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昌平这个庙,胆子也太大了,竟然敢用黄色琉璃瓦顶。

 新用户33836C5M 2021-07-13

    某君游历昌平山水,猛然间,见州城南面有一小山,郁郁葱葱,经打听得知,此山叫龙山。
隐约间看到山顶有一座庙宇,
于是信步登山,来古庙游历,一进庙门,抬眼一看,惊呼“昌平这个庙,胆子也太大了,竟然敢用黄色琉璃瓦!”

      开场白讲了一个小故事,为什么此人会惊呼呢?原来在古代封建王朝中,颜色有着严格的规定 ,比如黄色的马甲,叫黄马褂,穿这个,要皇帝特批。

      在古代建筑上,也体现的十分明显。特别是在大殿的屋顶上,有很严格的规定。一般的屋顶也好,殿顶也罢!多数都是泥瓦,而如果用了琉璃瓦,就说明档次很高了。如果用黄色琉璃瓦,俗称:黄顶子。要有皇帝的特别批示,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受了皇封。在过去,哪个庙要是黄色琉璃瓦顶,那简直是牛的不得了。你看北京城的这些庙宇,有黄色琉璃瓦顶的,没有几处。我给大家说几处吧!大家看看它们的身世如何?

      孔庙,那是供奉孔子的庙宇,

      帝王庙,供奉历朝历代的皇帝的庙宇;
太庙,供奉皇帝祖宗的地方,还有一座庙宇就是雍和宫,那是雍正、乾隆皇帝的家,也只有在雍正皇帝死了,国丧期间,乾隆皇帝激动时刻,下旨,才把中路建筑,改成黄色琉璃瓦。怎么样?上面几个庙宇都够身世显赫吧!

      而在昌平龙山上看到一座庙宇,用黄色琉璃瓦,惊呼感叹,就不奇怪了吧!

      朋友会问了,龙山上的庙宇,有什么来头,怎么用黄色琉璃瓦,不会是自己弄的吧!

     过去的黄色琉璃瓦顶,没有皇封,谁敢瞎弄,脑袋不要了,那时候,借你十个胆,也不敢。不像现在,很多新建庙宇,都用个黄色的瓦,其实好多都不是琉璃瓦,只是黄登登的,显着地位非凡。让人看着总觉得不伦不类。

     朋友会问?,既然你说了半天,龙山的这座庙宇,有何不一般的身世呢?

      那要从元代说起,元代建都北京城,成为大都。就像今天一样,哪里是首都,哪里人就多。人多了,北京城的水就不够喝,不够用。还有就是漕运水路不畅,水能够影响大都的建设与发展,能够影响王朝的命运,首都没有水怎么成?于是元代大水利专家郭守敬
就从昌平龙山脚下,引白浮泉水,又沿途汇聚诸多泉水,流入北京城积水潭,解决了大都用水的问题,元世祖忽必烈很高兴,亲自给起了个名字——通惠河。可见皇帝、朝廷的重视程度。

     龙山脚下是白浮泉,这里也是后来京杭大运河的起点。
既然龙山的泉水,关乎到北京城,关系的朝廷安危,怎么也要求神仙保佑一下吧!求哪位神仙呢?当然是龙王爷,于是就在龙山上修建了龙王庙,为皇家所建,特批了黄色琉璃瓦的黄顶子,以显示尊贵。并且在龙王庙,三个字前面加了一个字,首都的“都”字,“都龙王庙”。
一个“都”字,地位大大提升。有说法,龙山的龙王庙是北方地区级别最高的龙王庙。从此以后,这里成为昌平地区的著名旅游胜地,明清两代昌平地区评选“燕平八景”,这里都成功入选。

      有朋友着急了,让我们看看龙山,看看都龙王庙的真容啊!

好的,上图,看图说话。

      昌平县城东南有两座小山,一座大一点,叫凤山,一座小一点,叫龙山,凤山显得光秃秃的,而龙山却是郁郁葱葱。

      这座龙山,是昌平四大名山之一,昌平那么多山,龙山能够成功入选四大名山,也正是说明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龙山分上寺和下寺,下寺位于高台之上,
现在改成宾馆,但基本的形制还在,

上悬匾额“龙泉禅寺

上寺就是都龙王庙都龙王庙位于山顶。推开山门,进得院子里,就能够看到黄色琉璃瓦顶的龙王庙正殿,
殿檐下挂着一方匾额“都龙王庙”。殿内供奉新塑的龙王及诸位神仙的塑像。
值得一提的是两侧山墙上的壁画。一般的龙王庙壁画都是:龙王行雨图和雨毕回宫图,这座龙王庙过去是什么壁画,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了。就是现存的壁画,画制于195几年,关于内容,几经论证,内容大概两个版本:第一种:大概是天下大旱,井水都干了,老百姓背井离乡;后来龙王出世,普降甘霖,万物又恢复生机,老百姓又幸福的生活了。
第二种:一个小孩,不小心掉入井中,他没有死,龙王救了他,他在水中看到了,另外一个桃花源一样的世界,后来龙王送他回家,嘱咐他,不要对外人讲。后来小孩回到家,就把水中看到的一切告诉了家人,犯了天条,后来小孩就死了。
至于是那种故事版本呢?存疑吧!由于,壁画上面一层大白粉,看的不是很清楚,但本人更倾向于第一种说法。

