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 第二十六章

 新用户32637V7d 2021-07-14

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Gravity is the root of the lightness,stillness,the ruler of movement.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therefore a wise prince,marching the whole day ,does not go far from his baggage wagons.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Although he may have brilliant prospects to look at,he quietly remains (in his proper place),indifferent to them .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How should. The lord of a myriad chariots carry himself lightly before the kingdom

?If he do act lightly,he has lost his root (for gravity),if he proceed to active movement,he will lose his throne.

个人解读:

稳重的人才有根基,清净的人能把握动态。

所以圣人,虽然看清善恶得失,却会持中守静,一个是放弃对外的执着,一个是坚持内守,坚定不移。

君子所带的“辎重”,究竟是什么?是立身行事的大道吧,因为这样厚实的修为,所以,换来了宠辱不惊,超脱外物的“燕然”,孔子有“燕居”,燕有安宁、闲逸的含义,“虽有荣观,燕处超然”,重为轻根,人要想获得洒脱,自在,轻盈,非是内心有坚如磐石的信念不可。

万乘之主,以身轻天下?

论语子路篇,讨论一言以兴邦乃“为君难,为臣不易”,一言以丧邦,“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与违也。”

为君的知道当君子的不易,首先要克服个人的局限、私心与喜好,当臣子的也知道当臣子的责任感,这样的国家就会兴旺,因为举重若轻,各自有分寸、有坚持。

当一个国君觉得自己唯一的乐趣在于说出的话没有人敢违背,也就是产生了唯我独尊的自大时,这个国家就离灭亡不远了,因为他眼中只有自己,没有天下人。

在这里,老子和孔子再次相遇了。

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更有启发性的在这两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很多人忙忙碌碌,却依旧很迷茫,有了成就也并不开心,不觉得自己富足,更谈不上燕处超然的状态,为什么?

我们的辎重,大概真的是一份份是实实在在的辎重,财米油盐,房子车子孩子,被人羡慕,被人赞叹,被人关注,这些东西太重了,我们是活在“有”的世界里,“无”这样的状态,我们不曾有过。如果这些辎重都是必需品,无法中途卸下来,不妨再加一些,比如,财米油盐里加上一些对平淡的珍视,房子车子孩子里加上主动给予爱的情感,被赞赏被关注里,加上一些不计回报的奉献。

仔细想一想“辎重”这个词,在每个人身上都可以如何优化?

读这段,你大概不会总想着“老子=无为”了吧。他也常常告诉我们当如何为人处事.

儒家有修身,老子一样也有修身,不读不知道,用一个词概括一种思想,太可怕了.

所以,不要轻易相信一个概括性的结论,即使这个结论已存在上千年,我们依然可以回到起点,寻找答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