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重是很多朋友都会遇到的问题,胃病、湿疹、脱发、前列腺炎、阴道炎、胆囊炎等等,这些疾病的发生都有个重要的原因——体内湿热重,湿热体质的人群占到了日常人群的四分之一。好多人是因为天气、饮食不当、脾胃问题,导致湿热症状出现。邪为病多缠绵难愈,故病程较长,致病多发生在身体的下半部位。湿热症中最常见的就属肝胆湿热和脾胃湿热了,由于两者引发的症状相似,很多人常常傻傻分不清楚,脾胃湿热还是肝胆湿热,梧桐树中医教给你如何鉴别。 首先看一看脾胃湿热和肝胆湿热的相同之处 1、病因相同: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多由感受湿热之邪,或喜欢吃肥甘厚腻的食物,酿湿生热所致。 2、都有纳呆、呕恶、腹胀等脾胃症状。 3、二者可有黄疸的症状,黄疸是由湿热熏蒸,胆汁不循常到而外溢肌肤所致。 4、望舌苔均为舌红苔黄腻湿热之象。 两者的不同之处可从以下几方面鉴别 1、首先湿热偏重点不同 脾胃湿热偏重于湿,湿的表现如肢体困重、纳呆、腹胀,大便溏泄表现明显,热的表现相对较轻;肝胆湿热偏重于热,热的表现如身热、口干、口苦、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的表现明显,而湿的表现相对较轻。 2、肝胆湿热还有湿热下注的症状 肝胆湿热有湿热下注的症状,如阴囊湿疹、潮湿、睾丸肿胀、坠痛,或带下黄臭、外阴瘙痒等症状,脾胃湿热则无这些湿热下注的症状。 3、肝胆湿热还兼有胁肋胀痛的症状 肝胆湿热因湿热郁结肝胆、疏泄失职、肝气郁滞、不通则痛,故胁肋部胀痛不适,而脾胃湿热为脘闷腹痛症状,无胁肋胀痛的症状。 4、脾胃湿热的脾胃症状更加明显 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都有脾胃功能失调的症状,肝胆湿热是因为肝气横逆犯胃,脾胃受病,运化失健导致,故脾胃症状相对较轻,而脾胃湿热是因湿热之邪蕴结脾胃,受纳运化失取、升降失常所致,故脾胃症状相对明显。 5、治疗侧重点不同 肝胆湿热治疗以清利肝胆湿热,疏肝利胆,利尿退黄为主。用药以龙胆草,柴胡,茵陈等为主。疗程短,但容易发作;脾胃湿热治疗以清热化湿,理气和中,健脾祛湿为主。用药多用黄连,栀子,薏苡仁,陈皮等。疗程较长,但愈后较少复发。 身体有湿热,一定要遵守以下几点调理法则 1、饮食调养 应多食用具有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薏苡仁、莲子、茯苓、紫菜、红小豆、绿豆、扁豆、鸭肉、鲫鱼、冬瓜、苦瓜、黄瓜、莲藕等。禁忌辛辣燥烈,大热大补的食物和饮品。 2、起居调养 平常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长期熬夜,或者过度疲劳。要保持二便通畅,防止湿热郁聚。注意个人卫生,预防皮肤病变,居室环境宜通风清爽。 3、运动调养 湿热体质是以清浊内蕴、阳气偏盛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适合做大强度、大运动量的锻炼,如中长跑、游泳、爬山、各种球类、武术等。 4、理疗调养 湿热体质的人时不时可以做一些拔罐刮痧,改善症状,做完 之后舒服得不得了。 1、阴证: 阴证面白冷四肢,神疲乏力语声低。尿清便溏口不渴,舌淡苔白脉迟沉。 阴虚内热颧唇红,盗汗少寐梦遗精。五心烦热脉细数,舌红无苔卧不宁。 2、阳证: 阳证神旺语声粗,面红目赤呼吸重。高热尿黄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洪浮。 