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宠妻狂魔”杜甫:心系家国天下,偏偏独宠一人

 枫馨斋 2021-07-13

相思 王俊雄

自古诗人多情痴,谈起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情痴诗人,你会想到谁?

是写下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李煜,还是写下了“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君”的仓央嘉措?

是写下了“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的陆游,还是写下了“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的纳兰容若?

今天我要重新提名一位,穷了一辈子,苦了一辈子,也默默爱了一辈子的人。

对,就是大名鼎鼎的诗圣杜甫。

他这一生,是心系苍生胸怀国事的一生,是从官二代坠入草根底层颠沛流离的一生,是终生未曾纳妾默默和老婆生了8个孩子的一生。

他,极少用华丽的辞藻给老婆写情诗,却在28首诗中提到“妻”,让他的“妻”和他后世被称作“诗史”的诗一起载入史册。

▲诗意: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01
贫贱夫妻百事哀,用爱点燃希望花火

大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30岁的杜甫与司农少卿杨怡的女儿杨氏喜结连理。

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而岳父则相当于财政部和农业部的副部长,两家堪称门当户对。

杨氏年方十九,不仅青春貌美,而且知书达理。夫妻二人同心同德,感情融洽,琴瑟和谐。

但是平静的生活没有持续多久,苦难就接踵而至。饥饿、疾病、贫穷、离别,不断摧毁着这个小家庭。

杜甫成婚后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可惜均未及第。迟迟不能考公上岸也罢,父亲又去世了,家境开始一落千丈。

没有了生活来源的杜氏夫妻,阶层迅速滑落,开始过起了食不果腹的贫苦日子。

尽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杨氏却没有抱怨,而是任劳任怨,默默为丈夫奉献着一切。

在饥肠辘辘捉襟见肘的日子里,她早已放下千金之躯,跟普通人一样外出劳作,为一家人的生计精打细算、想方设法,勉力维持着丈夫及孩子们的生活。

▲杜甫剧照


直到天宝十四年(754年),杜甫在长安十余年后终于被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看管兵甲器械的仓管员)。

在当年的十月、十一月之间,他由长安往奉先县(今陕西蒲城)探望妻儿,写下了“史诗”中的第一首长篇作品《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在诗中既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种流传后世的千古名句,也有对妻儿的切切思念、满腔愧疚: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
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诗人与妻儿分隔两地,一直对他们牵肠挂肚,时刻担忧着他们的生活状况。谁知这次回来,一进门就听见妻子的哀嚎,原来是小儿子已经活活饿死!

诗人看到妻子怀抱幼子尸体满脸泪痕的模样,心如刀割,面对她的痛苦他却无能为力,只能怪自己无能。

堂堂七尺男儿,竟然没本事养活自己的孩子,让妻子泪干肠断,真是愧为人父,愧为人夫!

▲黄庭坚草书杜甫《寄贺兰铦诗》


02
逢乱世妻离子散,妻是永远的月光女神

没多久,“时代的一粒灰”就来了,立马变成了杜甫“头上的一座山”。

这座山就是唐朝历史进程中的大BUG--安史之乱。

天宝十五年(756年),安禄山摧枯拉朽般的攻入长安,唐玄宗仓惶逃往巴蜀。同年七月,唐玄宗的第三子李亨在灵武即位。

杜甫把妻儿安顿在鄜州之后便只身投奔唐肃宗,想为时局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说人话:请组织给安排个公务员的工作好养家糊口)。不料在途中,杜甫被叛军发现,被俘至长安,关押了整整一年。

想为国效力却倒霉到被抓去坐牢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估计在今天可以喜(?)提热搜吧。

▲安史之乱路线图

杜甫没有忘记自己作为一个诗人的使命,也没有忘记对于妻子的爱。

在一个农历八月的晚上,在皎洁的月光之下,脸色憔悴的杜甫望着城头的圆月,想起了远在鄜州的妻儿,情不自禁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五律《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在月光之下,想起了自己的妻子。想起妻子在月光之下,只能独自看月。

