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000年西方哲学发展简史,一张图看完(附详图

 小播读书 2021-07-14
大家好,今天开始我为大家讲述东西方哲学史上的那些伟大的哲学家们,以及他们同样伟大的思想。
前面的文章,我们介绍了古希腊中一个非常著名的流派:米利都学派的三位哲学家: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

小播读书,版权所有
我们简单回顾一下,泰勒斯被誉为是“西方哲学之父”,他提出了“水是万物之原”,将人类从神创世界的观念中摆脱出来,打开了人类理性探索世界的大门。此后他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提出了“无形之物是世界的本原”,以及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阿那克西美尼提出了“气是世界的本原”的学说。

泰勒斯
在今天看来,这些学说无疑是错误甚至是荒谬的,但是在2000多年前的古代,在没有任何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的情况下,人类能够走出神话论的世界,迈入理性的世界,将人类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才是他们之所以伟大的地方。
接下来,今天我们继续介绍古希腊另外一个非常有名的学派:爱利亚学派。
为什么叫“爱丽亚学派”? 也是因为这个思想流派最新发源于古希腊的爱丽亚城邦。他们的三位代表人物分别是:克塞诺芬尼、巴门尼德以及芝诺。
沿袭了古代“师生”关系代代相传的传统,这三位哲学家分别也是师生关系,巴门尼德是克塞诺芬尼的学生,芝诺是巴门尼德的学生。爱利亚学派比泰勒斯创建的米利都学派要晚几十年,那爱利亚学派和米利都学派有什么不一样呢?当然他们将人类的认知又往前推进了一大步,但方式却不太一样!

爱丽亚学派先驱:克塞诺芬尼

爱利亚学派的先驱克塞诺芬尼(有的地方也翻译为色诺芬尼)出生于公元前565年,大约是我国古代老子出生的年代(老子出生于公元前571年)。克塞诺芬尼是一位哲学家也是一位诗人,他的思想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是他第一个提出了是人创造了神 ,而不是神创造了人。
这显然和当时主流的神创论思想是背道而驰的,那为什么克塞诺芬尼会这么说呢?因为在当时著名的古希腊神话赫西俄德和荷马诗篇中表现出来的神,并非像我们传统意义上认为的“完美的形象”,而是充满了人性的丑恶。荷马和赫西俄德把人间的无耻丑行加到诸神身上,比如他们和普通人一样会做坏事,偷盗、欺诈,甚至会相互争斗等等。所以,克塞诺芬尼说,人们只是模仿了自己的样子塑造了神的样子,而且还去崇拜自己塑造的神,还认为神创造和主导了这个世界,这显然是非常荒谬的。所以他指出:是人创造了神,而不是神创造了人。

当然,克塞诺芬尼只是批判了希腊人对神的传统看法,他并没有否定神的存在而走上无神论的道路。他仍然承认有神,不过不是多神,而是只有一个神。这个神在形体和心灵上都不像人,它根本不动,但它能看,能听,也能知。它甚至能用心灵的思想力使万物活动。这样,克塞诺芬尼就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神的观念。克塞诺芬尼转变了人们的观念,用不变的“一神”取代了多变“多神”,而更重要的是,克塞诺芬尼用永恒不变的“一”来替代了世界复杂多变的“多”,那这有什么意义呢?

存在论的先驱,爱丽亚学派创始人:巴门尼德

这种思想,为他的学生巴门尼德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巴门尼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西方哲学史著名的“存在”的观念。巴门尼德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15年的爱丽亚城邦,他可以说才是真正意义上爱丽亚学派的创始人,是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那你可能会问“什么是存在?”
巴门尼德主要著作是用韵文写成的《论自然》,如今只剩下残篇,他认为真实变动不居,世间的一切变化都是幻象,因此人不可凭感官来认识真实。我们经常说“透过现象,看本质”,而这里的“存在”也就是那个巴门尼德说的“真实”,其实就是世界的“本质”,而我们所看到的世界万物都只是“表象”。

