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历史的屁事 2021-07-13

原文: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释义:

文:文献,经典。儒以文乱法。——《韩非子·五蠹》

礼:等级社会的典章制度,规定社会行为的规范、传统习惯。导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

弗:本义是矫正,后常用义是作否定副词,相当于“不”。

畔:旁边;边侧。

译文: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献,并用(大部分人认同的)规范来约束(自己),就可以不走旁门左道了。”

解读:

上一句宰予才问了如果有生命危险还要不要追求仁。孔子就说了君子追求仁怎么会有危险呢?没有危险一是仁本身不是危险。二是,君子能够审时度势,辨明危险,避开危险。为什么能避开危险,这一句话就是解释了。

当然孔子在这个问题上是有避重就轻的嫌疑的。因为究竟是选择仁还是选择命的极端情况总会出现的。孟子选择杀身成仁,犬儒选择忍辱偷生。孔子倾向于哪一种选择呢?孔子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我们应该知道孔子的选择了吧。

如果一定轮到你选择的时候,就要看你的本心是怎么样的了。如果忍辱偷生是为了仁,那忍辱偷生也没什么。如果忍辱偷生就是你心中的本来想法。那就有点糟糕。为什么呢?因为,人发明文明,就是自绝于畜生。这是文明的本质。你自己都不执行文明了,那这个文明本身还有意义吗?西方世界发明了一套诱人的文明,而且西方国家以及人民都是以自己文明或文明人自居,却屡屡违背自己发明的文明。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违背,而是从根本上违背。那这种文明还有意义吗?所以,我以前说过,这就是伪文明。如果你发明的这套自己都否定,你不执行,我又怎么会承认它是真文明呢。你自以为骄傲的东西,自己都不执行,发明来搞球啊。这是在否定自己本身。

不过嘛,极端情况发生得很少,不一定轮到你,我们还是讨论大多数情况吧。大多数情况就是,君子博古通今,除了他不知道的以外,你是骗不了他的。他自己能分辨真假、善恶、美丑。他遵循的也是大家公认的价值观,你也没有什么可以指责他的。那么君子怎么会被你陷害呢?

一般是不会被陷害的。但是,万事都有例外。有一句话说“君子可欺之以方”。这是郑国子产的故事。故事有点长就不说了。我要说的是子产被欺骗正是他的信任导致的。信任也算是仁的一种吧。那么,辜负子产信任的人是不是不仁呢?子产被欺骗是不能识别人心啊。但是又有谁能真的识别人心呢?以这个角度来说,这是欺骗君子的良方,我也没什么可说的。

还有一种称之为“阳谋”的计谋。知道别人的坚持,以这种坚持为诱饵,让其自我毁灭。如果我们把这个坚持换成仁,这种情况是不是又变成虐心的情况了呢!哎,真是两难啊。那就闭着眼选一个吧。我他妈也无解啊。因为,实际上,无论哪一个都是你所坚持的“仁”。

这里还需要解释几个字。

先解释一下,我为什么要把“文”翻译为文献。单个文字,同“文质彬彬”的文意思差不多,它是指人类的发明的文明,可以是典籍、可以是一些明暗潜规则,可以是器物,可以是画、音乐等等,总之可以是人发明的一切。但是这里直接翻译成文明,感觉也不得劲,所以翻译成文献。就是说君子要博古通今。

礼是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君子选择大家都认为对的,应该是没错的。如果,这个礼变成只有少部分人认可和坚持的呢!如果坚持这个礼的人和反对这个礼的人大致相等的时候,你还要坚持这个礼吗?好吧,其实这个问题很脑残。因为,礼不是单个人制定的,当少部分人制定的礼,符合大部分人的利益时,才是被人认可的。如果,坚持一种礼和反对一种礼的人同样多,说明这个社会正在剧烈变革。你所坚持的是新的礼呢还是旧的礼呢?

亦可以弗矣夫”大多数通行的解释是“不离经叛道”。我认为是有问题的。君子做到了“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坚持“仁”,即使对仁进行“损益”的时候,也要坚持其本质,不改变初心。所以,解释成不偏离正道更恰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