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一鸣老师:有效的培训,应以学员为主体

 新用户55006IqC 2021-07-15

我们训练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训练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员工的技能,知识和能力,为了能满足岗位需求,提升员工绩效的,所以才进行训练的。对于训练来说,有效的训练,是让学员学以致用。

所以说,学员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

既然学员是训练的主体。训练的最终目的又是学以致用。那学以致用的前提是什么,是不是要先听明白,对吗?

如果学员连听明白都没有做到,那就很难做到学以致用,有所领悟了。

对于学员有悟,我们有三个关键点要把握,分别是针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我们需要把握好这些,才能使训练有效,忽略了其中任何一项,就很可能无效。

什么是针对性,就是“以问题为线索”。

所谓的问题,是从岗位要求和学员能力之间的差距而来。

如果没有差距,人人都是做的比要求的还要好,那也就不需要训练了,训练就是为了解决问题,解决差距而做的。

而不同的问题,我们需要的不同的应对方式。

这里呢,我把问题分为了三大类:

一是,追求更好的;二是,恢复原状的;三是,避免更坏的。

怎么理解呢?

所谓的追求更好的,就是说在我们的绩效考核达标之后,如何进一步提升,从而让结果更完美,对自己有更大的利益。

比如:老板要求完成完成80万业绩,我们完成了100万,超额完成任务,老板满意了,我们自己也有了更多的奖励。

那什么是恢复原状的。

一般出现在客户投诉处理的时候,我们的目的不是激化矛盾,客户的需求也是要恢复权利,这个时候,我们要面对的问题,就是要先恢复原状,保证客户的利益,之后再做其他提升。

三是避免更坏的。

这种问题的产生,是因为第二种情况没有妥善处理,造成更大危机到来(如:媒体曝光、信任危机等),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更大的损失,这时候的问题处理,就是要降低影响,化解危机,避免问题向更坏的方向发展。

以上就是,我们常见的三种问题的分类方式。

所以你看,课堂上讲什么,不是一成不变的,你要针对现有问题,有针对性的讲。

如何针对,就要了解目标人群所存在的问题和层级,有什么样的期待和想法,并从问题出发,以解决什么问题,带来什么价值为线索,有针对性的设计解决方式。

这种针对,大多数情况下,是课程前事先设计好的,是一种课前的针对性。是以问题为出发点的。

那什么是灵活性呢?

从字面意思我们不难发现,所谓灵活,就是有一定的变通能力。

是“以反映为依据”的。

虽然我们在课前做个充分的准备和调研,但谁都不能保证课程中不会出现意外,因为我们无法预料到每一个人的具体行为模式,所以在训练中,不能刻板的没有变化,要看学员的反映,做出及时的调整和应对。

这里呢,教给大家一种方法,那就是“抽象内容具象化”。

怎么理解呢?

举个例子:

比如我们要讲“博弈论”,当你讲完干巴巴的定义之后,发现学员没反映,这说明什么?

说明没有听懂啊,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

我们要做的就是换种讲法,比如打个比方,举例例子来加以说明。

怎么举例子,最为经典的博弈论案例是“囚徒的困境”。当然你要是想简单一些,让大家更容易接受,我们可以用“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故事。

想想看,为什么一个和尚、二个和尚都有水喝,而三个和尚会没水吃呢?

是因为大家心里都在想,其他人回去打水,我可以不用去,结果大家都这么想,反而就没有人打水了。这就是一种心理博弈。

如果这个时候,还有学员还没明白,那我们不妨联系实际回忆一下,我们小时候,犯错误了,老师都是单独找每个人谈话,以此来了解事情的真相的,这也是一种博弈,我相信啊,这么一说,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的。

所以说,训练的时候,要关注学员反映,防止出现知识断层,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课程内容,有着自己的体系,前后是有关联性的,前面没听懂,纠结在一个点上,而漏听了后面的内容,就更容易迷茫。

所以,当发现大部分学员没有听懂的时候,不要着急赶进度。

一定要把讲过的知识点,讲清楚、讲明白,一个例子不够,就在做个游戏、讲个故事来说明,总之要大分部人都理解了在往下讲。

不然的话,训练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所以说,所谓的灵活性,是针对课上学员反映做出的,是对突发事件的把控能力,具有一定的现场针对性的。

而要做到这一点,一定要在课前设计好,准备够,预备足。

什么是适应性,就是以已知求未知,请问,是谁的已知?谁的未知?

是用老师的已知,求学员的未知,还是以学员已知,求学员的未知呢?

是用老师的已知,激发学员的已知,来求学员的未知。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课堂训练,就好比打游戏,不要越级打BOSS,技能等级不到位,打不动不说,还浪费时间和金钱,反而得不偿失。所以啊,我们要循序渐进,才能有所收获。

就好比,你是一位数学老师,在给初中生讲课,你讲什么内容?

一般情况下,从方程式、平面几何开始讲。

如果是,以老师的已知,求学员的未知,那会怎么讲呢?

就会变成老师大学毕业,会高等数学,微积分,初中生不会这些,那好,我就讲这些,行不行?肯定是不行的。为什么?因为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太多了,无法理解。

这样讲的结果就是,学员一看,反正听了也不懂,那干脆就不听了,省的麻烦。

这个时候,你的训练效果自然而然就降低了。

所以说,以已知求未知,是要先了解学员的能力水平,是在学员的认知范围内,逐步延伸学习,一点点累加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不能跳跃的。

要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学习一元二次--二元一次--二元二次,这个递进学习的过程,才能达成效果。

就好比盖房子,要先打地基,然后一层层地盖,不可能直接盖出空中楼阁来的。

所以,什么是以已知求未知?

就是要先激活学员已有的旧的知识,在旧的知识的基础上,逐步赋予新内容,两者进行融合,从而有新的发现,新的提升,让学员有感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变“被告知”为“我发现”

只有这样,才能是训练达成预期效果。

总结一下!

今天我们说到了,学员是课堂训练的主体。我们要把握三个关键点:

一是,针对性,以问题为线索。

二是,灵活性,以反映为依据。

三是,适应性,以已知求未知。

把握好这三个性,就更调整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成有效训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