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审度【老子道德经】之全译》 ---26

 温情海洋 2020-06-14

第二卷无我篇

A   第二十六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环官,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B    现代汉语

     有思想文化的人,每日读书不缀,所以做人以持重为本,间有生活乐趣,做事保持安静思考,为行动的成功做好准备。 即使身处于声色犬马中,若鸿雁独处超脱。这就是为什么万乘君主,要以个人修养为重,以天下为轻的道理。片面追求生活乐趣,失去做人的根本,粗暴冒进会导致失败。

C 各家注释

1河上公注:人君不重则不尊,治身不重则失神。草木花叶轻故零落也。根重故能长存也。人君不静则失威,治身不静则身危。龙静故能变化,虎躁故亏夭也。君子终日行道,不离其静重。

2王弼注:凡物轻不能载重,小不能镇大。不行者使行,不动者制动,是以重必为轻根,静必为躁君也。以重为本,故不离。

3杜光庭注:示重静之文,戒轻与躁,将明重静之益,举喻以申词,又述轻躁之伤,垂文而深叹。夫至人修道,圣主垂旎,必重慎为先,安静为本。以重静为国,则俗和而化行。以重静保身,则道通而神泰。若其轻而守器,躁以处身,君轻躁而民无所遵,心轻躁而神无所保。神散则身逝,民溃则国危。固为深戒矣。

4王安石注:轻者必以重为依,躁者必以静为主。臣者佐也,君者主也。静为动之主,重为轻之佐。轻而不知归于重,则失于佐矣。动而不知反于静,则失其主矣。

5吕吉甫注:轻者先感,重者后应,应者感之所自生,则重为轻之根矣。静者役物,躁者役於物,躁常为静之所役,则静为躁之君矣。是以君子终日之间,其行为可以约斋矣,然犹不离辎重,则轻之不可以无重也。

6苏辙注:凡物轻不能载重,小不能镇大,不行者使行,不动者制动,故轻以重为根,躁以静为君轻与躁无施而可,然君轻则臣知其不足赖,臣躁则君知其志於利,故曰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7时雍注:重能御轻,故重为轻根。静能制躁,故静为躁君。此两者,道之根元也。君子知道之根元有在於此,故终日行不离辎重。车也,以虚为体,以无为用,守静於内,自任其重,故外以制御轮辐之轻躁者。

8邵若愚注:以事言之,是以君子终日行者,欲轻亦不离辎重之车。虽有荣观,在物必依燕处之静,超然可见。轻不离重,动不离静,君不离民,如何感叹之意万乘之主而以身贵高而轻天下。

9王夫之注:有根则有茎,有君则有臣。虽然,无宁守其本乎! 一息之顷,众动相乘,而不能不有所止。道不滞于所止,而因所止以观,则道之游于虚,而常无间者见矣。惟不须臾忍,而轻以往,则应在一而违在万,恩在一隅而怨在三隅,倒授天下以柄,而反制其身。

10林虞斋注:有重则有轻,有静则有躁根者,言轻自重而生也。君者,言躁以静为主也。有道之人,终日行而不着于辎重之间,言无重则无轻也,无静则无躁也

D本注

1本篇为无我篇之十二。讲述道在人类社会的基本认知形态后,具体到个人修养的具体言行状态,于此阐明大道所在,体道悟道的根本所在,明确“人亦大,而人居其一“的道理。

2开头二句,是先秦文体的倒装句,先秦文体以言简意赅为特点,语言洗练,明达,常用隐晦的手法,一语中的,而后世望文生义,只图文句之义,不察文章之本义,造成歪解老子的根源。本章实为“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是以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3依据马王堆帛书本“虽有环官”,非“荣观”,荣观谓宫阙,环官谓声色犬马,相比之下,孰高孰低,自明。后人解读燕处,后妃所居,则错及千里。燕,鸿雁,高飞之鸟,以鸿雁比燕雀,则以书入厕,啼笑皆非矣。即知鸿雁,超然自见也。

4何“以身轻天下”?富贵莫如帝王家,何患于求,唯个人修为。重修为,轻天下,君之本。于此。君,为明为昏,自然昭昭而显,非经他人之语而论,此历史正解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