阳虚外寒面唇白,自汗欲寐虚弱脉。身倦畏寒尿数频,阳痿带稀庸懒态。 3、气虚证: 气虚五脏功能萎,肢倦纳少目发黑。头晕眼花腰痛酸,自汗脱肛内脏垂。 4、里热实证: 里热实证高热狂,烦谵口渴喜饮凉。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数有力苔老黄。 5、里寒虚症: 里寒虚症腹痛满,呕吐清水气息短。纳少便溏清谷利,舌淡苔白脉沉缓。 6、寒证: 寒证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清长。便溏舌淡脉迟弱,阴盛外寒虚虚生。 7、实热证: 实热热高面目红,汗出烦渴喜冷冰。登高而歌或谵语,舌绛脉洪神昏庸。 8、虚热证: 虚热骨蒸五心烦,盗汗乏力悸无眠。头晕眼花腰酸痛,脉细数颧红痰粘。 9、上热下寒: 上热下寒错杂证,胸中烦热咳痰粘。口舌生疮咽肿痛,腹痛便溏紧相连。 10、上寒下热: 上寒胃脘拘急痛,呕吐清稀咳喘痰。下热腹胀便燥结,尿痛淋漓短赤黄。 11、里寒表热: 里寒多有浮肿见,畏寒便溏四肢凉。复感表热渴咽痛,发热解表当助阳。 12、里热表寒: 里热表寒素有热,烦躁便秘渴咽干。复感寒邪身躯痛,继而发热恶风寒。 13、真热假寒: 真热假寒阳不伸,面色苍白手足冰。恶热烦渴喜冷饮,舌绛苔黄神不清。 14、真寒假热: 身寒假热阳气虚,舌淡尿清便溏稀。真热口渴脉虚大,甘温除热好时机。 15、虚症: 虚症形瘦无精神,心悸气短汗淋淋。阴虚可见五心热,阳虚面白肢不暖。 16、实证: 实证气郁精神狂,胁脘腹胀痰浊黄。便难里急尿涩痛,舌红苔厚脉弦长。 17、上实下虚: 上实喘嗽壅胜痰,胸脘腹胀卧则难。下虚浮肿吸气少,形寒肢冷腰膝酸。 18、上虚下实: 上虚心肺不足证,下实大肠湿热凝。心悸怔中气息短,里急后重脓血行。 里实表虚风热壅,郁在三焦表里中。腹满据按二便闭,发热汗出痛恶风。 19、里虚表实: 里虚表实食欲减,便溏食后腹胀满。恶寒发热头身痛,素体阳虚又外感。 20、真实假虚: 内有真实外假虚,体瘦神疲冷身肢。里急后重或症癖,大实赢状补益疾。 21、真虚假实: 真虚假实腹胀满,痛喜揉按而和缓。舌质胖嫩虚弦脉,反泻含冤重危险。 22、表寒证: 伤寒恶寒身发热,鼻塞无汗浮紧咳。中分恶风脉浮缓,头项强痛自汗出。 23、表热证: 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24、气滞证: 气滞主证胀闷痛, 脘闷纳呆胁胀满。咳喘胸憋腰脊酸。窜痛嗳气矢气减。 25、气逆: 气逆病本肺胃肝,咳嗽喘息肺逆先。呕恶嗳气呃逆胃,肿逆昏厥头晕眩。 26、血虚证: 面唇舌甲无光华,心悸失眠手足麻,经少衍期脉虚细,头眩乏力眼昏花。 27、血热证: 身热夜甚烦不眠,目红鼻衄发疹斑。舌质红绛脉细数,月经先期崩漏连。 28、血瘀: 肿胀刺痛有定点,日轻夜重面容暗。口唇舌质青紫色,脉沉细涩为要点。 29、气滞血淤: 气滞血淤肝郁成,太息易怒胁胀痛。月经不调胁痞块,舌紫脉虚诊可凭。 30、气血两虚: 气血两虚头晕眩,少气乏力懒语言。面白色淡脉细弱,自汗心悸兼失眠。 31、气虚失血: 气虚失血属内伤,倦怠少气面萎黄。肌衄便血成崩漏,舌淡脉弱归脾汤。 