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 又称:强迫障碍 定义:反复出现以强迫思维或强迫动作为主要症状的精神障碍。 学科:精神医学_诊断分类_应激与神经症性障碍 相关名词:强迫思维 强迫动作 氟伏沙明 【延伸阅读】 强迫症终生患病率为0.8%~3.0%,精神科门诊患者患病率约10%,女性患病率稍高于男性。强迫症通常在儿童或青少年早期发病。约10%的患者起病于10~15岁,75%的患者发病于30岁以前,平均发病年龄20岁左右。 强迫症与其他精神障碍具有较高的共病率,多数强迫障碍患者至少共患一种其他精神障碍,如抑郁症、社交恐怖、抽动秽语综合征、抽动症、酒精使用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特定恐怖症、惊恐发作、进食障碍、人格障碍等,因而容易被误诊。 强迫症发病原因复杂,遗传风险、患者人格、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等均在发病中发挥一定作用。研究认为,强迫症同遗传关系密切,患者的一级亲属的患病率较高,是普通人群的4倍。有证据表明,强迫症有特定的神经解剖学基础,与神经生化代谢异常有关。另外,社会心理因素(包括心理素质、负性情绪、生活事件及家庭因素等)也不可忽视,它影响着强迫症状的产生和维持。 强迫症的症状复杂多样,病程迁延,易慢性化,致残率较高,对婚姻、职业、情感、社会功能都有严重影响。其基本症状是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所表现的严重程度差异很大。一些患者每天会花1~3小时实施重复行为,而有些患者存在持续的、顽固的侵入性思维或难以控制的强迫行为,导致社会功能丧失。 治疗强迫症,主要是采用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如氟西汀、氟伏沙明、舍曲林、帕罗西汀、西酞普兰;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如氯米帕明等。强迫症的治疗通常包括急性期治疗、巩固期治疗和维持期治疗三个阶段。 强迫症单靠药物治疗往往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因而需要辅以适当形式的心理治疗。暴露和反应预防是治疗强迫障碍有效的行为治疗方法。 如果患者的病前人格较为健全,发病有一定的诱发因素,社会功能保持良好,症状呈发作性,病程短,则预后良好。如果患者在病前有明显的人格障碍,发病于童年,症状弥散而且严重,则预后不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