这个思想太有名了,这个“存在”的思想为后来柏拉图的“理念论”打下了基础,甚至近现代伟大的哲学家康德所提出的“物自体”的概念,都可以追溯到巴门尼德的“存在”。存在就是现象背后的真实,也就是纷繁变化世界背后的那个本质。
他受老师克塞诺芬尼关于神是不动的的“一”的理论影响,依靠抽象形象,从感性世界概括出最一般的范畴“存在”。认为存在是永恒的,是一,连续不可分;存在是不动的,是真实的,可以被思想;感性世界的具体事物是非存在,是假相,不能被思想。
他认为,没有存在之外的思想,被思想的东西和思想的目标是同一的。他第一次提出了“思想与存在是同一的”命题,并且打开了人类区分“现象”和“本质”的思想大门。
甚至可以说后来西方哲学中的两大流派“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分水岭就是从巴门尼德的“存在论”开始的。所以,开始我们说,巴门尼德是前苏格拉底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一点也不过分。

辩证法哲学家:芝诺

最后,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巴门尼德的学生,也是爱丽亚学派著名的哲学家芝诺,他留下的著作很少,他被亚里士多德誉为辩证法的发明人。黑格尔在他的《哲学史讲演录》中也说:“芝诺主要是客观地辩证地考察了运动”,并称芝诺是“辩证法的创始人”。为什么呢?哲学史上有著名的“芝诺悖论”。让我们来看其中两个。
芝诺悖论一:一个人从A点走到B点,要先走完路程的1/2,再走完剩下的1/2,再走完剩下的1/2,如此循环下去,因为一个数是可以被永远均分下去的,如此一来,这个人永远也无法从A走到B。这个悖论乍一看挺有道理,但实际上我们都知道是错误的,因为它否认了运动的连续性。芝诺从理论上把运动分割为无数个瞬间,认为每一个瞬间都是静止不动的,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芝诺悖论二:一支箭从A点飞到B点,那么从A到B这段路程中,每一个时间都可以被分割为无数个时刻,在每一个时刻中,这只箭都占据一个位置,因此是静止不动的。也就是说,这只箭是停留在各个位置上,永远也飞不到B点。这个论证的结果其实也是说明事物不是运动的,运动只是一种幻觉,是无数个固定瞬间构成的,就像无数张固定的照片组成了一个可以连续播放的视频一样。但实际上这个论证当然也是错误的,因为他在理论上把运动分割为无数个时间片段,把静止绝对化,但实际上运动却是连续发生的。
芝诺悖论还有很多,咋一看都非常有道理,甚至很难反驳,但是实际上又不符合我们的经验。在很多人看来,这就是诡辩,是聪明人的小把戏,但其实芝诺主要的功绩在于把动和静、无限和有限、连续和离散的关系惹人注意地摆了出来,并进行了辩证的考察。

在柏拉图的对话录《巴门尼德》中,就探讨了芝诺的观点,芝诺也是书中的主角之一。当时欧多克索斯正在柏拉图学园中攻读和研究数学与哲学。欧多克索斯在稍后的时间里创立了新的比例论(《几何原本》第五卷中的主要内容),从而克服了因发现不可公度量而出现的数学危机;并完善了穷竭法,巧妙地处理了无穷小问题,这显然也是从芝诺悖论中获得的灵感。所以,其实芝诺对于古希腊数学的贡献甚至要远远大于他的哲学的贡献。
好了,回顾一下,今天我们聊了古希腊一个非常著名的学派“爱丽亚学派”,这个学派有三个代表人物:克塞诺芬尼、巴门尼德以及芝诺。他们也都是师生关系,在以泰勒斯为代表的米利都学派之后,他们将人类的理性认知又往前推进了一大步,尤其是巴门尼德提出了“存在”的概念。一方面,“存在”是一个纯粹形而上学的概念,这位后来柏拉图提出的“理念论”奠定了基础,同时巴门尼德的又将世界划分了多变的“现象”和永恒不变的“存在”两个层面,大概也就是我们今天经常说的“现象和本质”的区别,这种思想又把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