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原瑰宝——河南出土夏商周文物

 汐钰文艺范 2021-07-13

前言:“古之王者,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中原地区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夏、商、周三代先后在此建都,并逐步确立了以礼乐文化为核心的华夏文明的基本特质,这一时期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就,对此后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原地处华夏文明产生和发展的核心区域,丰富的考古发现提供了触摸历史文化发展链条和基因谱系的直观物证。

一、夏启立国

约公元前21世纪,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广域王权国家——夏王朝,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目前尚未确认可以标志夏代开始的考古遗存,以嵩山周围为分布中心的二里头文化应是夏代中晚期的文化。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发掘以及中原诸多夏代遗存的发现,证明了夏王朝在中原建都的事实,明确了中原在华夏文明起源中的独特地位。

二里头遗址是一处布局严整的大型都邑,总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其中心区发现宫殿区、贵族聚居区、官营作坊区和祭祀区。二里头遗址拥有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宫室建筑群和宫城遗存,是迄今可确认的中国最早的王国都城遗址。

二里头遗址的宫室建筑具有明显的纵向中轴线,主体殿堂坐北朝南,并以廊庑环绕庭院的封闭式院落布局彰显了王都中枢所特有的恢弘气势;较丰富的青铜、玉、陶礼器。专门的祭祀场所和卜骨的发现以及与祭祀活动有关的行为规范和仪式等构成了“礼”的重要内容。

二、大邑殷商

商汤起兵灭夏,建立商王朝。河南地处商文化分布的中心区域,目前在偃师、郑州、安阳等地均发现了具有王都规模的遗址。商代继承了夏代居住、中轴线对称及庙堂并列等宫室建筑礼仪制度,并有所发展。大量精美的青铜器、玉器显示了商代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成熟系统的甲骨文、金文材料为中国古代文字起源、发展及商代历史研究提供了丰富材料。

殷墟遗址为商代晚期都邑遗址,主要包括小屯宫殿宗庙区和西北冈王陵区,此外还发现众多普通族邑居址、族墓地和手工业作坊等遗迹。

铜器功用一览表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是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祭祀是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和小双桥遗址,殷墟遗址内都发现了数量可观的祭祀遗迹和卜骨、卜甲等遗物,这些遗存也与商代的宗教信仰有关。

殷墟甲骨文是商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卜辞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地理、方国、世系、征伐、农业、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灾祸等,是研究商代社会极其珍贵的资料。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有单字5000多个,其中为各家公认释出的字有1000多个。甲骨文从字形、造字原理、句子的语言结构等方面都与今天的汉字一脉相承,在汉字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宅兹成周

武王灭商,建立了天下共主的西周统一王朝。“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代以《周礼》为核心的典章制度及其礼制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周武王至成王时期,周公、召公主持在位于天下之中且有四险之固的洛邑营建东都成周,作为控制整个东方地区的中心。周天子迁九鼎于洛邑,常亲临成周举行祭典、册命和征伐等重大活动,洛邑驻扎有“成周八师”,显示出其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重要地位。

《礼记·礼运》中载:“夫礼之初,始诸饮食。”食礼是周礼的核心内容之一。西周遗址和墓葬出土青铜礼器以食器鼎、簋的组合为核心。

西周的礼乐制度,在主要青铜礼器的配置上具有严格的等级规定。据《周礼》记载,在祭祀、宴飨、随葬的用鼎数量上,依身份等级分为五等: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以此类推。三门峡虢国墓地虢季墓出土七鼎六簋的组合,符合其诸侯国国君的身份,也是该礼制的实物例证。

四、逐鹿中原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史称东周。五百年间,周室衰微,礼崩乐坏,五霸迭起,七雄并立,长期的兼并战争以秦的一统而告终。文化上,诸子并出,百家争鸣。东周王城——洛阳是列国都邑中规格最高的都城。中原郑、卫二国,地处列国间交往、会盟。征战及商贸等活动的中心。这一时期华夏列国之间及其与周边的交流和融合得以极大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及中华传统文化共识逐步形成。

郑国是周宣王弟桓公友的封国。西周末年,郑桓公借地于虢、郐之间(今河南荥阳、新郑一带),趁西周末年战乱之际,灭郐与东虢两国并占有其地。春秋初曾有小霸之地位,中期以后依、违于晋、楚两大势力之间,公元前374年为韩国所灭。

楚于周初立国,偏居江汉蛮荒之地。从周成王封熊绎至春秋楚庄王时,国力日盛。楚人数百年间一直致力于北上,图霸华夏。原本属于周文化范畴的汉淮诸姬和南国诸侯,都在楚人北上、东进的过程中被灭。楚拓地千里,一度陈兵周郊,问鼎中原。

淅川楚墓群位于丹淅二水交汇处,目前发现下寺、和尚岭、徐家岭、毛坪等楚国墓地。在下寺墓地出土青铜器铭文中,有“王子午”、“王孙诰”、“楚叔之孙”、“”等器主名称,说明该墓地与楚庄王之子、令尹子庚等楚王室成员密切相关,显示这一地区与楚国早期都城丹阳地望的关系,同时墓内出土的丰富器物对研究楚国历史文化及当时的礼乐制度等都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河南辉县琉璃阁墓地位于卫国故地。卫国是周文王之子康叔的封地,居河淇间商故地,其桑间濮上,物产丰美。春秋以来,卫国内外交困,国势日衰。在齐、晋与戎狄势力交互胁迫下,国度一再迁徙。

黄国在今河南省东南部,淮河上游的潢川、光山、罗山、信阳一带,是周代嬴姓诸侯国,公元前648年被楚国所灭。黄国故称在潢川县城西约6公里。在黄国故城西南约20公里的光山县宝相寺一带,曾先后发现黄君孟夫妇墓和黄季佗父墓,证明了此地应为春秋早期黄国公室墓地。

1971年,群众平整土地时在郑韩故城东城区白庙范村北发现一处铜兵器窖藏。出土戈、矛、剑等180多件,其中170多件有铭文,涉及地名、官名及纪年。据考证,这批铜兵器是公元前310年(韩襄王二年)到公元前231年(韩安王八年)期间铸造。该发现对研究青铜兵器的铸造工艺、古地理、古文字等均有重要价值。

结语: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华夏礼乐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光辉篇章。礼制起于上古,成于三代,在宫城营建与器用制度等方面日渐完备与成熟,三代礼制实发后代制度之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