      殿前立着好几块石碑,多数都是明清两朝,修缮都龙王庙的记事碑。

可以肯定的说,过去远不只这些石碑,前往龙王庙的路边上,又新躺着几块石碑,都是施工中新发现的。其中有两块是明代的石碑,后来猛然间发现了,凡是明代的石碑都很高大,并且雕刻精细,而清代的石碑则比较矮小,花纹也比较简单。这是为什么呢?
脑海里疑问,仔细观察石碑,石碑上的名字,明代的时候,都是什么钦差、大臣、太监之类,都是当官的,都是大人物。在明代的时候,可千万别不拿太监当干部,
他们手中的权力大的很,很多时候,文臣武将,看见太监都会点头哈腰的。

      明代由于昌平地处,北京城的北大门,居庸关一线,南来北往的大人物很多,特别是明代皇陵修建在昌平,那大人物来的就更多了。皇帝还时不时的,来趟十三陵呢?都龙王庙风景名胜,名气很大,大人物路过昌平,多有光临。所以在修缮龙王庙的时候,他们大多都纷纷出资,钱对于他们来说是小事,钱不是问题,为的是石碑是刻上自己的官职,名字。以便留下乐善好施的好名声,以便青史留名,如果能够被更大的领导看见,就更好了。

      而到了清代,昌平地位直线下降,不再是皇陵重地,居庸关军事作用减退了,所以就没有那么多大人物到昌平,到都龙王庙,所以清代时候,修缮龙王庙多为民间集资,所以从财力和物力上,是没法和明代相比的,石碑自然矮小,就不用说了吧!

      但到龙山来求雨上香的信仰和习俗,一直保留到建国初期。清朝光绪年间,北京地区大旱,到龙山求雨,灵验,光绪帝送匾额“祥徵时若”,很可惜匾额无存。当年龙山的庙会是农历6月13日,旧时,龙山庙会是昌平地区的一大盛事。周围老百姓齐聚于此,当时昌平地区的最高长官,要亲自到都龙王庙来给龙王爷上香,祈求龙王爷保佑昌平地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庙会热闹非凡,做买卖的,唱戏的、逛庙会的,都聚在一起。又赶上夏天,西瓜上市,又是山,又是水的,人潮涌动,很是热闹。当然给龙王爷唱戏,老百姓看戏,成为庙会的重要活动。据说,当年有一个戏班子混了头,来到龙山庙会唱戏,唱了一出《哪吒脑海抽龙筋》,
龙王爷火了,一股龙卷风就掀翻了棚子,吓的戏班子赶紧烧香上供,磕头求饶,卷铺被走人。

     龙王庙过去有戏台,据说上世纪,龙山管理单位要拆戏台,工人刚撬开一块砖,从里面爬出一条小蛇,头是长着两个冠子,工人吓得立马走人,说什么也不敢拆了。很可惜,这座戏台还是没有保住,不知道后来什么时候还是给拆了。

     山下有泉水流淌的泉眼,当地老百姓都叫此地为九龙口,而有学者叫九龙池。过去泉水从此地流出,上面有一小神龛,上有匾额“龙泉岛”,后来在修缮中发现此匾额,现在在龙王庙后面新建了一个影壁,将石匾镶嵌在里面。
现在此地修建了一座元代风格的亭子。而亭子下面的九个龙头,疑问又来了。关于这几个龙头,也有两种版本。一种是学者和有关部门的观点,过去就有九个龙头,明代时雕刻,连北京文物界泰斗级人物——侯仁之老先生,也这么认为;另一种说法,附近的一些老人,清晰的表达,过去没有龙头,就是石窟窿,当年他们参加过求雨,亲眼看到过,就是石窟窿。存疑吧!待以后进一步研究吧!本人更倾向于没有龙头的说法。如果有知道正确答案的朋友,请给我留言。

亭子里面立有侯仁之先生撰稿,刘炳森先生书写的石碑一块。

过去求雨就来到此处,听老人们讲,沙河地区的人来此地求雨最为讲究,都有人扮演的虾兵蟹将,场面很大,并且沙河地区的人来此地求雨,往往是回去的路上,就开始下了。而附近村庄的村民来此求雨,场面就比较小了,但是求雨的过程都差不多。用一个小瓶子,用红布拴着,把小瓶子放在中间的石窟窿口,泉水往外流,而小瓶却是神奇的往里面走,求雨的人都跪倒水里,一会儿,小瓶子从中间的石窟窿中流出,看瓶子里的水多少,有几指,就下几指雨。这里的几指就是指手指头啊!哈哈,如果太少,大家还会央求龙王爷,您再赏点。还把小瓶子从中间窟窿中放入,就是这么神奇。

      后来1958年,修建了十三陵水库,建了大坝,
上游水源被拦截,从此九龙口的泉水没有了。后来龙山被多次占用,历经磨难,如今这里改造成龙山度假村,
龙山度假村可不一般,这里是一处有历史文化底蕴,
建筑与古迹有机相结合,古香古色,
是静心、休闲、度假的好地方。

       龙山不对外开放,龙山度假村对外开放,当然了,您来此度假村消费的话,就可以漫游龙山,漫步山间,感受历史,寻访古迹,领略文化。

    本人不断努力,挖掘昌平的历史文化,把昌平值得介绍的景物,推荐给大家。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朋友,转发,以便有更多的人,知道昌平;有更多的昌平人,更加了解昌平。

   (作者简介:大槐树,70后已经不再年轻,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民间古迹的记录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