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38章: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

 不知心归何处 2021-07-13

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第一部分: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就是真正上品的道德,上古的文化,对于道德的行为,始终注重四个字,就是“阴功积德”,主张做好事要保持“阴”的一面,而不要彰显“阳”的一面,如一个人做了好事善事,从表面却看不出他是在做好事善事,帮助了别人,别人却感觉不到他的帮助,他所做的都来源于内心,是不求名利,不求回报的,这样的行为,才能积德,才是上德;与上德相对的就是下德,就是不上品的道德,如一个人帮助别人,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有意为之,这样的行为就是下德

第二部分: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上德无为是指上德的作用,是合于形而上的道体;而无以为是指在用的时候,是自然而然的,是看不出来的;下德则与之相反

仁义两字的说法,与德字一样,解释起来,与前面相同即上品的仁义,是看不出的

礼并不是指礼貌,礼貌只是中国文化礼中的一部分,真正的礼是我们国家民族文化的根本之一,中华民族被称为礼义之邦,并不是说中国人看到人就作揖叩头才叫作礼,那只是礼仪、礼貌,真正的礼是高度的文化,包括一切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历史文化,乃至个人做人做事的原则规律等等

真正的礼是形而上的基础,其最高处“而莫之应”,是看不出形态的;真正的礼,看不出礼的作用,普通人更是不懂,所以攘臂而扔之,手臂一举就把它丢掉了;其实真正的礼,在乡下偏僻的地方可以看到,人们表示欢迎的方法,不是叩头作揖,不是握手鞠躬,而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哦!有客人来了!”这就是礼,是至诚自然的礼

这一篇文字虽然很浅,意义却颇深,讲到了道、德、仁、义、礼等五个阶段,这其实与《易经·系传》和《礼运大同篇》一样,是一篇人类文化进化史的描述,也可以说是对人类文化进化史的感叹,感叹人类文化的退步,就是物质文明是越来越进步,精神道德的文明越来越退步,越衰弱

第三部分: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上古的人个个有道,只要讲到道,大家都是有道之士,时代向前,道渐行消失,才产生了德,用德作为行为的标准,时代在向前走,就到孔子的阶段,拼命提倡仁,到了孟子战国时代,又提倡义,最后到了礼这个阶段,因为社会人心坏了,所以在文化教养方面,希望个个有礼,当人进入社会,竞争使得彼此相互伤害,所以只好构成法律,就是礼而后有法,法没有效用之后而有刑,若连刑都不起作用时,又该如何抉择

我们看整个世界科学文明的发展,工商业发达的国家,教育也跟着普及了,按理说,教育越普及,人的素质应该越高才对,可是事实上思想反而越乱,犯罪行为反而越多,反观乡野的地方,乡野之人没有受过教育,却行为朴实,思想纯洁,很少犯罪,所以说人缺乏忠信才需要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就是这个道理

第四部分: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前识就是预知,等于西方宗教说的先知,东方称之为神通,也就是未卜先知,不要以为有神通就有好处,智慧越大,痛苦越大;没有智慧的人,只是担忧明天怎么吃饭;有智慧的人,要担忧未来的世界怎么变,又要忧愁社会怎么变,还要担心芸芸众生要怎么变,自己基本的物质生活都度不了,还要度众生,这就是“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真正的大丈夫,走实在的路子,只有修道,做到无为,如佛家所讲的万缘放下,就是把所有的统统抛开,聪明智慧都丢掉,回归到朴实无华,去掉那些外表华丽的表象,找回自己生命本来的朴实,就如前面章节所讲的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回归到那个最原始的状态,回归到那个拥有朴实身心的自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