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写计划特辑】读写同步,深广相行——浅谈高考写作能力提高路径

 崔无容 2021-07-09
图片

梅晓华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一中

2020年高考虽已落下帷幕,但社会对高考语文作文的关注仍在继续。作文的命制既直接体现国家教育意志,也是指导基础作文教学的风向标。针对2020年高考作文的命制情况,笔者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谈谈高三学生该怎样备考。

01

读写并行,以读促写,

以写引读,增加文化积淀

语文学习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一般包含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

这些素养的获得,主要来自丰富的文化积淀。当一个人的文化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自觉形成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思维品质、思想观念等。如何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呢?除了教师的积极引导和课堂教学,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让学生广泛阅读和识记。

读与记是获得知识的基础,也是进一步提升素养的前提。广泛的阅读可以在多方面浸润学生的素养,拓宽知识视野,在潜移默化中涵养心灵世界,丰富学生的情感,培育价值观等;注重识记可以让学生满腹经纶,行文时胸有成竹。在高中时期多读多背,熟读成诵,自然会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读和写在文化积淀中从来没有分家,也不能分家。学生在读中要有所悟、有所感,而且要诉诸笔端,形成文字,这既是知识积累的需要,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学生还要注意以写引读,即在写作过程中可以查阅资料,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图片

我们看一下2020年全国卷Ⅰ的优秀作文《树立广袤视野,厚植家国情怀》的片段:

由公而私的家国情怀,看似短暂地让鲍叔失去了成名的机遇,却为他换来了世代的称赞。如果没有鲍叔之让,便没有百家争鸣的学术盛景,而会是一地野蛮狼藉。鲍叔之礼绵延于中华文化的血脉和五千年悠悠岁月里,我们见证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忠诚执着;领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慷慨豪迈;品味“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沉痛悲愤;体悟“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生死托付;敬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视死如归……在无数的他们的心中,个人之利已然轻如鸿毛,国家天下之系乃重如泰山,这是如此袒露着的一颗颗心系家国的拳拳之心。

本段体现了考生扎实的知识积累,能旁征博引,充分论证自己的观点,富有文化气息,体现了考生丰富的语文素养,自然能够引起阅卷教师的青睐。

读可以将泛读和精读相结合,以形成极强的语言感知和分析能力;写也要将自由写作与专题写作相结合,前者有利于培养一般写作能力,后者有利于培养写作向全面性和专业性发展。

如2020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要求写发言稿,全国卷Ⅱ作文要求写演讲稿,全国卷Ⅲ要求写信,新高考Ⅱ卷(供海南省使用)要求写一篇主持词等,如果平时只有自由写作没有专题训练,那么就难以应对考试中的变化。

图片

02

 扩大读写广度,观照

现实,增强责任担当意识

前文讲到读写并重,那么学生具体要读写什么呢?笔者认为就是要让学生读写积极观照现实的作品,增强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意识。这既是时代赋予青年的历史使命,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培养新时代接班人的要求。

我们先看2020年三套全国卷的作文:

全国卷Ⅰ作文材料涉及三个历史人物,他们的品行、格局、精神、气质等各有不同,考生在评价他们的同时,其实也是在表达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考生在思考他们的事迹的同时也在思考自己的人生轨道。

全国卷Ⅱ作文题“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将考生带入全球抗疫的视角,引导考生从相互支持、团结合作入手,思考人类应对危机之道,进而思考人类未来的发展,体会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前瞻性,感受青年在危机情境下的责任与担当。这既要求考生在时代变化的脉搏中认识自我,思考个人与社会、国家、民族的关系,也要求考生展现出当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采。

全国卷Ⅲ要求考生给高一新生写一封“如何为自己画好像”的信,这道题也是考查学生的自我意识,引导考生关注自我、关注人生。面对高一新生,考场上的考生作为过来人,回顾高中三年,应该有许多感悟与思考,在与学弟学妹分享的同时,其实也是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即在完成“自画像”的过程中思考自己的未来发展。

