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总是买买买,买的究竟是什么?

 长沙7喜 2021-07-11

图片

图片

前段时间,闺蜜来向我诉苦,告诉我她老公和她吵起来了,不用她说原因,我也大概猜到了——“乱花钱”。他发现了她半年里新买的十多个名牌包,信用卡被刷透支了。她一方面感觉有些内疚,另一方面又委屈,这个深爱着她的老公,怎么就这么小气呢?!

邻家有一对小夫妻,先生迷恋电子产品,每月的收入几乎全都用来买各种最新潮的电子设备,最终妻子无法容忍先生这种“不负责”的状态,提出离婚。

前不久还有新闻报道“小年轻抢盲盒,有人四个月花掉20万”;“近20万年轻人花2万元买盲盒”。

“包控”“鞋子控”“化妆品控”“文具控”“文玩控”“数码控”……你是否也是其中一员?首先需要肯定的是,你为中国经济做出了很大贡献。

然而,你是否曾经或正深陷其中,沦为“数码奴”“包奴”“鞋奴”“文玩奴”“文具奴”“化妆品奴”,你是否希望改变这种“买买买”的行为,但又控制不住自己。

不论是“控”还是“奴”,这意味着物品之于你都不再是单纯地被你使用或享受,而是会带给你一些心理上的负担,它们带来“安抚”“增加幸福感”的同时也伴随着“得不到的饥渴感”、冲动后的“内疚感”和“焦虑感”,以及现实经济方面的困境。

当你“买买买”的行为,给你带来了以下1-2项状况时,请阅读这篇文章,因为你已经接近或成为了“购买成瘾者”:

1)因为买过多非必需品,而导致长期经济透支。

2)花很多的时间研究或浏览商品,购买商品,以至于影响了身体、工作或生活功能。

3)相比于和朋友或家人相处,更愿意独自购物。

4)因为购买非必需品,严重损害了人际关系(亲密关系,亲子关系)。

5)在非必需品的购买方面花销越来越大,才能满足自己。

6)购买时总是超出自己的预算。

7)一段时间不买东西就会觉得难受。

我不喜欢“购买成瘾者”这样的标签,本文也不是想要评论这种行为的对错,而是意在邀请读者了解隐藏在这些行为背后的情感和需要。

图片

人们为何无法控制住自己的“冲动消费”?

有人说,是广告、大众媒体绑架了消费者,但在我看来:“不停地买买买,是我们掉进了自己的情感陷阱,商业运作只是利用了这一点!”

不管是书、文章还是视频,不乏资源教我们如何理性消费,我相信这些内容是有帮助的,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鼻祖)在一百多年前就向我们揭示了,在我们人类意识和理性的背后有着更广阔的无意识世界(冰山理论)

可以说,我们人类根本就不是一种“理性的动物”,在理性的背后,是“无意识动力”推动着我们的行为,甚至我们以为的“理性思考”。我们无法单纯通过意志力来控制自己“不喝酒”“不买包”,尤其当这种行为有深层的心理意义的时候。

Lance M. Dodes在他的书中专门讨论了“心理上的无助感和精神成瘾间的关系”——“当我们产生情感上的无助和被情绪淹没的感受时,会产生巨大的焦虑。人们在面对焦虑时,会通过特定的自我调节机制,来保持一种控制感和情绪的稳定感。”

“购买”也是其中之一。

图片

“情绪性消费”“冲动消费”背后的原因

 1)用物品来补偿对自己的不满 

对自己的身材不满意,可能会常常买衣服,衣橱里却总找不到合适的一件;对身份认同的不满,买一些昂贵的奢侈品,超出了自己的支付能力,但这代表着一种“高贵”的身份,或者让自己看起来更像一个成功人士。

对容貌不满,可能会买众多化妆品。

这些不满可能是意识层面可以感受到的,也有可能是无意识的。

 2)表达对原生家庭的不满 

小的时候,自己很喜欢某些玩具,但是父母不同意买给自己,很生气,经常会感到父母无法满足自己,不爱自己;现在,自己挣钱了,可以自己说得算了,我想买什么就买什么。这时的自己是在满足那个8岁时,被父母拒绝的孩子(那个自己)。

 3)表达对亲密关系的不满 

情人节没有收到礼物?纪念日没有收到礼物?亲密的另一半可能出轨了?