妻子站久了,散发着清香的雾气,打湿了她如云般的秀发;月亮清冷的光芒,照在她的玉臂之上,散着丝丝寒气。

试问一个日夜操劳的穷苦妇女又何来“云鬟”“玉臂”?但到了诗人眼里,妻子就是这么美丽清雅,也许这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吧。

没有海誓山盟,没有痛不欲生,只是一种浅浅的描绘与诉说,就能让人感受到一个丈夫对妻子的真情。

大概杜甫想要的也不过就是在这样的月色之下,能与妻子平淡相守,互诉衷肠吧。

几个月之后,就是寒食节,夫妻依然分隔两地。杜甫对妻子的思念丝毫没有停止,反而越发热切。于是他又提笔写下了这首《一百五日夜对月》,堪称《月夜》的续篇。

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仳离放红蕊,想像嚬青蛾。
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

夫妻久未团圆,诗人的眼泪就一直没有停止。多希望能砍去月中的桂树,借明月的光辉给妻子传递思念。

月亮偏在离别时散播光辉,想必妻子也因为思念自己而为之蹙眉吧。想想牛郎织女每年秋天七夕之日尚能团聚,可是自己与妻子团聚之日却不知在何时。

想到此,思念妻子的泪水越发涌动不息,对妻子魂牵梦萦的愁绪也让诗人内心煎熬望眼欲穿!

这是杜诗中罕见的两首带有浪漫色彩的诗,也是写给妻子的爱情诗。

杜甫把唯一的浪漫给了唯一的爱人,他对妻子唯一的爱就是写诗,他把思念的泪水不断写进诗中,把对妻子缠绵的爱意也留在诗中。

爱你在心口难开,但是为你写诗,我是职业的。

▲杜甫《月夜》杨氏画像


03
久別重逢诉幽情,重温新婚幸福时光

一年过去了,杜甫才得以脱身,于757年找到肃宗,随后被授予左拾遗,此时的他急切盼着与妻儿相见。

也许是杜甫在诗中反复书写对妻子的感情感动了上苍,杜甫终于与妻儿团聚了。

他深情写出了夫妻团聚时喜极而泣的惊喜场景,感慨二人见面时犹如一场梦一般:

《羌村三首(其一)》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经过千里迢迢的辛苦跋涉,诗人终于在薄暮时分风尘仆仆地回到了久违的家中,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妻儿。一家团圆,夫妻团聚,喜极而泣。

兵连祸结,哀鸿遍野,诗人一年多音讯全无,妻子内心忧惧,未敢奢望诗人能平安归来。今日骤然而归,妻子在惊讶得不敢相信之后,不禁泪水涟涟。

▲杜氏夫妻舞台剧照

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能够活着回来,确实有几分偶然。乡邻们知道诗人劫后余生也纷纷赶来探望,为之唏嘘。

夜幕降临,屋内燃起昏黄的烛火,一家人像过节一样围坐在一起。

夜很深了,诗人和妻子相对而坐畅叙幽情,仿佛一切都是在梦中。

曾经多少次在梦中呼唤着妻子的名字,回忆着妻子的面容,而今终于见到了心心念念的妻子,又总感觉有几分不像真的,也许是害怕得而复失吧!

诗人深深感受到了久违的天伦之乐。他不仅从包袱里拿出粉黛给妻子化妆,而且觉得儿女在身边的聒噪是一种巨大的幸福。

诗人深情地在《北征》(节选)中写道:

粉黛亦解包,衾绸稍罗列。
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
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
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
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
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

他没有忘记妻子在这段时日里一个人拉扯孩子应对生活的艰辛,他在贫困潦倒、衣食无着中还留意着要为妻子打扮容颜。

瘦弱的妻子在化妆后脸上又充满了光彩,让诗人内心得到一丝安慰,对妻子的愧疚似乎缓解了几分。

杨氏呢?常年辛酸劳苦的生活,让她无暇打扮,而今与丈夫重逢,她才能精心妆扮一回。

妻子神采奕奕的容颜使两人感觉又回到了新婚时的幸福时光,二人不禁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胜过千言万语。

