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朝时期,玄奘去印度取经,他是怎么听懂当地方言的?

 炫叶楓雪 2021-07-15

玄奘法师出身书香门第,父亲为官,家境很好,他的哥哥是洛阳净土寺的一位高僧,玄奘从小耳濡目染,慧根深种。

玄奘法师从小就展现出了超人的学习天赋,十一岁的时候就能够背诵《法华经》和《维摩诘经》,名满洛阳,时人称之为神童!后来为了研习佛法,玄奘法师就开始学习梵文。

唐朝的长安是个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城市,有着许许多多的外国商人、贵族以及僧人,所以玄奘法师是能够接触到外国人进而学习他们的语言的。

还在长安的时候玄奘就是一个得道高僧,精通佛法,当时的经书虽然已经有些翻译的文献了,但是佛法修到高处的僧人都会去研习梵文原著,玄奘因此精通梵文也不难理解。

不过现在学习过外语的我们都知道,能看懂和能听懂、能表达是两码事。

所以后来为了更好地修习佛法,玄奘还特意和西域来的僧人专门学习了梵文和一些西域各国的小语种,这为他后来的西行创造了便利。

玄奘法师在西行的过程中,每到一个国家都会考察当地的语言,并记录了下来,可以说他是那个年代最高深的语言学家了:

跋禄迦国。东西六百余里。南北三百余里。国大都城周五六里。土宜气序人性风俗。文字法则同屈支国。语言少异。——《大唐西域记》

玄奘西行到达了迦湿弥罗国,就是今天的克什米尔地区,发现这里的僧人的梵文造诣很深,于是就暂时留了下来,在寺庙中进修梵文,等他学成到了印度之后,梵文的口语应该是非常流利了。

后来玄奘到达印度的烂陀寺,拜会戒贤法师,在那里学习了五年。学成之后直接在佛法大会上用梵文辩论赢了本地的高僧,玄奘对梵文的精通程度可想而知。

其实古代虽然语言不通,但是并不能阻隔国家之间的交流,早在周朝的时候就有“重译而朝”的典故。

周公居摄三年,越裳以三象胥重译而献白雉,曰:“道路悠远,山川阻深,音使不通,故重译而朝。”

那时候的越裳国前来朝贡,需要派遣三个翻译官,翻译三次才能把当地方言转化为周公听得懂的语言,可见即便是再语言不通,只要决心坚定还是能够实现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的。更何况玄奘所面对的情况要好得多,他基本上只要学一门梵文就可以了。

取西经的时候,玄奘虽然走了很多国家,但是每到一地还是要寻找寺庙落脚的,僧人们都修习佛法,可以用梵文交流,玄奘西行17年,每日用梵文交流,因此他是不怕印度人听不懂他说话的。

(全文完)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