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遗失的村落:迎神

 丰城文旅 2021-07-15

正月初八,开工日,浩浩荡荡的拜年活动已然落下帷幕。然而,在赣江流域,丰城河西8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一个盛大的活动才刚刚开始,那就是社火。

社火的称谓各地不一,有的叫“社火”,有的叫“游神”、“迎神”、“故事”、“社火”,充分体现了南方“十里不同俗”的特点。社火的内容却是大同小异,抬菩萨、抗彩旗、敲锣打鼓放鞭炮、宴请八方亲戚四方好友。河西的村镇们,在一年中,总有一个属于他们这样独特的日子。丰城社火2006年被列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我的家乡塘坊村把这项活动称为“迎神”,日子定在正月初八及正月初九,在新的一年中,掀起了第一轮的社火庆典。

我对童年的“迎神”仍记忆犹新。到了正月初八初九这两天,会把村尾庵里的各路神仙菩萨请下来,置入轿中,结成“神队”。数面头旗迎风猎猎,中间是后生们肩抬的各路菩萨,伴着锣鼓喧天的乐声走来。所到之处,两边住户,皆需鸣放爆竹夹道相迎。然后在一开阔处,摆放香案,每家每户需带上自家的供品祭祀,香烛济济,跪拜求福,鞭炮不绝。轿中的菩萨仍是庄严肃穆的,家长们会让我们小朋友一一跪拜以求保佑。

有“游神”,便有“看神”,在这一天,村里的每家每户,都要请上所有的亲朋好友前来吃饭看神,热闹不凡。主人、客人的热闹,还带来了商人,最具特色的应该是行走的氢气球商人了。每个村落的社火,都有他们的身影,背着一罐氢气,打出可以飞的气球,没有哪个小朋友可以抵抗住氢气球的魅力。孙悟空的面具、金箍棒、小气枪、泡泡等等,满满都是童年的回忆还有节日带来的满足感。

今年的正月初八初九我难得仍滞留家中。十几年未参加这么重要的节日,心中的雀跃之情,难以言表。丢去年龄的束缚,跑到最前面迎看。浓烟里走出来的依然是彩旗飘飘,却不是轿子抬来庄严肃穆的神了,而是坐在三轮摩托的缓缓骑来。满满的违和感让我不由一愣,两边的爆竹能把我炸飞不能多想。

神还有他的“神路”要走,我在指定的祭祀点等待他们的归来。

我从高中时期,萌发了对民俗的热爱,自那后参加传统民俗活动,总会欣喜中带点沉重,确定中带点迷茫。民俗的传承,讲究过多便是封建迷信,讲究过少,那其实已经丢弃了民俗活动所表达的精神。

神回来了,接受祭拜。一样的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宾主尽欢,小朋友们玩着属于他们童年的玩具。只有神,在三轮车上略显局促,没有记忆中一神一轿的肃穆。我仍有童年根深蒂固的对他们的敬畏感,只是不知玩耍的下一代们,他们心中的神,是怎样的。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传统民俗。各地地方政府也大力挖掘,将民俗发展成旅游业。而太商业化的民俗大多得其形未得其神,脱离了“民”,便也不是民俗了吧。我想真正的传承还得靠这样传统村落沿袭下来的活动延续。

曾去闽南观看过他们传统节日,祭妈祖。了解一个看客的心理以及一个身为主人参与者的心理的不同。看客,看的是热闹,新鲜感及知识面。而参与者,才是真正的传承者,是每个节日表达的对生活的美好期望,是这个村落,这个地方的表现出的凝聚力,文化自豪感。

我们很多从简的仪式,大致缘由村中中壮年的流失,这样的客观事实似乎很难扭转。这点我想我们可以稍微看齐闽粤一带,他们传统节日的参与度,内心认可度甚高于我们。只要我们重拾增强属于自己的文化自豪感,那一定可以找到更好的传承方式。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地方的何又不能是国家的呢!?

今天正月初九,欢迎大家来我家做客,看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