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读系列第六十一篇:疲于奔命vs劫后重生

 金色年华554 2021-07-11

公元1633年冬,农民军突破封锁南渡黄河,星星之火成为了燎原之势。农民的作战模式也发生了重大改变,从固守根据地转变成了“流寇主义”模式,利用骑兵快速流动特点,迅速劫掠获取资源,壮大队伍,成功抵制住了明军的镇压,成长为了击垮明朝的庞大力量。受“流寇主义”的影响,相持阶段分化出了三个典型时段。公元1633年冬天至1637年四月为起义燎原期或一次高潮期,公元1637年四月至1641年四月为低潮期,公元1641年五月开始,农民起义的第二次高潮来临。接下来,让我们从细节品味历史的魅力。

1.起义的燎原之势

渡河的农民军迅速同四川、河南、湖南、江北桐城等地的起义军汇合,声势浩大。恰逢此时黄河南部各州县军队都被征调至了黄河北部,使得渡河的农民军如鱼入大海。新安、伊川、卢氏、陕州、灵宝、信阳、南阳、新乡、舞阳、遂平等二十多个州县接连被劫掠。“流寇主义”让农民军放弃在一个地方停留,转而继续由河南向外扩散,只有小部分留在了河南继续同明军斡旋。

精读系列第六十一篇:疲于奔命vs劫后重生

留在河南境内的农民军又分成了两股,一股向南进攻汝州和宁州,一股向北进攻吴城。两支农民军均受到了明军大将左良玉的阻击,损失惨重。其中北路军闯将李自成合兵,使得李自成实力大增。同年十二月,退入河南西部的闯王高迎祥团结矿工攻占了郧西,队伍迅速壮大,数万大军藏于郧阳山区。跳出河南进入湖广的大部分农民军,在罗汝才(号称曹操)等头领的带领下,连克竹山、光化、随州、黄陂、黄安等地。攻克当阳后,农民军兵锋直指荆州。公元1634年二月,经过激战,势力向南从保康、兴安等地扩散至湖南石门境,向东,扩散至黄冈和麻城等地。藏于郧阳的闯王高迎祥,则率领老回回、闯将李自成等农民军首领向西进发。老回回等部进入四川,连克开县、云阳,迅速波及东江、新宁、广元,李自成进入汉中,劫掠镇安、商县。与此同时留在河南的农民军继续向东进军,抵达安徽北部,其中张献忠率领部队,进攻信阳、邓州,之后在明军的追击下进入湖北应山一带。

此时山西大旱愈演愈烈,农民起义遍地开花,起义军队得到快速补充。这激起了明朝统治集团的恐惧,朝廷上第一次出现了“寇之祸深矣”“已半天下矣”的声音。公元1633年至1634年三月,崇祯皇帝不断下令四川、郧阳、湖广、河南、山西、陕西等地的抚臣协同共剿农民军。

陕南和郧阳的农民军突破围剿防线进入四川,受到明将张尔奇和当地豪绅的阻击,返回了郧阳。流动的机动性让明军无可奈何、疲于奔命,无法彻底解决农民军,但同时也时常让各个农民军分部陷入困境。闯将李自成六月被明军总督陈奇瑜围困于车箱峡,几近全军覆没,李自成被迫向总督行贿诈降,才免于身死。

在各省协同作战下,农民军各分部常常被明军打压,但势头并没有压制。很快八月李自成复叛,同凤翔农民军会合后,人数从几万扩充到了二十万。陕南农民军的首领老回回等部也击溃明军进入河南卢氏、永宁,陕西西部农民军三万人攻占白水。河南农民军越战越勇,连克中牟、尉氏、许州、长葛一带,队伍扩展至十三营。仅一年之余,流寇主义就让农民大军的战火燃至了大江南北,渡河之前的十几万部队,迅速发展到了四五十万。

直到此时,明朝的军事中心仍然在辽东和蒙古,洪承畴就一度同蒙古和农民军两线作战而无法兼顾。公元1635年二月,明朝凤阳皇陵被农民军焚烧殆尽,崇祯皇帝这才如梦方醒,将农民军之乱与后金之乱相提并论,命洪承畴集中精力对付农民起义军。但农民军已今非昔比,农民军人数对政府军的比例往往十几比一,甚至几十比一,再加上明军士兵的哗变,农民军的战斗力有了大幅度提高。为了应对洪承畴,农民军迂回避其锋芒,洪承畴在陕西,陕西的农民军就东入河南,洪承畴出关,农民军就返回陕西,令其头疼不已。

四月,为遏制农民军的流动,洪承畴在汝州会集各路明军,企图通过扼守要道组织农民军流窜。命左良玉、徐来朝等四部大军防守河南、陕西交界的朱阳关、兰草川、瓦屋、吴村等地;命陈永福驻守卢氏、永宁等隘口;令尤翟文、张应昌、邓玘等四部大军防守汉江南北的关隘;洪承畴亲率大军主力入陕西进攻农民军主力。可悲、可叹的是,这场精密部署被明朝内部的腐败化解,缺饷少粮的明军纷纷哗变,徐来朝的军士拒绝执行命令,邓玘手下王允成派家丁索要兵饷不得,竟然怒而放火,邓玘坠火身亡,谭大孝率领的峒族士兵不肯听从调遣,迟迟不肯抵达指定地点。洪承畴的计划不攻自破。

