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华县“除四害”那一年

 华州之家 2021-07-12

我在左卫寨初小读四年级的时候,全国开展除“四害”运动。我校师生和左卫寨村民一起,都参加了这项运动。

所谓“四害”,指老鼠、麻雀、苍蝇、蚊子四种害虫。说是除“四害”,其实在我的印象中,当时首当其冲的扫除对象,只有一害——麻雀。

消灭麻雀的首项活动,是全民驱赶麻雀统一大行动。

大行动那天,我校师生和左卫寨全体村民,全都跑到室外。大家有的站在院子里,有的站在屋顶上,有的骑在墙头上,有的坐在树杈上;有的手执竹竿,有的手提锣鼓,有的手拿破盆,有的口噙哨子。上午十点左右,村长一声令下,村内村外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人们随即敲起锣鼓、破脸盆等,吹起哨子,舞动竹竿大声呼喊起来。各种巨大的声响交织在一起,惊得麻雀恐慌不已,四处乱飞。当飞向我们学校时,我们就更加起劲地敲锣、打鼓、敲脸盆、吹哨子,舞动竹竿呼喊。麻雀惊惶失措、在空中扑腾腾飞来飞去,无法停落,飞着飞着就累得掉下来摔死了。那天究竟摔死了多少麻雀,是无法计算的。


大行动之后,用各种方法消灭麻雀就步入常态,延续了很长时间。

大人们的办法,主要是用土枪打。他们给土枪装满火药,添进碎铁屑,然后把枪口对准雀群,扣动扳机。只听得“轰”地一声,许多麻雀就倒在地上了。与大人相比,我们小学生的办法就简单多了,主要是用筛子扣、药物毒、弹弓打等。

关于捕捉麻雀,人们一般只知道用带绳子的小棍把筛子支起来扣的方法,岂不知这种办法实际上是很难奏效的。因为使用这个方法时,人们得手拉着绳子、眼盯着筛子,一动也不动地硬等。有时等了半天,连麻雀的影子都没看见——太费人!另外,即是筛子扣住了麻雀,也很难把它捉住。因为捉时得先用大被单罩住筛子,再将手从被单下伸进筛内,在里面乱摸。这实际上很难操作,因为麻雀机灵得很,人们稍有疏忽,它便立即从筛缘下溜出飞走了。

用砖扑捉麻雀的设置

后来高家高平安(比我高一级),教给了我一个新办法。他从大扫帚中抽出一根竹棍,截下两节,长的约一寸,短的约半寸。再在短竹棍中插入一根有分支的细竹杈。然后取两块砖,并在一起(砖要完好无损的,半截砖不行)。将其中一块扶成半倾斜状,用那两节细竹棍支住。短竹棍斜靠在平躺着那块砖的上棱,细竹杈朝下方斜着。长竹棍横着,一头顶在斜砖的上棱,一头顶在短竹棍上。做完这些后,再在两块砖中间撒些碎米就行了。

麻雀是一种疑心很重的小鸟,最初看见两砖之间的碎米时,都是在大树枝头静静地站着,满腑狐疑地望着,偶尔会有几声叫声——像是在窃窃私语。但很快便有一两只耐不住诱惑,率先落到两砖间啄起米来。其它麻雀见状,顿时失去警惕,也“呼啦”一声从枝头急落而下,挤到两砖间争吃起米来。这时候,多疑的麻雀因急于抢食,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已处于极端危险的境地。它们叽叽喳喳,你拥我挤,有的便触动了竹杈,使支架散落;倾斜着的那块砖于是倒下,压在了它们身上。我们随即跑过去,小心翼翼的把它们从砖下捉出来。当然,若发现得迟了,麻雀就会被压死。只有发现得早,才可以捉到活的麻雀。

捉住麻雀以后,我们就用剪刀剪下它纤细的双腿,用细线拴好交给老师(有任务指标),然后把麻雀拿去喂猫。有时候,我们也搞些恶作剧——给麻雀两条细腿上,分别扎上一寸左右的细竹棍,然后把它放飞。我们将此称之为让麻雀“走高跷”。麻雀落下时因无法站立,最后免不了仍是一死。

在那个年代,人们尚不知道爱鸟护鸟,更不知麻雀还是益鸟,竟把它和老鼠、苍蝇、蚊子并列在一起当成“四害”,全党共诛之,全国共讨之。1960年3月,据说是由于生态失衡和生物学家的异议,才为麻雀平了反,由臭虫取代了麻雀。当然,那已经是后话了。

除“四害”那一年,我尚是一介童子,自然不懂其中的道理,不仅对麻雀极尽捕杀之能事,而且竟然是那样残忍。现在回想来,仍觉得非常愧疚!

后来我常想——那时的人们,咋就那么傻,连好坏都分不清呢!

“除四害”时消灭麻雀的宣传画

注:1958年2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除四害讲卫生的指示》,提出要在10年或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消灭苍蝇、蚊子、老鼠、麻雀的任务。之后全国各行各业迅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除四害”运动。后来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麻雀”被平反,由“臭虫”取而代之,之后 “臭虫”又被“蟑螂”取而代之。因此,如今的“四害”应为苍蝇、蚊子、老鼠、蟑螂。

......

(完)

作者简介:

刘正军,男,1947年生,华县赤水镇辛村常家人,高中老三届(66级)毕业生。当过农民、民办教师,恢复高考后考入渭南师专,毕业后分配到地区教育局工作,2007年退休。作者本人热爱家乡,平时喜欢写作,很多关于家乡的文章得到众多网友的喜爱。退休后常在老家居住,也为家乡办了少许事情。

文章来源丨作者供稿

原文作者丨刘正军

整理编辑丨华州之家 好先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