考题考查学生核心素养,观照现实,思考自我,关注国家发展,很好地落实了立德树人的目标。

我们再来看2020年全国卷Ⅱ优秀作文《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片段: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构建大同世界需要我们和衷共济,精诚合作。为了验证上帝是不是真的“掷骰子”,是不是真的创造了一个完全随机的量子世界,全球以青年为主的10万人用计算机向“上帝”发起攻击,完成了量子力学领域中有名的“大贝尔实验”,这是合作在科学上的创举。“一带一路”的模式,带动了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共同繁荣,这是合作在经济和文化上实现的共赢。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和习俗,认可自己民族的同时,我们青年人也要接纳和赞赏其他民族的优良传统。相互认可,相互学习,相互赞美,只有摒除偏见和歧视,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命运共同体,大同社会的理想才可能实现。

本片段内容丰富,情感饱满,表明考生既有家国情怀,也有国际视野;既有个人责任担当,又有对国家民族发展的思索;既有对当下的热情观照,又有对民族社会发展的展望。语言简洁流畅,亮点突出,自然赢得了阅卷教师的青睐。以文见人,我们可以看出该考生平时积极观照现实、思考现实,有责任和担当。

03

 强化读写深度,要加

强思维训练,提升思维品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核心素养中指出:“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这些思维的获得也是思维成熟的标志,是学生应该具备的思维品质。

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考查力度加大,特别是注重对思辨能力的考查,所以学生要注重这部分内容的训练。通俗来讲,即要求学生用联系、发展、全面的眼光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

如2018年全国卷Ⅱ“'二战’期间,英美军方幸存飞机弹痕分析”,涉及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2019年全国卷Ⅰ的作文材料将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优秀传统与当下社会上一些人对劳动的错误认识、错误态度进行对比,包含“过去与现在”的逻辑思辨;2020年全国卷Ⅰ作文,从材料性质看,包含着“历史材料”与“现实启示”之间的关系;从人物关系看,包含着君与臣、信任与被信任、欣赏与付出、识才与荐才、个体贡献与共谋大业、个人与国家等多重关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整合等思维活动,可以提炼出写作主旨,就能写出颇具深度的思辨性文章。

如2020年江苏卷优秀作文《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中的精彩片段:

无论“求同”有多么正常,有多少好处,必须看到,“求同”的另一面始终是“排异”。人类对不合意的事物本能地排斥。被“信息茧房”改造过的“求同”所产生的“排异”,更容易具有破坏性。比如说,对网上的不同意见产生应激性的愤怒,甚至转化为多数人的网络暴力。

智能互联网时代,仅仅是被动的“求同存异”,恐怕已经不足够让人保持清醒。对与自己持不同的意见的人,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了解和包容。这也许可以算作智能互联网时代的人类为了不变得比古代君王更傻而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知道这一点可能会让你好受些:“求同”固然是生命原始的动力,但“存异”却是生命进化的路径,如果不是某个存疑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宽容接纳了入侵“异端”,就不会有线粒体和叶绿体,便不会有今天的人类。换句话说,“求同”的点赞证明你没有失去生命的本能,但打破信息茧房的“存异”甚至“求异”才能证明你作为人类的可贵。

考生围绕“同”与“异”进行辩证分析,从历史和进化发展的角度,指出在“求同”之外能“存异、求异”的可贵,说理透彻,令人信服。

《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同时也指出学生要“发展批判性思维”。所以,学生应多阅读省级以上报刊中的热点时评文章,学习它们从不同角度和层面阐发、评价和质疑问题的写作思路,并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同时自觉地在自己的习作中用辩证思维或者批判思维思考问题,多层面分析,努力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

总之,我们紧扣读写,读写并行,兼顾横向泛读与纵向深读,才能丰富我们的文化积淀,培养核心素养,从而在考场上游刃有余,决胜高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