能活着回来见到妻儿,诗人高兴地忘记了饥渴。女儿也学母亲涂脂抹粉,自己把眉毛画得乱七八糟,小儿子调皮扯他的长胡须,他都不忍心苛责他们。

他不在的这一年多的时光里,他们都是过着怎样的生活啊!他不知道。他只知道,那无数个刻骨思念的日日夜夜都只为这一天。

什么套路得人心,我只想与你深情共白头!

▲前有张敞为妻画眉,后有杜甫为妻化妆

04
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随

乾元二年(759年),他们终于来到了成都,在草堂安家了。杜甫一生的颠沛流离,只在此时才获得了一段稍为安定平和的日子。

杜甫的《江村》最能表现此时的美好: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浣花溪的草堂里,终于难得能“躺平”一回。生活虽然依旧不宽裕,但是有了一丝平淡的幸福。

尽管已经和妻子携手走过了17年的艰难岁月,妻子也并不是很老,但是一声“老妻”,充满了深情和希望白头偕老的意味。

承诺和怀念,又怎能比得上共处和陪伴,平淡的相守才是踏实的生活。即使未来仍旧是苦难的,但是此时,能和妻子携手同行,诗人已别无他求。

▲杜甫《清江》图

《进艇》也描写了他们划船的情景:

南京久客耕南亩,北望伤神坐北窗。
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
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
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罂无谢玉为缸。

从年少时的鲜衣怒马到而今的鬓发如霜,杜甫望着眼前这位与她同甘苦共患乱的糟糠之妻杨氏,已经不复青春时的俏丽容颜。

回想起这些年和她一起走过的风风雨雨,一起经历的漂泊岁月,内心有一种淡淡的知足。

今生虽然千难万险,然今生有伊相伴,再苦也甘之如饴。此生已无以为报,只愿下辈子还能做一对恩爱夫妻,再相依相伴。像那“俱飞蛱蝶”和“并蒂芙蓉”一样,永远成双成对,双宿双飞。

▲杜甫草堂

局势也已好转。公元763年,一生漂泊凄苦的杜甫终于喜大普奔了一次,听闻唐军收复失地后,他欣然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听闻收复了洛阳,接着又收复了河北,漂泊无定的一家人盼望早日回到故土,杜甫几乎高兴得疯狂。

这一生,与他同喜同悲的永远是他的妻子,他的生命因为她的陪伴,变得不那么悲凉。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图

此时离杜甫去世还剩下7年光阴。最后的岁月里,杨氏依旧与他相依相伴,依旧不离不弃地照顾着他的晚年生活。

他们风霜雨雪历此一生,熬过了漫长的岁月,深情到白头,白首也不分离。

杜甫去世时,家中一贫如洗。杨氏怀着满腔哀痛,变卖衣物才将丈夫入殓。丈夫走后,杨氏孤苦度日,忧思成疾,不久也抑郁而终。

虽然嫁给杜甫,一生都是在饥寒、担心与操劳中度过的,但是她却成了杜甫诗中唯一的“妻”,似海深情令人动容;

虽然嫁给杜甫,他文采斐然的丈夫没有在诗中留下她的芳名,但丈夫一生没有纳妾,这种专一专情堪比“情圣”。

四十三年后的元和八年(813年),孙子杜嗣业东筹西凑,费尽周折,将杜甫与杨氏合葬于家乡首阳山前的祖坟里。这一对凄苦的夫妻终于在离世多年以后又团聚了,也算是实现了生前继续相依相偎的愿望。

当然他们更想不到,千年以后巨大的盛名会包裹着杜甫,也让他悲苦一生的“妻”永远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让后人瞻仰。这份执着的爱意,也超越了千年的时空,弥补了生前的些许遗憾。

▲网友心中的杜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