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有十全的检测手段,但有完美的解决方案,专家和砖家说!

 IVD从业者网 2021-07-13

中新网北京6月25日电(记者 杜燕)25日,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疫情防控例行新闻发布会。会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表示,核酸检测也有假阴性问题,包括采样等这些管理,所以对核酸检测结果呈阴性的人群也不能掉以轻心。

在发热门诊,现在北京采取了“1+3”模式,即核酸检测加血清学抗体检测,再加上影像学,还有血液检测,实际目的是进一步降低漏诊的风险,使疫情有效的得到控制。





在此之前比较热议的一段采访是这样的:
近日,《中国新闻周刊》就北京开展新冠检测相关问题专访了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全球卫生高级研究员黄严忠。
黄严忠:让老百姓产生“核酸检测阴性是通行证”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会让人对病毒掉以轻心。
首先,核酸检测本身就有至少20%的假阴性,存在漏检问题,比进行血清抗体检测得到的感染率低。武汉5月到6月对全市990多万常住人口进行核酸检测,检出无症状感染者300名,检出率为0.303/万。在这之前,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在武汉启动了居民新冠病毒血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抽样人次达1.1万,有媒体报道,该抽样调查有5~6%的取样者出现抗体阳性。
这是另一个让我疑惑的地方,为什么推核酸检测,而不是血清抗体,可能因为血清抗体检测需要采血,技术上不便于大范围、全面筛查。此外,从武汉的“十天大会战”结果来看,可能更多的是想让老百姓吃个定心丸,如果测出5~6%抗体阳性,则意味着50~60万人被感染过,老百姓不清楚其中缘由,可能被吓到,不利于社会稳定,不利于复工复产。
其次,核酸检测的有效期只有几天,只能证明当下没有被感染,检查结果阴性又怎么样呢?出去还是要戴口罩,还是会担心被别人感染,到时候怎么办?再筛查一次吗?如果真的把检测阴性当做通行证,就不会特别小心,在预防上不重视,某种程度上会鼓励病毒的传播。
按照科学的思维模式,应该是抗体检测阳性是通行证,这说明感染者已经好了,且不会传染给别人。我有一个护士朋友,之前在新泽西抗疫前线时,她自己没有特别的感觉。疫情稳定后,她回家办公,检测出抗体阳性,我们都恭喜她,可以横着走了,因为抗体阳性、核酸阴性,就不会传染给别人。但国内现在把核酸检测阴性结果当成了通行证,这是科学教育出现了偏差。

一个行业也好,一个技术也好,不怕懂得人论道,就怕不懂的人装懂。

在最开始防疫的早期,核酸检测确实存在一定的假阴性,有来自样本的原因,也有来自试剂的原因,但当下正在进行的核酸检测的假阴性一定是低之又低的。

关于核酸检测阴性是“通行证”的说法有些过去牵强了,核酸检测阴性报告现在确实是很多来自高危地区入住通行的一个必备资料,但是这是出于防控疫情的考量,如果单单把它理解为一个通行证,倒有了几分良民证的既视感,这里面差几分觉悟。

武汉做过新冠抗体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其阳性率很低,这还是在疫区,按照上述文章的逻辑,核酸阴性结果不做作为一个证据,用抗体阳性,有几个人能合格?

哗众取宠,不得不承认有这样一个逻辑就是很多人都在寻找一个万无一失的办法,似乎这种办法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害怕承担错误”的极右保守思想,抗体检测阳性,核酸阴性就是国外经常被提议的“群体免疫”,这是理想国呀,要是能达到,国外的疫情能这么严重?

其实我到现在都没搞懂,为什么总会有人出来抨击核酸假阴性的问题,进而无限放大,想必是核酸检测带来的时间前置是一种风险,而抗体阳性是既成事实,两者择权,那还是推崇抗体阳性更加安全点。

身为IVD从业者,一直觉得没有完美的检验手段,有的只是无限逼近真相的解决方案,正如文章一开头提到的“1+3”模式,存在漏检风险,但也存在规避方案。无论是什么学者也好,媒体也好,多次报道,抨击核酸漏检是单纯的博博点击率嘛?无良,有这闲工夫,还不如去科普一下怎么取样,推动一下疫情防控的车轮。

花下晒裤,大煞风景!

申明:文章仅代表锁炎的独立观点,参考资料未尽述


体外诊断行业,价值阅读!

资讯平台丨内容平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