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州柳枝贫困户脱贫背后的思考!

 华州之家 2021-07-12

中秋、国庆双节福利

支付宝首页搜索数字532895975

每天领取节日红包

华州贫困户脱贫背后的思考
作者丨吉建军

欣闻华州区柳枝镇贫困户王纪华在产业扶贫项目中首次分红4.6万元并一举脱贫的消息,心情非常激动。看罢新闻,得知10月底还有一次分红,而且分红数额很可能比这一次还要多,则更加令人振奋:王纪华等人岂止是脱贫,简直已经致富奔小康了!王纪华等脱贫致富,给我们的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但这种借鉴应该是深层次的,而不是流于表象的,这种借鉴必须要经过全面深入地分析,得出最根本的原因和规律,才能对精准扶贫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对于精准扶贫工作而言,王纪华确实是精准扶贫甚至是脱贫致富的典型了。对于典型性的事例,我们首先要认识到其中的不可复制性和唯一性,这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般原理: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要找到普遍性的规律,就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总结和分析王纪华等人脱贫致富的根本原因和深层次的因素,不能照葫芦画瓢,照样学样,用现象推出现象,最终效果当然要大打折扣。当年农业学大寨的时候,很多地方就只学到了现象,把平整的土地都改成大寨那样的梯田,殊不知大寨的梯田是符合大寨的土地的特殊性的,是为了增加大寨的耕地而不得不采用的一种模式,原本就平整的土地改成梯田,这就是照葫芦画瓢,没有认识到大寨人能够取得农业生产的巨大成就,靠得是“敢想敢干”拼搏精神。

在这篇渭南新闻网的报道中我们同样能看到,王纪华作为一名残障人士,本身“身残志坚”,勤劳好学,从一名普通农民和贫困户,成长为一名技术主管,这凭借的是他不屈不挠的坚强品质,更是他“不等、不靠、不要”的自我救赎一般的坚强的脱贫意志。有了这样的坚强意志,想不脱贫都难!所以“扶贫先扶志”绝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地对扶贫工作准确而客观地表述。那些秉持“等靠腰”思想的贫困户,思想上全是惰性,就算把彩票中奖号码告诉他们,他都有可能懒得去买张彩票。所以,王纪华能够成功,最根本的内因是坚强的脱贫意志。

其次,产业的精准对接。没有一个好的产业扶持,王纪华要脱贫,恐怕没有这么快,也没有这么容易。这就是搭建平台的作用,平台的搭建是政府主导的结果。柳枝镇党委政府在产业扶持方面,给辖内的广大农民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接地气,起步高,易操作,又符合当地产业发展的实际。华州区莲峰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就是这样的一个平台,之所以能迅速提升产业档次,也能够发挥规模优势,在市场中具有相当的竞争力,平台凸显的作用不可忽视。可以说,产业的精准对接,是王纪华们脱贫致富的重要保障。所以,其他地方在进行精准扶贫的时候,一定要立足当地实际,立足市场的客观需求,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开展精准扶贫项目,搭建扶贫产业平台。

再次,要注重扶贫工作的长期性和连贯性。对于精准扶贫工作,特别是产业扶贫方面,要持之以恒,要挖井不能挖坑,没有持续性和连贯性,没有长时间的坚持,自然无法深入地了解,当然也不能熟练掌握,更不能抵御风险。

精准扶贫是一项长期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是农业发展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不可能在短期内见效,即使在机缘巧合之下,暂时获得了收益,也必然不能长久。所以,不能只顾眼前的一城一池的得失,把关注点放在森林上,而不是放在眼前的那棵树木上。

文章来源丨作者供稿

原文作者丨吉建军

图片来源丨网络

整理编辑丨华州之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