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联基础知识(14)

 虹72 2021-07-09
原文地址:对联基础知识(14)作者:散漫斋主

  综上所述,基本上可以肯定:成熟的对联应该是产生于唐代。但这并不是说现在所发现的唐代的一些诗歌等作品(包括联句、题于门的诗歌等)中的对偶句都是对联。因为我们所说的“对联”应该是一种独立的文学艺术样式。这与唐诗的发展及成熟,与唐代的产生考试制度等,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民国年间,蔡东藩先生说:“联对一门,谐偶文之变体也。谐偶文始于诗赋,古人之作诗赋也,只以声韵为主,未尝专尚对仗。至唐以律诗、律赋取士,于是谐偶兴焉。俪青骈紫,判白妃红,文字之中,含有一种美术,殆未始不足观者。厥后或拟诗一联,帖于门楹,称为'楹帖’,亦号'楹联’。”(《中国联对作法》卷一,浙江摄影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第1页)

  余德泉先生有一篇文章《论对联产生于唐代》(见《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9卷第1期,2003年2月),有比较系统的论述。

  关于最早的对联,近年来不少人都在探讨,有的思想相当解放(或曰“非常”解放)。

如:“商末周初说”,根据是《封神演义》第七十六回,写姜子牙登台拜将时,一座牌坊上有一副对联:“三千社稷归周主;一派华夷属武王。”(任国瑞、傅小松《中国楹联史》,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第30页)——这纯粹是文学作品中的虚构,能作为一“说”吗?

  “汉末说”,何绍先《对联汇海》(李文郑按:常江主编《古今对联书目》第15页:《对联汇海》为清人邱日虹著)认为:“若堂室之题句,则诸葛武侯'淡泊以明志’,孔北海之'座上客常满’,已为滥觞。”(同上书,第30页)——这完全是文中、诗中的摘句,我在前面已多次提及。

  孔融的“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是我国最早的室联”;刘孝绰的“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是我国最早的门联”。“但从整体来说,我国最早的第一副对联则应属孔融的。”(苍舒《中国对联艺术》,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34页)

  孔融的“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应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宅室联”;刘孝绰的“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应是我国最早出现的门联”;敦煌遗书中的“福延新日,庆寿无疆”、“宝鸡能辟恶,瑞燕解呈祥”“应当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春联”;王瑶(曾任后蜀兵部尚书)题孟昶御花园“十字水中分岛屿,数重花外见楼台”是“我国最早的胜迹联”。(尹贤《对联写作指导》,花城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第3—5页)

  “西晋说”,即人们都非常熟悉的陆云与张华的对话。据《晋书·列传第二十四·陆云》:

   云与荀隐素未相识,尝会华坐,华曰:“今日相遇,可勿为常谈。”云因抗手曰:“云间陆士龙。”隐曰:“日下荀鸣鹤。”

   这里记载的是西晋文学家陆云(262—303)与荀隐在当时大臣、文学家张华(232—300)处的一次对话。二人的自我介绍,因张华有言在先“勿为常谈”,故都具有文采。这是一副地名加人名巧对:“云间”为古华亭(今上海市松江)松江府的别称,陆云为吴郡吴县华亭人,字士龙,故云“云间陆士龙”;封建社会以帝王比日,因此以“日下”指京都,荀隐为颍川(治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人,字鸣鹤,当时在京城洛阳任太子舍人,故称“日下荀鸣鹤”。这个故事,即使发生于陆云、张华的晚年,距今也已有1700余年了。

  这两句话对得的确非常工整:“云”与“日”,天文名词相对;“间”与“下”,方位词相对;“陆”与“荀”,姓氏相对;“士”与“鸣”为谐音相对,“士”谐“是”,“鸣”谐“名”(名叫);“龙”与“鹤”,动物名相对。堪称无一字不工。但是,能否就可以把它作为“最早的对联”呢?我看未必。因为:第一,并没有发现此前、此后的其他“对联”作品,仅凭这一个例子(孤证),说服力不强;第二,西晋以前的对偶句就很多,并不稀奇。所以,我同意余德泉先生这只是“一种偶合”的看法(《对联通》,湖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第2页)。况且,汉魏六朝文风以骈俪为主,文人说话,用对偶句的形式,是很自然的事。所以,说“对联创始于西晋陆云、荀隐”(陆伟廉《对联经》,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9页),未免有点轻率。

  与这个故事相近似的,还有一个事例,北宋李昉等人所著《太平广记》卷二四六《诙谐二》记载:

  初凿齿尝造道安谭论,自赞曰:“四海习凿齿。”安应声曰:“弥天释道安。”咸以为清对。(出自东晋孙盛《晋春秋》,后因避讳改为《晋阳秋》)

  东晋襄阳名士习凿齿去拜访高僧释道安,自我介绍时说:我就是四海闻名的习凿齿。释道安也毫不含糊,答道:我就是天地间的高僧释道安。

     把对联的产生往前推至汉代,想象的确是够大胆的,但是“小心求证”(胡适语)了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