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的卢浮宫闻名遐迩,珍藏了包括古希腊雕塑、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等无数的西方著名艺术作品。这些欧洲乃至世界上的艺术精品,给卢浮宫冠上了世界第一美术博物馆的美誉。18世纪末,法国著名的写实主义风景画和肖像画家柯罗,就出生于巴黎卢浮宫与杜叶丽公园附近。柯罗的父亲是纺织品商人,母亲是时髦的女帽商,家中经济殷实,他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小他一岁的妹妹。柯罗从7岁开始,就在寄宿学校就读,课业表现平平。
柯罗自画像 1822年夏天,他开始在枫丹白露森林里写生。 1825的夏末,29岁的柯罗接受父亲的赞助前往意大利旅行。当时人文荟萃的意大利是艺术家们眼中的圣地。柯罗在意大利待了3年。1827年,他将《纳尔尼桥》和《罗马农村》送到巴黎沙龙展出,一年后,便返回巴黎。 《纳尔尼桥》 《罗马农村》 柯罗回到巴黎后,在拉·普瓦索尼耶尔街的小画室工作,并且试图参加官方展览。柯罗喜欢到实地面对景物写生,大自然不仅是他创作的对象,更是他心灵的故乡。 1830年革命爆发时,他正在沙特尔。第二年的沙龙展,他的作品受到鉴赏家们的赏识,不过却没有得到一般大众的注目。一直到3年后,作品《枫丹白露森林风光》荣获第二级奖章,那年他37岁。 《枫丹白露森林风光》 1834年到1843年之间,他曾两度造访意大利,在各个城镇到处写生,创作大量的意大利风景画;而停留巴黎的时间,他大部分都在巴比松的枫丹白露隐居作画。
柯罗的父亲在1847年10月底去世,母亲因此重病不起,他放弃旅游计划,返家陪伴母亲身侧,但4年后,母亲也过世了,享年83岁。55岁的柯罗回到工作室,借由投入工作暂时忘却丧亲之痛。 肖像画 肖像画 同年,柯罗以330票再次当选沙龙的评审委员,并以数幅具代表性作品参展。这时,他已经是当时评论家心目中“当代最伟大的风景画家”,并与普桑、洛兰等大家相提并论。
19世纪60年代初期,政府及大众的口味渐渐改变,大概在此时他在几次个展中展出一种绒毛般柔和的诗意画风,与直接深刻的写生画法截然不同。这种柔软、灰绿调处理景物的手法,变得大为风行。 《梦特芳丹的回忆》就是柯罗晚年创作的最具代表性的风景油画。梦特芳丹位于法国北部的桑利斯镇附近,景色迷人,是画家柯罗经常散步的地方,这里的风光为他的风景画创作提供了许多灵感。 《梦特芳丹的回忆》 这幅作品描绘的是清晨太阳刚刚升起的情景,画面的近景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它占据了画面大部分的空间,绿色的树叶和干枝郁郁葱葱,让人似乎都能闻到植物的芳香。大树下有人正在摘采野花,画面左侧的一棵枯树下,围着三个人也在摘采什么。 画面上有一片湖水,远处还有山,真是青山绿水,好一片自然风光啊。需要说明的是,柯罗将这些原本属于视觉性的自然景物演变成一首诗,谱写成一首交响乐:银白色的云彩,青绿色的树荫,我们似乎看到那些被画家轻描淡写的枝叶在空中摇摆,与大地上的植物构成一个整体,充塞于天地之间。 你再仔细观看画面上的每一个细节,它们都在动,如同琴弦上发出的声音,自由而欢快,朦胧而清晰。 另外,在这件风景作品中,柯罗并不是在着意去描绘或者完善一幅风景本身,而是着重提炼画中的气氛,一切色彩,一切景物,都必须服从于整个画面的气氛。 画面所有的细节在大的氛围中交相呼应,尤其是那几个采花的人,使整个画面更加抒情,也为风景增添了浪漫的诗意。这种诗情画意,令人心旷神怡,使人浮想联翩,我们在大自然美丽的风光里已经如醉如痴。 《梦特芳丹的回忆》是柯罗形成晚期风格的杰出代表性作品。1864年在沙龙展出时,被拿破仑三世购买,同时也使他的名声大振。据说一时间这件作品被大量的复制而广为流传。 肖像画 肖像画
柯罗是一位师从自然、兼容并蓄的画家,他的绘画生涯经历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不同历史时期,也经历了印象主义的兴起。 但他却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既尊重自然,又兼用各种手法以此表达和完善自己心中的自然。
《林中仙女》 柯罗是19世纪欧洲最伟大的风景画家,他的创作几乎跨越了整个世纪,一生中留下了三千多件作品,也影响了几代画家。他的代表作还有《林中仙女》、《疾风》《达芙莱镇》等,都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地的美术馆,其中卢浮宫典藏着不少精彩画作。 因此,柯罗被后人称之为最后一位古典主义风景画家和最早一位印象派画家。在法国绘画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推动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