综合辨证: 渐进发病+中老年+麻木+手脚失灵+神志尚可=中经络 突然昏倒+中老年+醒后手脚失灵=中脏腑 恶寒+发热+类感冒象=表证 苔薄白+脉浮+清涕+白痰+病程短+恶寒=风寒 苔薄黄+脉数+黄痰+稠涕+咽痛=风热 畏风+多汗+头痛=伤风 肢冷+冷汗+神色淡漠+气微+脉微=亡阳 身热+油汗+脉疾+烦躁+皮肤瘪=亡阴 畏寒+肢冷+舌淡+神疲+长病程+脉迟=阳虚 潮热+盗汗+舌红+苔少+长病程=阴虚 神疲+面色少华+乏力+劳后加重+脉虚无力=气虚 呼吸节律不规+口张+大汗+瘫软+脉微=气脱 胀痛+憋闷+嗳气+受情绪影响大+按之无形+时轻时重=气滞 突然昏倒+剧痛+口闭+窒息感=气闭 面唇色淡+头晕眼花+月经少+舌淡+脉细=血虚 疼痛或发热固定+针刺样痛+青紫+异常包块=血瘀 出血+舌绛+脉数+紫疹=血热 冷痛+麻木+暖后减轻+局部青紫+面唇淡紫=血寒 干+渴+瘦+脉细=津亏 凹陷性水肿+腹水征+小便不利+苔滑腻=水停 痰清+痰多+振水音+胸水征+肠鸣音强+桶状胸=饮证 闷+胀+食欲不振+苔白腻+倦+稀便=内湿 气虚+血虚=气血两虚 气虚+血瘀=气虚血瘀 气虚+出血=气不摄血 急性大出血+气虚+休克征=气随血脱 气滞+血瘀+气滞血瘀 气虚+失水=气不固津 急性大失水+气虚=气随津脱 内湿+气虚=气滞津停 干燥+血虚+长病程=津血两亏 痰证+瘀证+长病程=痰瘀互结 心悸+气虚=心气虚 心悸+阳虚+气虚=心阳虚 亡阳+心阳虚病史+急性发作=心阳暴脱 血虚+心悸=心血虚 阴虚+心悸=心阴虚 心悸+胸闷+血瘀+急性心痛病史=心脉痹阻 呆+闷+郁+痰+昏=痰蒙心窍 神志亢盛+口舌生疮+火热征=心火亢盛 狂躁+心火亢盛前兆+气郁病史=痰火扰心 心火亢盛征病史+尿路刺激征=小肠实热 淋+漓+涩+痛=尿路刺激征 低声咳嗽+气虚+易感冒=肺气虚 干咳+咯血+阴虚+长病程=肺阴虚 干咳+痰少+痰不易排出+短病程+感冒征=风燥犯肺 久咳+寒水征+喘息=寒饮阻肺 高烧+喘咳+黄色痰涕=痰热壅肺 腹痛+脓血+稀便+暴泻+便后肛灼=大肠湿热 高烧+口渴+便秘+急性加重+腹胀痛+烦躁=肠热腑实 长病程+便秘+失水病史=肠燥津亏 久泻+阳虚+水样便=大肠虚寒 食欲减退+腹胀+大便干稀不调+气虚+长病程=脾(胃)气虚 脾胃气虚+长病程+阳虚征=脾(胃)阳虚 坠胀感+内脏下垂+气虚征=脾虚气陷 出血+气虚+慢性加重=脾不统血 内湿+食欲不振+轻微阳虚征=寒湿困脾 胀闷+口苦+湿热征=湿热蕴脾 胃隐痛+干呕+胃不爽+时轻时重+饥不多食+食后缓解=胃阴虚 胃剧痛+蜷缩+暖后缓解+受寒史+拒按=寒凝胃脘 胃灼痛+辛辣食物史+口臭+龈痛史=胃火炽盛 赴宴史+嗳气酸腐+胀痛+恶心+多屁+排后缓解=食滞胃脘 胃腹胀痛+走窜痛+排气缓解+受情绪影响=胃脘气滞 筋手目失养+血虚+月经少=肝血虚 筋目失养+阴虚+热病后期=肝阴虚 郁+喜怒无常+气滞征+经期不按时=肝郁气滞 肝郁病史+火热征=久郁化火 头晕+胀痛+急躁+胁痛+火热征=肝火炽盛 肝阴虚+眩晕+胀痛+中老年+轻微肝火炽盛象=肝阳上亢 肝阳上亢病史+肌肉神经症状=肝阳化风 高烧+小儿+抽风样症状=热极生风 肝阴虚病史+手足震颤=阴虚生风 肝血虚病史+肌肉震颤+麻木=血虚生风 小腹痛+睾丸痛+得暖缓解+脉紧=寒凝肝脉 外阴湿热征+口苦厌油+发黄=肝胆湿热 易惊+失眠+眩晕+口苦=胆郁痰扰 腰膝冷痛+性功能下降+阳虚=肾阳虚 酸软+头晕+性功能亢进+阴虚+月经少=肾阴虚 先天发育障碍+性功能下降=肾精不足 肾虚征+肾系滑遗(遗精遗尿滑精滑胎)=肾气不固 肾阳虚+水停+下身=肾虚水泛 喘咳+肾虚+长期慢性病史=肾不纳气 淋+漓+涩+痛+湿热=膀胱湿热 肾阴虚+心阴虚-心悸=心肾不交 脾气虚+心血虚=心脾两虚 心阳虚+肾阳虚=心肾阳虚 心气虚+肺气虚=心肺气虚 心血虚+肝血虚=心肝血虚 脾气虚+喘咳无力+长病程=肺脾气虚 肺阴虚+肾阴虚=肺肾阴虚 肝阴虚+肾阴虚=肝肾阴虚 肝火炽盛病史+肺热咳喘=肝火犯肺 肝郁病史+脾虚征=肝郁乘脾 气滞+胀痛+胃不适+情绪影响=肝胃不和 脾阳虚+肾阳虚=脾肾阳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