当你和伴侣共享经济收入时,花钱可能是一种表达不满的报复行为,更深层是感受到不被爱的愤怒或失望。无论是报复还是补偿,购物和消费都不能解决亲密关系中真正存在的议题,反而常常成为新的问题。

 4)保持一种情感联结 

L先生从小会放两个29寸的行李箱在床下。他的爸爸常年到世界各地出差,很少在家,每次爸爸回来都会给他带各种各样的橡皮,世界各地的橡皮,两个行李箱几乎要装满了,他每天都要拿出来把玩一下。

那是他对爸爸的思念,这些美丽的橡皮代表着爸爸对他的爱,是他与爸爸的连接。后来,他自己也坚持收集新的橡皮,每次搬家都会带着。后来已经变成四个行李箱的量。这些小小的橡皮是一种“纪念品”。

我们每个人在生命中都会有很多纪念品,可能是亲人离世留下的,也可能是我们的重要他人最喜欢的一类物品,我们也会通过持有和持续购买来保持一种纪念和联结

而事实上,物品本身并不能带来关系,它们也无法抚平我们的丧失,它仅仅保持在那里,成为一种心理象征,成为触碰丧失和哀悼的障碍。

图片

GIF / Pinterest

 5)花别人的钱,等于被爱 

如果你在花不是自己挣来的钱,而且花得“不顾一切”,那么可能你在向自己证明,那个愿意把钱给你花的人是爱你的。

我们所生活的年代和社会,父母大多都是双职工,他们无法给与孩子时间和精力上的照顾,常常会用“物品”和“钱”来表达对孩子的爱。长大的我们,可能一边无意识渴望着父母的无条件的爱,一边重复着用“物品”来补偿自己需要被爱和陪伴的渴望。

 6)正在承受过大的压力 

有一位心理咨询师R女士,她每天接待10位以上的来访者,一周工作6天,还常常要在休息日处理危机事件。和其他美国医生一样,她的收入不低。她没有时间外出购物,每天都会花大部分休息时间在电视购物上,为住所添加各种生活用品、厨房用品。

然而,她所买的东西几乎连被开箱的机会都没有。她想着总会有机会用上这些美妙的生活用品的。某天,她回到家中看到堆着几排没有开箱的产品时,她意识到,她需要帮助了。

在她自己的心理咨询中,她意识到自己给自己加载的过重的工作负担,以及自己无所不能地救助他人的愿望,正在过度消耗着她。她的压力太大,电视购物成为了一项幻想家庭生活的娱乐活动。不幸的是,当这样的愿望仅仅在幻想中活跃,她开始感到迷失和倦怠。

有一些工作,让人长期处于高压或长时间被占据的状态,通过不停地购物来满足幻想中拥有轻松和休闲时间,成了一种解压的方式。

物品带给我们被满足的快感,补偿着我们无意识层面的渴望,然而它是“不真实”和“短暂”。这些物品在我们内心中成为幻想的主角,我们的内在不再是我们自己,而是这些物品幻化出的一出出剧本。

图片

这些原因指向的是哪些深层问题?

