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

 藍天追雲 2021-07-12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编的。下面小编收集了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欢迎阅读!

  【原文】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

  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髯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智果别族[1]于太史为辅氏。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简子使尹铎为晋阳。请曰:'以为茧丝[2]呼?抑为保障[3]呼'?简子曰:'保障哉'!尹铎损其户数。

  【注解】

  [1]别族:从智氏宗族分出,另立族姓。

  [2]茧丝:指敛取人民的财物像抽丝一样,不抽尽就不停止。

  [3]保障:指待民宽厚,少敛取财物,犹如筑堡为屏障一样。

  【翻译】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

  当初,智宣子准备立智瑶为继承人。族人智果说:'不如立智宵的好。因为智瑶比别人贤能的地方有五点,却有一点短处。他留有美髯,身材高大,是一贤;擅长射箭,驾车有力,是二贤;技能出众,才艺超群,是三贤;巧言善辩,文辞优美,是四贤;坚强果决,刚毅勇敢,是五贤。虽然有如此的贤能,但他唯独没有仁德之心。如果他运用这五种贤能去驾驭别人,而用不仁之心去力行,谁能受得了呢?如果立智瑶为后,智氏种族必遭灭门之灾'。智宣子对此置之不理。智果为了避灾,改依别族为辅氏。赵国大夫赵简子的大儿子叫伯鲁,小儿子叫无恤。赵简子不知道立哪一个为继承人会更好,于是他把日常训诫之言刻写在两块竹简上,分别交给两个儿子,并嘱咐道:'用心记住这些话'!过了三年,赵简子叫来两个儿子,询问他们竹简上的内容。大儿子伯鲁说不出来,让他拿出竹简,他说早已丢了。赵简子又问小儿子无恤,他则熟练地将竹简上的话背出,问他竹简在哪儿,他立即从袖中取出奉上。通过这件事,赵简子认为无恤贤能,便立他为继承人。赵简子派尹铎去治理晋阳,尹铎请示:'您是打算让我去抽丝剥茧般地搜刮财富呢,还是把那里建为一道保障'?赵简子说:'建为一道保障'。尹铎便去整理户籍,减少交税的户数,减轻百姓的负担。

  【原文】

  简子谓无恤曰:'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及智宣子卒,智襄子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对曰:'不然。《夏书》有之曰: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夫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蜹、蚁、蜂、虿[1],皆能害人,况君相乎'!弗听。

  【注解】

  [1]虿(chài):蛇、蝎类的毒虫的古称。

  【翻译】

  赵简子对儿子无恤说:'晋国如果有祸乱,你不要嫌尹铎的地位低,不要嫌晋阳地方远,一定要以他那里作为依靠'。等智宣子去世后,智襄子智瑶继位当政,他与韩康子、魏桓子在蓝台饮宴。席间,智襄子戏弄韩康子,又羞辱了他的国相段规。智瑶的家臣智国听说此事,便告诫说道:'主公,您不加提防,灾祸就一定会降临啊'!智瑶说:'别人的生死祸福都取决于我。我不降灾落祸,谁还敢兴风作浪'?智国说:'并不是您说的那样。《夏书》上有这样的话:一个人屡次犯错,人们的怨恨往往克制着不表露出来,所以要在不显著时谨慎提防。贤德的人要在小事上谨慎戒备,才能避免招来大祸。现在主公在一次宴会上就得罪了人家的国君和国相,事后又不加戒备,还说别人不敢兴风作浪,这恐怕不行啊!蚊子、蚂蚁、蜜蜂、蝎子都能害人,何况是国君、国相呢'!智瑶不听。

  【原文】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曰:'何故弗与'?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

  【翻译】

  智瑶向韩康子提出割地要求,韩康子不同意。段规说:'智瑶贪财好利,又刚愎自用,如果不割地给他,他一定会讨伐我们,不如答应他。他得到了土地,一定会更加狂妄,而再向别人索要;别人不给,他一定会兴兵讨伐。这样一来,我们便避开了祸患,就可以伺机而动了'。韩康子说:'好主意'。便派使臣去见智瑶,同意把一块有万户人家的土地割让给他。智瑶大喜,果然又向魏桓子提出割地要求,魏桓子打算不给他。任章问:'为什么不给呢'?魏桓子说:'他无缘无故地来要地,所以不给'。任章说:'智瑶无缘无故地强索他人领地,一定会引起其他大夫官员们的警惧,我们答应给地,他一定会骄傲。他因骄傲而轻视敌人,我们因恐惧而互相团结。用团结的队伍来对付骄傲的'智瑶,智氏的命运就不会长久了。《周书》说:要想战胜敌人,姑且先听从他;要想夺取敌人的利益,姑且先给他一些好处。主公不如先答应智瑶的要求,以助长他的骄横,然后我们可以选择盟友共同对付智氏,何必要单独成为智瑶的攻击目标呢'!

