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日记(二十三):别被一些所谓的“技巧”忽悠了

 老树99 2021-07-13

2020年6月17日

三模的第二天。

下雨了,不大,一直下,空气里有一股泥土的味道,树叶湿了,水珠越聚越多,然后连成线,又叭嗒叭嗒地落到地上,地上渐渐地有了一些小小的水洼。

上午轮空,没有考试,也不用辅导,我们也没有闲着,一起把下一套拉练题讨论了,重新调整了考点,改换了几个题目。

下午考英语,没有了听力,时间短了很多。

开着门窗,湿润的空气,带着一些凉意,不像昨天那么沉闷。

和昨天一样的程序,探测,组织学生进场,然后是一些考前的准备工作。因是混编的考场,昨天考了一天,学生对我们,对旁边的同学也熟悉了一些,考场里的气氛显得要轻松好多。

教室里的墙上,贴着几张“考试得分技巧”,有一份关于语文的,我细细地看了一遍。里面的一些“诀窍”真是详细,甚至算计到了可以根据答题留下的空间决定答案为几条,作文还可以在开头套用一些哲学家的名言,就算是不对,“也没有阅卷老师去细细追究”。

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让我不禁想起了以前的一个笑话:

有人考试时,不知道题目怎么做,就把题目的选项做成阄,然后放到口袋里,做一个,抓一次,然后写上答案。老师发现了,问他做什么。他倒是诚实,说是抓阄。老师又好奇地问他,怎么一个题还抓两次?他理直气壮地说,我那不是验算一下吗。

想想感到好笑,当一件事被如此“认真”地对待,无理似乎也成了有理了。

墙上的那些,何尝不是这样。真要是如此的灵验,何必还要费那么多的功夫。做点心理的自我安慰可以,千万不要当真,否则,就会耽误了自己。学习是件认真而严肃的事,没有什么可以投机取巧的。

技巧可以有,但那是在认真和努力后的自然呈现,是对知识点的充分认识和掌握后的举一反三,也是能力提升后的迁移运用。如果没有这些做后盾,那“技巧”就成了“技拙”。

经常在一些“抖音”里看到一些人分享学习的“窍门”,精美的音乐,再配上精致的面容,还有充满自信的说辞,足以让人相信天上真的会有馅饼。可是,仔细想想,哪里会有哪么便宜的事,没有必要的积累,怎么会有成绩的提高。那些东西,无非是要迎合一些人的不劳而获心理,骗一些流量而已。

世人多浮躁,总喜欢在梦里不想醒来。

还是踏踏实实地做好该做的,才好。

首导在群里要老师们的照片,又要做班级相册了。抽空在电脑里一通找,也没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平时喜欢照,但却很少有自己的,偶尔照一张,表情也总是那么呆板。等高考完,也让人好好地照一张,再有这样的时候,也好随时拿出来。

让我看上去满意的,是一张前些日子戴着口罩的自拍照。当时学生还没有回来,我们分散在教室里办公,课间时,我以教室为背景,自己拍了一张。口罩挡住了脸,看不到表情,眼睛睁得很大,看上去也算炯炯有神。黑板上,有讲课写的内容,旁边是我开着的电脑,桌面上是打开的上课用的课件。看上去,很有感觉的样子。

那时,心心念念的是疫情快快过去,学生们就可以回到学校。每天对着空荡荡的教室,对着电脑里的屏幕上课,心里总是空落落的。

他们回来了,过不了多久,又要走了。

不想再因此而引出太多的伤感,赶紧找了张照片,给首导发了过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