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颜渊问仁(12-1)

 经义工坊 2021-07-10

“仁”是孔子思想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孔子论“仁”贯穿整部《论语》。本篇集中论述“仁”,通过弟子问“仁”,从多个角度体现了“仁”的具体含义和做法。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注释】
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
归仁:归,归向、归附。仁,即仁道。
由己:靠自己。
目:具体的条目。
事:实行、实践,照着去做。

【译文】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行符合于礼就是仁。一日能做到言行符合于礼,天下就都归于仁。实行仁完全靠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明,让我按照您的话去做吧。”

“克己复礼”,自古以来有两种理解。一是将“克”理解为能够。汉孔安国批注:“复,反也。身能反礼,则为仁矣。”身即自身,复礼即反礼、回归于礼,意思是能够自己复礼,人人都能够回归于礼。二是将“克”理解为克制。东汉马融批注:“克己,约身也。”意思是约束自己,把自己约束好、克制好就能“复礼”、回归于礼。注重自我约束,而不是对他人求全责备,才是真正的为仁、行仁之道。实际上,孔子这句话是引用古语。《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孔子闻楚灵王事,“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信善哉!”可以看出,孔子所讲所传之道,都是引用古圣先贤的教诲,述而不作但忠实地践行之。

“克己复礼为仁”,孔子以“礼”规定“仁”,依礼而行是仁的根本要求。礼以仁为基础,靠仁来维护。仁是内在品质,礼是外在表现,二者紧密结合。所以“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克己,二是复礼,通过不断增强个人道德修养而自觉遵守礼的规定。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只要做到一日克己复礼,就一日天下归仁;只要终身克己复礼,天下就会始终归仁。孔子从为政的角度指出,君王应遵守“克己复礼”之道,如果君王能够自己做到克己复礼成为仁君,天下万民就会如百川归海,自然汇聚、归顺于仁德的君王。“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强调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而不在于他人。

《朱子集注》:“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为仁者,所以全其心之德也。盖心之全德,莫非天理,而亦不能不坏于人欲。故为仁者必有以胜私欲而复于礼,则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复全于我矣。日日克之,不以为难,则私欲净尽,天理流行,而仁不可胜用矣。”克己就是战胜自己的私欲,复礼就是回归天理的“节文”即天理的具体表现。为仁就是要“全其心之德”,而“心之全德”就是天理,但往往又会被人的私欲给覆盖、遮蔽甚至毁坏。真正的为仁、行仁之人,则会时时处处克制、战胜自己的私欲而回归于礼,做什么事都符合天理。一个人要不要、能不能回归到“本心之德”,主动权全在自己手上。只要天天都克己复礼,就不会感觉到困难,私欲慢慢被压制、克制直至消除,天理就会自然流露,“仁“的巨大作用就会完全显现出来。

当颜回继续请教具体的细目时,孔子从视、听、言、动四个方面提出了戒律,要求所视、所听、所言、所动都要合于礼。颜回听到先生的回答,马上表态说自己虽然不聪明,但是愿意严格遵照实行。这也正是孔子曾经评价颜回“不违如愚”的典型例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