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怎么理解?

 小播读书 2021-07-14

///

10/20  2020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与书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刍狗是一宗古代祭祀用的,用稻草编制的祭祀品,祭祀完就没什么用了。

这里老子想表达的是,对于天地来说,万物并没有什么一样,万物也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这是普通的理解。

  ///为什么是天地“不仁”呢?

但是我们可以更进一步,“天地不仁”,为什么是天地“不仁”呢?

“仁”是一种人才有的特殊德行,儒家就有仁义礼智信,在儒家思想中,“仁就是仁爱”,发端于人的恻隐之心和怜悯之心。

但是,老子这里说“天地不仁”,其实,是讲天地和人区别来看,这种思想是很不容易的。

因为,在古代,总以为日月星辰、山河大地都有个主宰者驾临于其上,并且把周遭的一切自然现象都视为有生命的东西,儒家有“天人感应”,儒家的“天”一个被人格化的存在。

人类将自己的愿望投射出去,人格化了自然界,因而以为自然界对人类有一种特别的关心和特别的爱意。

而在老子的道家思想中,把天地和人是区分来看待的,天地没有所谓的“仁爱”,老子反对这种拟人论的说法,强调天地间万物自然生长,并以此说明统治者须效法自然的规律,任凭百姓自我发展。

这里“天地不仁”其实是老子“无为”思想的引申。

将宇宙万物人格化,其实并不是我们独创,在东西方思想中,都不乏这样的隐喻,从东西方古代的神话故事就可以看出来,我们有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等等说法。

我们甚至可以更扩大一点,把大自然人格化,会带来另外一个影响,那就是:目的论。每个人做事都有一个特殊的目的,那么世间万物的存在,是不是都有一个根本的目的呢?在古希腊的轴心时代,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建立了一套世界观,统治了西方世界2000多年,而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就是建立在目的论和本质论基础上的。

比如为什么把石头抛上天去,它最终仍然会下落呢?

现在我们都知道,因为地球有引力,所以石头掉下来了。但是在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里,石头会下落,是因为它里面含有较重的土元素,土元素的本质属性就是向宇宙中心运动。

换句话说,土元素的本质属性,是要完成一个确定的目标,也就是它要回归到宇宙的中心去。

在亚里士多德构建的世界观里面,充满了这样的带有目的论和本质论的思想,其实这也很好理解,因为这样解释非常地符合我们的直观经验。

但是如果将这套理论推广到所有的宇宙万事万物,认为所有的物体都具有某种目的,也具有某些本质属性,这就有问题了。

因为“目的”是主观意识的产物,但不是所有的事物都具有主观意识,就像石头并没有主观想要回到宇宙中心的意识,只是受到了地球引力的影响而已。

而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体系,恰恰将人类社会这种“目的论”和“本质论”思维扩展到了宇宙万物,并且还建立了一整套理论学说,影响了西方世界接近2000多年。

一种思想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一旦你相信在万物之上有神灵,那么你就会为你的假设找到好的理由,让你自己更加确信,当你遇到困难或者不如意的时候,你就会求神拜佛;而一旦你相信“天地不仁”之后,你就会知道,所谓仁义道德,只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假设,一种主观的价值观。

当面对新冠病毒的时候,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带好口罩,做好个人卫生,而不是不戴口罩,拿着《圣经》到教堂拍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