呼吸节律不规 口张 大汗 瘫软 脉微=气脱

胀痛 憋闷 嗳气 受情绪影响大 按之无形 时轻时重=气滞

突然昏倒 剧痛 口闭 窒息感=气闭

面唇色淡 头晕眼花 月经少 舌淡 脉细=血虚

疼痛或发热固定 针刺样痛 青紫 异常包块=血瘀

出血 舌绛 脉数 紫疹=血热

冷痛 麻木 暖后减轻 局部青紫 面唇淡紫=血寒

干 渴 瘦 脉细=津亏

凹陷性水肿 腹水征 小便不利 苔滑腻=水停

痰清 痰多 振水音 胸水征 肠鸣音强 桶状胸=饮证

闷 胀 食欲不振 苔白腻 倦 稀便=内湿

气虚 血虚=气血两虚

气虚 血瘀=气虚血瘀

气虚 出血=气不摄血

急性大出血 气虚 休克征=气随血脱

气滞 血瘀 气滞血瘀

气虚 失水=气不固津

急性大失水 气虚=气随津脱

内湿 气虚=气滞津停

干燥 血虚 长病程=津血两亏

痰证 瘀证 长病程=痰瘀互结

(脏腑辨证)

心悸 气虚=心气虚

心悸 阳虚 气虚=心阳虚

亡阳 心阳虚病史 急性发作=心阳暴脱

血虚 心悸=心血虚

阴虚 心悸=心阴虚

心悸 胸闷 血瘀 急性心痛病史=心脉痹阻

呆 闷 郁 痰 昏=痰蒙心窍

神志亢盛 口舌生疮 火热征=心火亢盛

狂躁 心火亢盛前兆 气郁病史=痰火扰心

心火亢盛征病史 尿路刺激征=小肠实热

淋 漓 涩 痛=尿路刺激征

低声咳嗽 气虚 易感冒=肺气虚

干咳 咯血 阴虚 长病程=肺阴虚

干咳 痰少 痰不易排出 短病程 感冒征=风燥犯肺

久咳 寒水征 喘息=寒饮阻肺

高烧 喘咳 黄色痰涕=痰热壅肺

腹痛 脓血 稀便 暴泻 便后肛灼=大肠湿热

高烧 口渴 便秘 急性加重 腹胀痛 烦躁=肠热腑实

长病程 便秘 失水病史=肠燥津亏

久泻 阳虚 水样便=大肠虚寒

食欲减退 腹胀 大便干稀不调 气虚 长病程=脾(胃)气虚

脾胃气虚 长病程 阳虚征=脾(胃)阳虚

坠胀感 内脏下垂 气虚征=脾虚气陷

出血 气虚 慢性加重=脾不统血

内湿 食欲不振 轻微阳虚征=寒湿困脾

胀闷 口苦 湿热征=湿热蕴脾

胃隐痛 干呕 胃不爽 时轻时重 饥不多食 食后缓解=胃阴虚

胃剧痛 蜷缩 暖后缓解 受寒史 拒按=寒凝胃脘

胃灼痛 辛辣食物史 口臭 龈痛史=胃火炽盛

赴宴史 嗳气酸腐 胀痛 恶心 多屁 排后缓解=食滞胃脘

胃腹胀痛 走窜痛 排气缓解 受情绪影响=胃脘气滞

筋手目失养 血虚 月经少=肝血虚

筋目失养 阴虚 热病后期=肝阴虚

郁 喜怒无常 气滞征 经期不按时=肝郁气滞

肝郁病史 火热征=久郁化火

头晕 胀痛 急躁 胁痛 火热征=肝火炽盛

肝阴虚 眩晕 胀痛 中老年 轻微肝火炽盛象=肝阳上亢

肝阳上亢病史 肌肉神经症状=肝阳化风

高烧 小儿 抽风样症状=热极生风

肝阴虚病史 手足震颤=阴虚生风

肝血虚病史 肌肉震颤 麻木=血虚生风

小腹痛 睾丸痛 得暖缓解 脉紧=寒凝肝脉

外阴湿热征 口苦厌油 发黄=肝胆湿热

易惊 失眠 眩晕 口苦=胆郁痰扰

腰膝冷痛 性功能下降 阳虚=肾阳虚

酸软 头晕 性功能亢进 阴虚 月经少=肾阴虚

先天发育障碍 性功能下降=肾精不足

肾虚征 肾系滑遗(遗精遗尿滑精滑胎)=肾气不固

肾阳虚 水停 下身=肾虚水泛

喘咳 肾虚 长期慢性病史=肾不纳气

淋 漓 涩 痛 湿热=膀胱湿热

肾阴虚 心阴虚-心悸=心肾不交

脾气虚 心血虚=心脾两虚

心阳虚 肾阳虚=心肾阳虚

心气虚 肺气虚=心肺气虚

心血虚 肝血虚=心肝血虚

脾气虚 喘咳无力 长病程=肺脾气虚

肺阴虚 肾阴虚=肺肾阴虚

肝阴虚 肾阴虚=肝肾阴虚

肝火炽盛病史 肺热咳喘=肝火犯肺

肝郁病史 脾虚征=肝郁乘脾

气滞 胀痛 胃不适 情绪影响=肝胃不和

脾阳虚 肾阳虚=脾肾阳虚

编后:证是死的,而病是活的。临证还需医者审度、斟酌,去具体把握。唯胸有成竹,心静如水,命系岐黄者,方辨得出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钢者齐天下。

图片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