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奇心与逻辑,思想的本源之力以及形式之本

 心理咨询诊所 2021-07-08

作者:金字塔与飞轮

本篇是在头条发布的第17篇原创图文

前言

“道”乃力场,自然的力场塑造了天,地,人。不仅如此,自然的力场还塑造了思维。思维存在于智慧生物的大脑中,思维的运转,遵循着一个特定的形式,现在的人们称它为-逻辑。

没有人知道,大脑的这种构造从何而来,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发现,大脑的结构与大尺度的宇宙空间结构是相似的。这种结构源自于一些简单逻辑回路的无穷随机迭代,形成了一种被科学家们称之为“超图”(hyper-graph)的网络。

在大脑的超图网络中,我们通过外界感知的各种信息被转化成生物电流在大脑中传递,能量的传递在大脑中留下了“道”的痕迹,我们将其称之为知识,经验与记忆。

好奇心所形成的思维空洞,思想的本源之力

我的孩子沉迷于蒸汽火车,有一天,他问我:“爸爸,蒸汽火车冒出来的烟,为什么有的是白色的,有的是黑色的?”。为了更好的回答这个问题,我不得不去网上找蒸汽火车的资料,来搞懂蒸汽火车的烟囱是怎么回事。

小孩子的大脑大且空,是虚的。因此,他对周遭所有的东西都充满了好奇心。好奇心能够形成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能够形成一种引力,使得我们开始去探寻它的答案。蒸汽火车为什么能产生黑烟和白烟?虽然我明白它们一个是煤气,一个是水蒸气,但是它们如何切换并从这个烟囱中冒出去的,在此之前,我也从来没想过。孩子的问题使得我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兴趣,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通过查阅资料,我就明白了蒸汽火车头的运转方式。

为什么会形成白天与黑夜?为什么天会打雷下雨?我们从何而来?未来在何处?如果我们对这些问题产生了好奇心,我们就能开启思考的大门,开始调动能量去学习和思考。好奇心,就是思考的幕后推手,它是思考的本源之力。

孩子般的好奇心,驱动了思考的行为

我们的大脑从孩提时代的空无一物,到成年后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与性格的过程中,好奇心总是陪伴在其左右。想想你现在所擅长的一切能力,回溯历史,自己是怎么踏上这条路的,一定能发现好奇心的影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知道的东西越来越多,人们对世界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我们把这种模式称之为价值观,人生观或者世界观,固定的思维模式逐渐的塑造出了我们每个人独特的性格与特点,同时,它也使得我们对周围的一切都习以为常,好奇心因此而被掩埋了。

为了将好奇心再度暴露出来,我们需要刻意“忘记”自己原本的思维模式。把自己想成是一个一无所知的孩子。清空大脑,刻意形成能够容纳知识的“虚”的空间,才能将好奇心再度激活。不用担心以前的知识和经验会因此而消失,只要大脑不受损,记忆,经验与知识会一直伴随着我们,直到终老。

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昂书版老子》

'损'这个字,最早出现于小篆,因此这个字是后世用意译的方式加上去的。源字已经不可考,但是意思应该是对的。损:就是减少的意思。

'事'一字,字源是一个拿着刀具的手,与'吏'字同源,本意是治的意思。老子认为,天下本就没有需要治理的事。万物依道而行,因此,'恒无事'。

好奇心与逻辑,思想的本源之力以及形式之本

'事'字的字源演变

'及'一字,字源是两个人的手相互追赶,它的本意是'追上'的意思,引申为'到达'。如果一个君主治理国家,最后变得什么都要靠治理,那么他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君主。

好奇心与逻辑,思想的本源之力以及形式之本

'及'字的字源演变

因此,学习之道应该日损,要学会忘记。但这个忘记却又不会真的忘记,这样做只是为了腾出空间,有了空间就能产生'用'。以至于'无不为',什么都能学。日损同时还能得到智慧。智慧能够带来新的知识。但想要搞清楚知识与智慧的本质,我们还是得从逻辑基础开始讲起。

逻辑所形成的结构,道的形式之本

什么是逻辑?逻辑是一个外来词,它是英语(logic)的音译,(logic)一词来自古希腊语的(logos),本意指的是词语或者语言,后来引申为思维的规律与规则。古代哲学家们还用这个词来代表“神”。而牛顿和爱因斯坦晚年所沉迷的“神学”,并不是宗教意义的神学,而是这个理性之神。“上帝不会掷筛子”,爱因斯坦的这句话中的“上帝”,代表的是理性的规律而不是耶稣。