  【原文】

  桓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将出,曰:'吾何走乎'?从者曰:'长子近,且城厚完'。襄子曰:'民罢力以完之。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从者曰:'邯郸之仓库实'。襄子曰:'浚民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其晋阳乎,先主之所属也,尹铎之所宽也,民必和矣'。乃走晋阳。

  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1]。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也。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疵曰:'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注解】

  [1]骖(cān)乘:又作'参乘',陪乘或陪乘的人。

  【翻译】

  魏桓子说:'好'。于是也把一块万户人口的土地割让给智瑶。智瑶又向赵襄子索要蔡和皋狼两处土地。赵襄子拒绝了他。智瑶勃然大怒,率领韩、魏的军队进攻赵氏。赵襄子准备外出避难,问道:'我到哪里去呢'?随从建议:'长子城最近,而且城墙坚厚完整'。赵襄子说:'百姓筋疲力尽才修好城墙,又要他们舍身入死地为我守御,谁能与我同心'?随从又说:'邯郸城仓库充实'。赵襄子说:'搜刮民脂民膏才使仓库充实起来,又因为仓库充实而让百姓送命,他们能与我同心吗?还是投奔晋阳吧,那儿是先主的属地,尹铎又待民宽厚,百姓一定会和我们同舟共济的'。于是赵襄子逃往晋阳。

  智瑶、韩康子、魏桓子三家围住晋阳,引水灌城。城墙头只剩六尺露出水面,锅灶泡在水中,青蛙四处乱跳,但百姓都没有叛变之心。智瑶巡视水势,魏桓子为他驾车,韩康子持矛居右护卫。智瑶说:'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亡人之国啊'!魏桓子用胳臂肘碰了碰韩康子,韩康子也踩了踩魏桓子的足背——因为汾水可以灌魏国都城邑,绛水也可以灌韩国都城平阳啊!智家的谋士疵对智瑶说:'韩魏两家一定要反叛了'。智瑶问:'你怎么会知道'?疵说:'我是就人之常情而论的。我们调集韩、魏两家的军队来围攻赵家,赵氏灭亡,随后灾难必然会降临到韩、魏两家。我们约定灭掉赵氏后,三家分其地。现在,晋阳城仅差六尺就被水淹没了,城中粮绝,已经在宰马为食了,破城也是指日可待。然而,这两人不但没有高兴的表情,反而面有忧色。这不是要反叛又是什么'?

  【原文】

  明日,智伯以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谗人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赵氏也。不然,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端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疵请使于齐。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

  【翻译】

  第二天,智瑶把疵的话告诉了韩、魏二人。二人齐声说道:'这一定是小人想为赵氏游说,使主公您怀疑我们两家,从而放松对赵氏的进攻。不要相信这样的话。我们两家岂会放弃早晚就要分到手的赵氏之地,而去图谋那既危险又必不可成的事呢'?两人走后。疵进来,问道:'主公,您为什么把臣的话告诉他们两人呢'?智瑶吃惊地问:'你怎么知道的'?疵说:'刚才他们两个人见到我,便仔细地端详我,然后匆匆走开,可见他们已经知道我识破他们的心思了'。智瑶不听疵的劝谏,仍不肯改变主张。疵见状,便只好请求出使齐国。

  赵襄子派遣张孟谈秘密出城,来见韩、魏二人,说道:'我听说唇亡则齿寒。现在智瑶率领韩、魏两家进攻赵家,赵家一亡,就该轮到你们两家了'。韩康子、魏桓子说:'我们也知道会这样,只怕事情还未办好而计谋先泄露了出去,那样就要大祸临头了'。张孟谈说:'计谋出自两位主公之口,只进入我一人耳中,有什么妨害呢'?于是两人秘密地与张孟谈商议,约定好起事的日子,然后便让他回城了。这天夜里,赵襄子派人杀死智军守堤官吏,决开堤口,让大水倒灌智瑶军营。智瑶军队为救水乱作一团,韩、魏两军乘机从两边杀来,赵襄子率兵从正面攻击,大败智瑶之军,杀了智瑶,又将智氏族人尽行诛灭。只有辅果一家幸免于难。

  【评析】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智氏,三分晋国土地。从此,晋国为韩、赵、魏三家瓜分。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标志着战国时代的开始。这篇'三家分晋'讲的就是这个故事。踌躇满志的智瑶以为攻下赵氏是易如反掌的事情,却没有考虑到韩、魏两家为了自身的利益,会和赵氏合作。当智瑶正沉浸于独霸晋国的美梦之中的时候,自己反而成了众矢之的,落得家破身亡。

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