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了解学龄前儿童在博物馆的学习习惯——野孩子的实用家长手册

 kimkitty 2021-07-10

之前我们已经讨论了六个不得不来博物馆的理由,你是不是已经准备好带孩子来博物馆了?

在来之前先想想看,你有没有观察过你的孩子是怎么学习的?有没有仔细考虑过他们在游玩中会有什么样的体验和收获?以前没时间、没注意、太忙,统统没关系!我们为家长们梳理了学龄前儿童在博物馆的常见探索/学习习惯,就等你来对号入座啦!

图片

你有没有观察过你的孩子是怎么学习的?

孩子们精力充沛、好奇心强、思维积极活跃、喜欢交往、富有创造性……这些特征使他们成为了博物馆中的积极学习者,他们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进行探索,并通过体验来学习。

那么在博物馆里,3-6岁的儿童会发生哪些积极的学习行为呢?

01

充分发挥想象力



儿童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博物馆环境中的不同场景、实物能够激发儿童的想象力,他们会思考“想象一下,如果……”的问题。

儿童经常塑造自己的故事,澳大利亚博物馆开展过一项研究,学龄前儿童在父母的陪伴下一起创建了博物馆日志,日志内容包含了他们在博物馆里最喜欢的地方拍的照片、图画、故事以及他们的参观内容。

收集回来的日志中,一个3岁半的小女孩把闪闪发光的矿物标本想象成了“童话之家”:“这里是仙女住的地方,她早上乘飞机出去,晚上睡觉,为什么她现在不从岩石里出来呢?”;4岁的男孩子会想象“如果鬣狗吃了两个人会怎么样?”;还有儿童在看到博物馆中的动物标本时,会产生“如果这些动物是活着的会怎么样”的想象。这些奇思妙想说明博物馆的展品和环境能够激发和满足儿童的想象力

图片

儿童在上海自然博物馆“想象自己的恐龙”

02

特别注意展览中的实物



儿童经常说“能看到'实物’是多么开心”,他们会特别注意到展览中那些能够近距离观察或触摸到的实物。如果能够跟这些实物进行多感官互动,这种体验就更令人难忘。

研究人员发现,儿童往往喜欢展览当中那些“大尺寸”的物品,在澳大利亚博物馆一位3岁的儿童喜欢“真正的大蟑螂”,另外一位4岁的儿童喜欢恐龙和巨大的蝉。除了展览中的“庞然大物”,儿童还喜欢看到真实场景中的动物,在看到鳄鱼标本时有的孩子会说“我很喜欢鳄鱼,但是呢,鳄鱼应该在水里”。

你们家的孩子有特别的喜好吗?会不会也对能够近距离观察或触摸到的实物发出更多的感慨?“原来蜜蜂是住在这样的房子里,像个大足球。”“蝴蝶好漂亮呀,翅膀上闪亮亮的。”下次去博物馆时可以留意一下,孩子会告诉你什么呢?

图片

上海自然博物馆缤纷生命展区

03

建立展品与熟悉事物的联系



如果儿童在博物馆关注到的事物与其熟悉的概念或经验密切相关,他们会建立彼此之间的联系。史密森早教中心的研究发现,儿童从博物馆经历中所关注和记住的东西与他们熟悉的概念或经历存在高度相关性。有研究人员提出,相比于艺术博物馆和科学中心,儿童往往更容易对自然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的展品产生深刻的印象,因为后者往往和儿童的日常经验更近。

例如在自然博物馆看见一些动物,儿童就很容易联想起他们在动物园、电视甚至餐桌中见到的动物形象。在看见上海自然博物馆的海螺时,有儿童会说“这个海螺长得像冰淇淋。我以前学过一首歌叫小海螺。”儿童还会把博物馆活动中的一些材料和幼儿园或家里的材料联系起来,比如绘画材料、玩偶或绘本,比如有的儿童会特别关注她们最喜欢的颜色,澳大利亚博物馆研究日志中,一位3岁半的女孩拍下了一张毒蛇头骨的照片,因为那是她最喜欢的粉色。

图片

上海自然博物馆螺类展柜

04

从展品中获取有趣的信息



儿童有其独特的视角,有些我们会忽视的展品,在他们看来会格外有趣。史密森早教中心的一份报告中提到,儿童在参观完自然博物馆几周后,仍然记得门口展示了一具戴着珍珠项链的恐龙骨架,他们认为这样的恐龙很有趣,而在展览结束后再次参观博物馆时,他们很想知道为什么珍珠不见了,一位3岁的儿童问到“为什么恐龙身上不再有珍珠了?”在上海自然博物馆的“脑容量测量”展项前,有观众留言自家娃曾把头伸到脑容量测量台上,想检测自己的脑容量。儿童能从展品中获取有趣的信息,并且对博物馆有趣的经历非常难忘

图片

上海自然博物馆脑容量测量台

05

感受情感层面的信息



展览往往传递了一定的价值观,比如自然类博物馆会传递生物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可持续性等概念,儿童在参观完展览之后能够获得这些概念,比起直接告诉他们不能捕杀动物等行为,这种通过博物馆获得的情感体验更为深刻且具有持续性。一些博物馆的儿童行为记录也印证了这点:一位3岁半的儿童说“我喜欢海龟,这壳太棒了!它是如此的闪亮,如此珍贵……”;一位4岁的儿童说“我想知道他们为什么要杀鹦鹉?”;甚至有的儿童还会提问“为什么博物馆里所有的动物都死了?”

图片

小朋友在上海自然博物馆蝴蝶房和蝴蝶互动

在博物馆里,你可以和孩子一起认识自然、讨论交流,也可以观察和了解你的孩子。研究表明,对于学龄前的儿童,父母如果能在博物馆参观过程中多给他们一些描述性的介绍和引导,可以帮助到他们了解和收获更多,玩得更开心

参考文献:

1. Dockett, S., Main, S., & Kelly, L. (2011). Consulting young children: Experiences from a museum. Visitor Studies, 14(1), 13-33.

2. Munley, M. E., & Center, S. E. E. (2012). Early learning in museums. A review of literature.Consulting young

3. Van Schijndel, T. J., Franse, R. K., & Raijmakers, M. E. (2010). The Exploratory Behavior Scale: Assessing young visitors' hands‐on behavior in science museums. Science Education, 94(5), 794-809.

4. Van Schijndel, T. J., & Raijmakers, M. E. (2016). Parent explanation and preschoolers’ exploratory behavior and learning in a shadow exhibition. Science Education, 100(1), 153-178.


本文作者及照片提供:舒琛,绘图:裘颖莹。

图片

为了让孩子能够在博物馆获得更积极的参观体验,帮助家长更科学地陪伴孩子“玩”在博物馆,我们结合3-6岁孩子的特点,基于国内外的理论研究和优秀博物馆的实践案例,推出此手册。

手册将通过一系列主题回应家长在带孩子参观博物馆时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我为什么要带孩子参观博物馆?

神兽归笼,哦不,归博物馆的6个理由(上)

我的孩子在博物馆会有哪些体验和收获?

神兽归笼,哦不,归博物馆的6个理由(下)

如何带孩子参观博物馆?

在参观前还需要做哪些攻略?

参观中可以进行哪些有趣的互动活动?

如何利用博物馆资源培育孩子的探究能力?

......

如果你对带孩子参观博物馆还有哪些疑问也欢迎留言告诉我们,我们也期待在手册当中与你交流。

本期编辑:胡雅婷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