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孩子,让学校没有后顾之忧是前提

 木香草堂 2021-07-08

近日,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课间圈养的情况在全国各地中小学校普遍存在。不少学校以强调纪律为名,想方设法让好动的小学生安静下来,美其名曰“文明休息”。有的学校甚至让人感觉不像是学校,即便身处校园之内,也有鸦雀无声之感,不仅听不见读书声、讲话声,连学生走路也是轻轻地。那么,记者有没有想一想这种怪现象是谁造成的呢?是学校吗?

笔者记得自己读书时,一下课,大家上完厕所后,就在教室前后的空地上玩耍,跳绳、跳房子、踢毽子、打弹珠、拍烟盒,样样有,甚至追逐打闹;冬天还要挤在一起轧牛牛(挤油)。放学了,还要玩到天黑,一身灰尘回家。父母骂几句、打一下就完了。即便那个孩子受了点委屈、甚至受点伤,家长基本上问清原委,说上几句,根本不会到学校找老师问罪、堵学校大门的。工作的八九十年代,基本上还是这样。

但不知何时,课间跳绳、跳房子、踢毽子、打弹珠等儿童游戏在校园内消失了,除了体育课,操场上看不到学生跑跳的身影,不少学校课间10分钟鸦雀无声。“学生课间活动的最大半径:教室外的过道”“比体育老师更卑微的,是没有课间10分钟的孩子。”实际上,即便是体育课,跳山羊、高低杠、1500米以上的跑等有一定“危险性”的项目,都取消了。如今却有家长们呼吁: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孩子,让他们能出教学楼玩耍。

笔者认为,要让学生课间出教室、下楼玩耍,让学校没有后顾之忧是前提,其中家长对孩子因玩耍发生意外后正确处理、不纠缠学校不搞校闹是关键。

未成年人喜欢玩耍是天性,包括课间十分钟,走出教室,进行适当的运动、游戏(玩耍),不仅对身体健康有益,而且对提高学习效率也是有利的。进入21世纪,独生子女都相继进入了小学、中学,在体育课、课外活动课以及课间活动、玩耍、游戏及同学间的打闹出现一些意外后,有的家长不问青红皂白,把责任全部归结于学校(教师),狮子大开口,列出各种无理要求,要求一旦不能满足,就大闹学校,到各级部门上访,搞得学校乌烟瘴气、名誉扫地,无法开展正常教育教学。有的部门也只想息事宁人,不作认真的调查研究,分清责任是非,把棍子都打在学校(教师)身上,给予教师、校长处分、扣减工资(绩效奖),甚至打掉教师的饭碗。这样的事件,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上演过几百起。各地中小学从中吸取了教训,作出了决定:一是取消体育课上有“危险性”的项目,二是禁止学生包括课间十分钟的打闹、游戏活动,除了上厕所,都在教室里安静地休息,或者做作业,凡是课间大声喧哗、追逐打闹的,被发现后,处理相关学生,扣班级、班主任考核分。

家长们呼吁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孩子是好事情。而要让学校放心地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孩子,需要多措并举。

首先,家长要大力支持学校结合学生特点及教学内容开展的各项运动,要充分认识到孩子进行体育运动、做游戏、与同学打打闹闹,难免会磕磕碰碰,要支持学校在学生发生意外后的处置措施,以及学校根据教育部有关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作出的处理决定,与学校一起合力做好善后工作,坚决不搞校闹。

其次,学校要健全各项安全措施,定期进行全校性的安全大检查,及时排除各种安全隐患。在进行体育运动、开展各项活动、游戏前,要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做好必要的准备运动、保护运动,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要利用家长会及家委会,大力宣传教育部有关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文件精神。一旦发生学生运动损伤、因同学的打闹、游戏造成伤害,必须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作出恰当的处理,及时上报,发布正式的消息,不让假消息跑在事实前面。

最后,各地党政部门,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学校的坚强后盾。在有关事故发生后,要亲临现场,指导处置,及时了解事情的原委,厘清责任。不应为息事宁人,用处罚校长、教师、赔钱来解决问题。为破解“家长怕受伤、学校怕担责”这一全国中小学校的共性难题,上海在全国试点推出专门针对校园体育运动意外伤害设计的校园基金。各地方可以参考上海的这一做法,进一步健全体育运动伤害保障机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