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工荒"折射出结构调整的紧迫

 道就是爱 2021-07-14

  春节前,中国2亿多农民工像候鸟一样,纷纷从各地城市奔回农村团聚,大量由农民工完成的活儿停摆了。有人惊呼:此间的城市几近陷入“半瘫痪状态”。时下春节已过,各地城市、企业又开始为“用工荒”犯愁。尽管很多企业都使出了涨工资等多项策略,但农民工仍然难招,有的地方竟已出现“几个坑抢一个萝卜”的现象。

  农民工已然成为中国城市和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且已不可或缺。

  当下,农民工可谓遍布全国各城市、各行业、各战线。广大农民工无论是在矿山、码头、工厂、工地,还是在城市建设和生活服务等领域,都保持着能吃苦、肯出力的农民本色。哪里最累、最苦、最脏、最险,哪里就有农民工的身影。他们虽为农民之身份,却干着过去本该城里人干的活儿。正因为有这支庞大的农民工群体源源不断地补充进来,才保障了中国几十年不断的人口红利。

  但是,“用工荒”问题是迟早要出现的。有专家预测,现在的农民工后备力量每年比此前高峰时减少了600多万人,三年差不多减少2000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接近尾声,中国已进入“刘易斯拐点”或“刘易斯转折区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有关官员此前曾提示各方注意:“农村不再是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的蓄水池”。

  这就意味着,高薪酬的农民工时代已然来临。或者至少可以说,从整个劳动力市场的供求面来看,再像过去那种完全靠维持低薪酬的方式,来招募使用农民工,恐怕很难了。这也正是春节过后,各地频现涨工资潮以抢招农民工的缘由之一。

  当然,导致农民工的供给紧张,除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限性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通过多年来尤其是近几年来的宏观经济调整,内陆地区经济发展上了台阶,各地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就地消化了大量当地农民工,一些原本在外地打工的人不再舍近求远,客观上加剧了东部发达地区的用工矛盾,这从涨工资现象主要集中于东部发达地区的情况即可得到验证。

  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中西部人民的福音,是中国宏观经济调整的效应体现。因而,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用工荒”现象的得与失。

  笔者以为,从长远而言,既要解决“用工荒”问题,又要相对维持中国人口红利的比较优势,就必须在三个方面下工夫:

  一是必须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一方面,通过土地流转,实行连片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生产效率,在不降低农民承包收益的情况下,鼓励剩余劳力为工业化发展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源支撑;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进程,将更多的农民工从土地中解脱出来,投身于工业和城市经济发展中。

  二是必须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在劳动力资源逐步趋紧的条件下,就必须向科技要效益,把企业从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技术密集型,以减少自身的用工需求。

  三是必须善待农民工,要采取前所未有的措施,将那些已经或有能力融入城市的农民工留在城市,不再把他们当作城市的过客,杜绝农民工“生活在城市,养老在农村”。

  如此这般,中国的经济照样会快速发展,中国的农民工也照样会在发展中受益。

       ( 刊发于2011年2月17日《中国产经新闻》)

       网址链接: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10217/00129385796.shtml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