无奈的洪承畴只能率领有限的兵勇同二三十万的农民军对抗,而崇祯皇帝又严令洪承畴必须在六月前扫平内乱。导致这位明朝的大将急于求战,致使副总兵艾万年、刘国镇、刘成功和曹文诏等纷纷战死。闯王高迎祥趁胜连克淳化、耀州,兵锋直指西安。

面对洪承畴的失败,为了扭转局势,崇祯皇帝下“罪己诏”动员全国各地军队对农民军展开大规模镇压。他抽调九万明军,并增派了同后金作战的辽东军前来围剿,重点进攻闯王高迎祥等部。

明军的重视立刻改变了部分局面,总兵祖宽率领辽东明军打败闯王高迎祥率领的十万大军,迫使闯王渡河西退。辽将祖大乐率辽东军进入河南,打败张献忠等部,罗如才等五营农民军,被祖大乐伏击,损失惨重,不得不退守亳州、永城和鹿邑。闯王西退,又在汝州被明军合围,败退禹州、郏县、登封等地,明军一路追击,再败闯王高迎祥于七顶山。闯王再退至邓州一带。明军紧追,准备合围闯王于邓州。公元1636年三月初,在各路农民军的配合下,闯王高迎祥突破了明军包围,进入了陕西南部的兴安。闯将李自成、罗如才等部从庆阳入绥德,打败明朝追兵。明廷重点进攻失败了。

精读系列第六十一篇:疲于奔命vs劫后重生

此时进入河南等地的辽东军队,由于兵饷不足,纷纷无心恋战,担心激起兵变的洪承畴和祖大乐乞求崇祯皇帝,让边兵返回辽东。辽东军队的撤离,让河南的形势迅速恶化。为了稳定局势,明朝启用孙传庭担任陕西巡抚。

2起义的低潮

六月,就在重点进攻策略失败时,皇太极也发动了对明朝的大规模战争,连破河北北部的州县。九月皇太极从冷口出塞,劫掠了大量人口和财物。明兵部尚书张凤翼畏罪自杀。

皇太极的进攻,本来为农民军客观上带来了发展的空间,但世事难料。闯王高迎祥趁机出汉中进攻西安,想要扩大战果。此时西安的守将不是等闲之辈,而是赫赫有名的孙传庭,他整顿军务,不仅抵御了农民军的进攻,还在黑水峪活捉了闯王高迎祥及其主力干将黄龙、刘哲等人。很快闯王被押往北京,凌迟处死。

作为农民军初期的首领之一,闯王高迎祥的威望让相对散漫的农民军各部形成联盟,通过相互合作共同打击明朝。他的死让农民军群龙无首,更加分散化。闯王的部下纷纷各立山头,以闯将李自成实力最强。公元1637年四月之后,国内大旱让明朝财政在清军和农民军的夹击下趋于崩溃。但困难的生存环境是双向的,明朝不好过,农民军也同样陷入了困境。

闯王高迎祥死后,之前流寇主义的弊端开始发挥作用,各地农民军突然失去了领头羊和信仰,在没有稳定根据地的情形下纷纷响应明朝的“招抚”。其中影响力仅次于闯王高迎祥的农民军首领“蝎子块”,在投降孙传庭后复叛,被孙传庭击杀。农民起义军的发展陷入了低潮。

高迎祥死后,李自成成为了洪承畴和孙传庭的重点进攻对象。五月李自成企图渡河入山西,被洪承畴截断退路,兵败鸡翁山。七月李自成被迫进攻宝鸡。九月李自成同五部农民军合营进攻汉中,被明军曹变蛟袭击,射杀了李自成的战马马,农民军败走四川。十月洪承畴入川追击李自成,但由于兵力不足万人,无法将其赶尽杀绝,李自成得以化整为零从山间小路逃回陕西。

公元1638年二月,李自成到达陕南同当地农民军合兵后,因矛盾同大天王等部分道扬镳。李自成向西逃跑,大天王等部向北进攻。洪承畴紧追李自成,孙传庭集中进攻大天王。四月大天王等部被孙传庭剿灭,大天王投降。李自成同洪承畴手下曹变蛟等人展开拉锯战,不断遭受败仗。七月李自成在川北白水被围攻,败走陕南。八月李自成所属农民军的首领祁总管等部被迫投降明军,李自成率残部退入山林。与此同时,张献忠等部也遭到重创,明军大将左良玉追击张献忠,一刀砍得他满脸流血,其属下孙可望奋力相救,才使得张献忠得以逃往至麻城。