逻辑知识体系的创始人是亚里士多德,但是逻辑在西方得以崛起,还是苏格拉底的功劳。苏格拉底发现了语言的逻辑形式,在那个充满了诸神的时代,苏格拉底的逻辑思维带着他走出了神话的迷雾,并引导很多人走上正确的思想之路。苏格拉底将逻辑思维称作“他的精灵”,精灵时不时的带给苏格拉底神谕,使得苏格拉底将教化民众当作了他毕生的事业。苏格拉底最终用自己的死将逻辑之神带给了希腊城邦,影响了柏拉图,亚力士多德,并最后扩散到整个西方世界。

苏格拉底的继任者,柏拉图,进一步的对逻辑思维进行讨论与深入。柏拉图将它带到了一个极端,但这个极端有着它的特殊意义。柏拉图认为,逻辑所代表的理性是永恒的,并存在一个我们无法看到的永恒世界之中。理性是完美的,它构建了我们的世界,我们的世界是这个永恒世界的不完美复制,因此充满了各种问题。如果人们能够让感知到这个完美世界的哲学家来做统治者,并按照完美的逻辑来施行统治,那么就够构建完美的城邦。

古雅典城邦的遗迹

柏拉图与老子一样,提倡自然的治理,他将理性认为是这个世界的一种隐性结构。利用这种结构,他创作了《理想国 - The Republic》这本书,书中假借苏格拉底的口,描述了一种理想的民主共和城邦的社会结构体系。这个城邦中将有不变的善,以及由善而形成的节制,勇敢,智慧与正义。但这个完美的哲学统治者日子却不会很好过,因为要达到这样的完美,统治者需要放弃作为人的大部分物质需求。

柏拉图所找到的这种不变的隐性结构其实就是道。

天象无刑,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昂书版老子》

天象没有固定的形态,道是隐性且没有名字的。也只有道,推动万物开始衍化,并成就万物。道的运动是反复的,道的作用是弱小的。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束而为一。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昂书版老子》

看不到的东西,称之为微;听不到的东西,称之为希;摸不到的东西,称之为夷。三者难以区分,因此将它归纳成“一”。它上不明亮,下不暗淡,恍恍惚惚,不知怎么称呼。最终归于虚无,可以称呼它为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实物的形象,称之为“忽恍”。跟随它看不到尾巴,迎着它看不到它的头。用当下的道来统御当下的一切。并且通晓上古的开始,这就是“道”的规则(“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通行版将它转义为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意思就不大一样了)。

为什么用现在的“道”能知道过去的事情?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道”,是永恒不变的。但这个永恒不变的道却不可言,“道可道,非恒道也”。老子与柏拉图一样,认为世界背后按照某种隐性的规则来运转,它是永恒不变的。所不同的是,柏拉图悟出来的道,是一种金字塔式的自上向下的结构。老子悟出来的道,是一种类似飞轮一样的循环反复的结构。

如果我们结合柏拉图和老子的结论,那么就能得出,“道”是永恒的善这个结论。这个结论与知行合一的致良知是如此的类似。这并不是一种巧合。因为自然力将万物驱使为一种秩序,这种秩序是善的。语言是逻辑的载体,因此符合逻辑和构建秩序的语言也是善的,它能够使人信服并驱动人们的行为。

引力是永恒不变的,逻辑形式也是永恒不变的。引力是道的动力之源,逻辑是道的形式之本。伏羲7000年前画阴阳,远远早于西方开启了中国的逻辑之路。但是西方却早于东方开启了科学之路,主要还是因为西方语言的逻辑亲和性要优于古汉语。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现代汉语,融合了西方语言的语法,因此也变得逻辑亲和了。因此,掌握了现代汉语的新中国,在理解西方文化上并不存在太大的障碍。

