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历史的屁事 2021-07-16

原文: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释义:

述:修也,撰也——《正韵》

作:《易·乾卦》:圣人作而万物覩()。覩,古同“睹”。这里引申为解释。

信:相信。《书·汤誓》:“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赉汝。尔无不信,朕不食言。”

古,故也。——《说文》

比于:比作,等同于。“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老子》

译文:

孔子说:“传述而不(随便)解释,信任并喜爱(把玩)故(事),私下里我把自己比作老彭。”

解读:

《雍也》篇总结了“仁之方”就是“能近取譬”,推己及人,《述而》篇就是进一步阐述这个“仁之方”。

推己及人的方法给你了,接下来你要采取什么态度来具体执行方法呢?孔子说了“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先说说述而不作。孔子修订《诗》《书》《礼》《乐》《春秋》等,他在这里面记载的都是实实在在发生的,不是自己根据“政治”的需要改动过的东西。所以,把前人的好东西写下来就是述,没有随便添加自己的想法就是不作。孔子的原则后来人遵循了多少?从汉史开始是不是就有人伪作了?后来的很多朝代都对前朝进行污蔑是不是没有遵循这个原则?比如,为了政治的需要抹黑秦朝,清朝抹黑明代等等。古时候发生的事,今天在发生,今后还会发生。这些人都把孔子的教导忘记了。在汉代的时候,还有史官坚持孔子的原则,比如,司马迁等,但是后来的史官呢?这仅仅是因为这些史官的饭碗问题吗?

孔子尊重历史,他要记载是“信史”。所以,他说“信而好古”。

但是,孔子在记载这些历史的时候至少没有因为自己的态度歪曲事实。但是孔子记载这些东西就真的没有包含自己的东西吗?肯定不是的。汉书·艺文志》:“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这说明孔子的记载中是有自己的东西的。至少他给这些书写了序言。都是古时候发生的真实故事,孔子在甄别和选择的时候也有偏好。这些都会影响读这些著作的人。这就是孔子留在里面的东西——即“微言大义”。这种情况在现代依然有。比如以前我发过的一个感叹。外国人写的一个在网络上广泛流传的世界史。在讲中国的时候,大体上和教科书中讲得差不多,但是你读了中国卷之后,就是不会对中国产生好感。这就是这些外国人隐藏在世界史中的东西。

孔子自比于老彭。老彭应该不是说的老子和彭祖。何晏集解引包咸曰:"老彭﹐殷贤大夫。"我认为老彭是古代的史官,他的治学态度就是孔子说的“述而不作”。

孔子“述而不作”,但是后来人却话多得很。什么著作都是洋洋洒洒几十万字,几百万字。为了自己的利益各种改编历史事实。这些人会说,他们只是娱乐不是学术。这种情况大泛滥也是在“打倒孔家店”之后。人是需要娱乐的。但是人不能忘记,人类的文明都是自己创造的。这种创造活动不仅仅是生产劳动。当人的精神需求出现后,人的精神创作也是文明的一部分。改编历史事实让本来就容易消失的事实再一次被消解。其实消解的不是故事而是人类文明。所以,历史不能由谁来随便记载,但是记载的人却要遵循“述而不作”的原则。不仅记载的“史官”不要仅仅记得自己的饭碗,发动历史记载的人也不要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罔顾历史。

当然,除了历史的篡改问题还有故意不记载历史。或许,孔子自己都有故意不记载达到“微言大义”的目的。当然,我并不是完全批评这种做法,毕竟人类文明也会自己反对人类自己。就像牛角越长越弯,最后牛死在了自己的弯角下,而不是死在天敌口中一样。所以,人类文明也需要适度地修剪。但是要把握度。要有利于人类发展,有利于族群发展。

说到这里。有人说犹太人的历史就是编的历史。你看它编的历史是对自己有利的,促进了人们对它的同情,有利于其族群发展。但是这些历史是不是事实?需要考证。但是怕就怕它把一切都毁灭得干干净净。在不是孤立的今天,还想把证据毁灭干净可能吗?只能是自欺欺人。

哎!“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于今哉何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