【自尊议题】

缺乏稳定的自尊感,在无意识中认为自己是渺小的、没有价值的、无能的、丑陋的。

当我们在内在有强烈的无意识的“无价值”感时,我们并不会感受到自己觉得自己没有价值,而是会用各种方式去防御这种无价值感,其中很常见的就是“我的物品有价值,所以我有价值”这样的方式

图片

图 / Pinterest

【创伤议题】

生命中巨大的丧失或是微小但持续的重要的丧失所引发的创伤,如经历饥荒、贫困、丧亲、被忽视等。

我们的祖辈大多经历过饥荒和贫困,这种对于物质匮乏的恐惧,会在代际中传递。尽管现在我们的物质商品极其丰富了,但这种无意识的恐惧,还是在发挥着作用,需要通过囤积,直到拥有的东西一定要比需要的多出几倍才有安全感。

另一种创伤是“情感联结”的断裂和“得不到”。亲人离世或父母不在身边,某些曾给我们带来过安抚的物品,会成为我们儿时情感联接的对象,如文具、玩具、生活用品,都有可能是我们为之着迷和囤积的领域。

【爱的议题】

无法感受到被爱和爱别人。爱的感受被压抑和禁锢。

爱的能力起始于“母爱”(“照顾者的爱”)。当婴儿和孩子无法从依恋和爱的对象那里得到“照护”“镜映”和理解时,“恨”的感觉会十分强烈,为了压抑对“所爱之人”的恨意,“爱”的感觉也被一起压抑了。

当我们渴望爱,又无法体会到“爱”的情感时,不得不使用看得见的东西去计算“爱”到底有多少,比如伴侣会愿意花多少钱给自己买东西,会愿意花多少时间陪伴自己等。

但同时也会感受到自己得到的爱并不真实,也永远不满足,因为金钱是永远不够多的,时间也永远是不够用的。

图片

图 / Pinterest

这些无意识的感受,在“报复性消费”中会找到一些痕迹,总是要去“补偿”自己缺乏爱的感觉,那就美名约“既然别人不够爱,那就自己爱自己吧,所以开心地宠爱自己吧。”

有句广告词就是这么说的:“女人就应该宠爱自己。”这里有着“无人宠无人爱的恨意”在里面。

遗憾的是,通过给自己买东西来宠爱自己,并不是真的爱自己,也不会让我们得到安宁的满足感和被爱的感觉。

图片

挖掘和理解购买背后的深层情感,有什么用呢?

当我们真的体会和理解到自己内心面临的深层问题时,从容面对挑战就有了可能性。

面对和处理真实的深层问题的目标:

  • 获得对自己真实的、稳定的满意度(健康的自恋);
  • 在关系中体验到真实的被爱的感觉(获得爱的能力);
  • 对于过去的未被满足的愿望以及丧失的哀悼和接纳(创伤修复);
 
在现实的结果层面,我们可能会有两种改变:
 
 第一种:理解了自己的丧失和需要,决定接纳自己,满足自己的渴望,并调节自己的行为在一个自己可以承担其结果的范围内。即,为自己负责的同时也接纳和允许自我安抚。
 
这种情况,我们还是可能会通过购买的行为来照顾自己,给自己一些奖赏和安慰,同时也会注意消费的总额不会带来过于负面的、自己无法承受的后果。
 
 第二种:我们理解了自己的渴望和创伤,继而改变策略,寻找更深层的疗愈和成长的路径。
 
无论是以上哪一种,都不是一条容易走的路,但它们值得我们努力追寻,因为这是通往自由的路。
 
 
图片
 
如何开始?
 
既然是“情绪性消费”,我们就可以从自身的情绪入手,去觉察自己会在什么时候“买买买”,在买之前一刻发生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买过之后又是什么样的感受呢?这样的觉察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尽量训练自己不去评判。
 
但是,当我们的情感埋藏得过深,可能无法触及;更有可能的是,我们会非常害怕接近那些情感,不如“干脆下个单”来得轻松。
 
寻求专业帮助会有机会理解更多被掩藏的情感创伤,并使它们有机会得到容纳和消化。这将更长久地改变“情绪性消费”和“购物成瘾”的状况,让生命活得更加自由和清爽。
  

图片

怎样合理满足自己欲望?

点击原文链接↓,预约心理咨询师聊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