好奇心与逻辑,思想的本源之力以及形式之本

阴阳爻与八卦是世界上最早的逻辑符号

在讲思维之道之前,我们还需要继续聊一聊柏拉图和他徒弟亚里士多德的故事。柏拉图把逻辑带到了纯粹的理性世界,他走向了极端。他认为,理性高于现实。举个例子,这个世界是先有鸡的概念,还是先有鸡呢?柏拉图认为,是先有鸡的概念。因为鸡的概念存在于理性国度之中,当人们看到了鸡,人们可以通过思考,与理性之国建立联系,从而获得了鸡的概念。

亚里士多德不这么认为,他认为他老师走错了。“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如此说,在当时反对柏拉图观点的人当中,亚里士多德是最有力的批判者。亚里士多德认为,是先有鸡,而非鸡的概念。理性的确存在,但是它仅仅存在我们的大脑之中,只有人们看到了鸡,才能在脑海中能形成完美的鸡的概念,但是,如果之前没有看过鸡,那么无论如何也无法产生鸡的概念。

其实,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观点,都有其合理性。隐性世界的确是存在的,它其实就是我们的精神世界,精神世界是通过我们的想象力构建出来的世界。它与宇宙的结构是类似的,都是基本力场引导下所形成的一种秩序性的结构。当我们在学习,读书,思考的时候,我们所启动的,就是这个精神世界的力量。在精神世界中,我们能够形成完美的概念,这个完美的概念与现实之中的差异,就会转化为人们的需求。

思考,就是人们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沟通的桥梁

精神世界的运转,也遵循着一些特定的规则,这个规则就是逻辑。概念,就是逻辑学的所研究的主体。当我们通过看,听,摸这些感官刺激,将一个实物映射到大脑中以后。我们就能在精神世界形成概念。语言是对概念的表述,而文字是对语言的表述,因此文字蕴涵逻辑,这就是古希腊语Logos的本意

我们能对概念进行“与”的运算,提炼出概念之间相同的部分。也能对概念进行“或”运算,将不同的概念合并成新的概念。还能对概念进行“非”运算,形成概念的反面。这三种能力,是自然界赋予给每个生命的天赋。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訾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意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昔而弗始也,为而弗之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居,是以弗去。- 《昂书版老子》

道德经中主要讲了矛盾与对立的概念。老子认为,当人们知道善和美的时候,恶也就出现了。刻意而为的美,也是一种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意声,先后,这些相互矛盾或者对立的概念,也是永恒存在的。不需要刻意教化,人民自然而然地都懂,因此,圣人无为,不言就是最好的治理和教育。

“弗' 这个字,它的字源是绳索固定木板,因此它的本意是矫正,约束,引申为“不要去做某事'的含义。所以,万物自然而然地发生,成长,成功,圣人应当引导万物而不要去干扰它的成长,成功了也应当归功于万物本身,圣人不居功,但人们在脑海中会自然给予不居功的圣人以大功,了解到这个规则。就能明白圣人的处世之道。

好奇心与逻辑,思想的本源之力以及形式之本

'弗'字的字源演变

虽然亚里士多德对于逻辑的研究要晚于老子几百年,但亚里士多德对逻辑的研究走在了前面。他明确了概念的定义,并创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对概念进行表述。他找到了“推理”这一重要逻辑方法的规则,并明确了推理的有效性判定法则。即什么样的思想是正确的,而什么样的思想是有问题的。“阴'与'阳'是一对互为矛盾关系的概念,它们同样也遵循着亚里士多德发现的规律。关于阴阳与逻辑之间的故事,我们下次再聊。

小结

我们的大脑,是自然“道”的产物。因此,人们能够沟通天地,与天地的逻辑融为一体。它的形态是一个超图(hyper graph),它源自于简单逻辑回路的无穷迭代。对于超图的研究,在国外也只是刚刚开始,因为超图的迭代涉及到海量的计算,这不是人类本身能够完成的工作,必须交给计算机来完成,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引导思考的本源之力,是一种内在的引力。这种引力形成于好奇心在我们思维中所打开的“虚”的部分,它推动了思想和知识的形成。在我们思维中存在着一个隐性的精神世界,人们通过将不同的实体投射到这个世界来形成相应的概念,同时通过对概念进行逻辑运算来形成不同的观点和结论。

古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工作,使得人们发现了理性的逻辑学以及它的规则,并形成了科学的思考法。柏拉图将精神世界描绘成固定形式的金字塔,老子将精神世界描绘成不停转动的飞轮,中西文化从此开始走向不同的方向,但它们在本质上是同源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