正当农民军陷入绝境之时,主张招抚的熊文灿来到了湖广等地,同监军张大经、太监刘元斌等人率领禁军主持剿匪工作。公元1638年,很多农民军首领接受了熊文灿的招降。影响较大的刘国能统率五六万农民军尽数投降。刘国能的投降,急剧恶化了张献忠的生存环境,加上两者矛盾重重,张献忠担心受到刘国能和明军夹击,也率几万农民军投降了熊文灿。 虽然同刘国能不同,张献忠是伪降,但这两支农民军的投降,让农民军和明军对峙的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精读系列第六十一篇:疲于奔命vs劫后重生

不愿投降的李自成、老回回等部,被明军和降明的农民军阻击。五月至九月,李自成等部同熊文灿展开激战,有效遏制了其招降的活动。但形势对农民军不利,各部均处于蛰伏状态。

3.失败的议和

正当农民军前途渺茫之时,清军的入侵再次缓解了局势。公元1638年九月,皇太极听到了明崇祯皇帝病死,朝中小皇帝继位的传言,于是认为大举进攻明朝的时机来临。皇太极令多尔衮和岳托向南进军,迫使崇祯皇帝征调全国军队守卫北京。

此时大学士杨嗣昌任兵部尚书,联合太监和外戚,打算说服崇祯皇帝放弃两线作战,先同清廷议和,集中精力剿灭农民军。从上帝视角来看,杨嗣昌的分析和举措无疑是正确的。公元1638年以后,明朝国力已无法承受两线作战的压力,不仅难以短时间剿灭农民军,更无力对抗强大清军。只有收缩兵力,才能让明朝获得生存空间。

清军的这次入塞让崇祯产生了议和的念头。但此时明朝官员不同派别之间的“党争”又开始释放毒性了。国家总理卢象升,自诩与阉党势不两立,完全不顾当下的国内和国际局势,大肆抨击主和派是“城下之盟,春秋所耻”。杨嗣昌和卢象生闹得朝会鸡飞狗跳。议和之事不了了之。崇祯优柔寡断和爱面子的性格让明朝失去了一次难得的续命时机。

精读系列第六十一篇:疲于奔命vs劫后重生

主战派在获得争论后,开始大量调动兵力,一方面抵御南下的清军,另一方面不断加大对农民军的打击力度。但崇祯皇帝和主战派都还没有看清局势,他们既高估了明军的战斗力,也低估了农民军蛰伏后的实力,他们的误判直接导致了明朝在两线作战中不利地位,加速了明朝的覆灭。

4.农民军的二次高潮

公元1639年五月,张献忠和罗如才(曹操)合谋再度反叛,攻克房县,郧县四营官兵也都全部加入了起义军。熊文灿恼羞成怒,命令左良玉围剿张献忠等部,张献忠退守山中诱使明军深入,一举挫败左良玉,斩杀明军万人。 听闻张献忠大胜的消息后,李自成大喜过望,连忙收集部众,从明军围剿的缺口处向南攻打郧阳。张献忠和李自成,掀起了农民起义军第二次高潮的序幕。

公元1640年二月,张献忠在太平大竹河驻扎,被左良玉、贺人龙、李国奇等人夹击,张献忠丢盔弃甲逃亡,妻妾七人被俘,损失惨重。七月陕西、河南蝗灾和旱灾持续发酵,各地农民起义的浪潮再次袭来。张献忠同罗如才合兵进入四川。与此同时,李自成驻扎营川,被明军围困,他选择轻装上阵向东攻入了河南。

此时明军主帅杨嗣昌同主将左良玉、贺人龙不合,让明军的战斗力大打折扣。张献忠和罗如才在四川同明军激战,虽然败仗不少,但明军就是不能将其剿灭。而李自成进入河南后,河南大旱、赤地千里、父子相食。一时间盗贼四起,闯将李自成的队伍迅速发展到了十多万人,闯将李自成继任闯王。

精读系列第六十一篇:疲于奔命vs劫后重生

这次灾荒不仅让农民聚集暴动,就连没有封建特权的大量地主们也都纷纷投靠了李自成。这些地主豪绅和知识分子很快成为了李自成军队的智囊团,让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队从典型的流寇向有组织有纪律的军队开始转变。在文人智囊的帮助下,李自成让人扮成富人商贾,到处宣传闯王李自成是“不杀不掠,又不纳粮”的仁义之师。各地受农民军劫掠的儒士和地主们,以及受到朝廷刑罚的官员们全都投靠而来。其中儒士李岩劝李自成“尊贤礼士”,选拔地主知识分子充当官吏,并谋划了“先取洛阳,后取开封,进而取天下”的策略。十二月底,李自成的势力已经扩充至数十万人。公元1641年正月十三,四川战场上,张献忠和罗如才在开县黄陵城诱敌深入,以伏兵背后袭击明军,打败前来围剿的明将猛如虎。明军几乎全军覆没。之后农民军长驱直入,到达了云阳,进入湖广。

这些军事上的胜利,表明了农民军已经从杂牌、乌合之众发展成了成熟的军队,农民大起义即将进入大反攻阶段。下周我们一同走进明末农民大起义的第三阶段看看明朝的灭亡。这是与您分享的第557篇文章,欢迎您的阅读,我们下周继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