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入伏后要未病先防,养成这些好习惯,祛暑平心健康度夏

 尤里蒙提 2021-07-16

盛夏

祛暑平心三伏天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对暑的解释,毫不夸张的可以用天热如煮来形容。暑近湿如蒸,夏季雨水多,伴随而来的湿气也多,湿热交织,可谓又蒸又煮。小暑之后为大暑,《群芳谱》中说道:“暑气至此尚未及也”。此时正当初伏前后,这意味着我国绝大多数省份即将进入一年中最酷热难耐的日子。想必大家也都有切身体会,随着三伏天的到来,渐渐发现自己一觉起来仍然是没精打采,看着满桌子的饭菜就是没有胃口,浑身乏力想睡觉,对周围的事情提不起兴趣等等。这便是“三伏综合症”了。

夏正浓

三伏天依据传统的干支纪元法推算而来,从夏至开始,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天属于一年之中阳气最盛之时,也是最热的时候。对于老年人来说,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就增加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多数老年人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此时血管内皮功能已受损,加之夏季炎热多汗,血容量不足,故老年人往往不能及时纠正人体内环境的失衡状态。

中医认为

夏对应心,汗乃心之液,津液的丢失,对心气造成一定的耗损。心气不足,则出现心慌气短乏力。心气推动无力,血脉停滞,故见胸闷心痛。夏季多暑邪,而暑邪又可分为阴暑、阳暑。阳暑表现为大热、大汗、大渴,多因外感暑热而来,此时阴津亏虚,亟须清热养阴。阴暑往往因夏季多食冷饮,脾胃本为湿邪所困,又受损伤,故出现腹痛泄泻,四肢酸痛,头痛乏力等症状。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提出治未病的理论,书中记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大抵说的是,在疾病发生之前采取相应的手段进行预防。由此衍生出“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理念。有关临床研究数据表明,三伏天对某些特定疾病进行恰当手段的干预,能调节肾上腺皮质系统、改善机体过敏状态,提高免疫。其中包括过敏性鼻炎、肠易激综合征、虚寒性胃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过敏性咳嗽、老年人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家喻户晓的三伏贴便是中医治未病理念的生动实践。那么,三伏贴的依据在哪里呢?前面已经说过,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庚在五行中对应金,金又与肺相应。肺主气司呼吸,故咳喘等疾病多从肺来论治。将三伏贴敷于相应穴位,有补益肺气的作用。四时阴阳是万物的根本,《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言:“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冬季是虚寒性疾病的多发季节,如感冒、咳喘等,中医治病讲究疗寒以热,寒者热之,通过三伏贴等温阳散寒的手段,助长体内阳气,扶正固本,以减少和控制冬季发病次数。

古人养生遵循“和于术数、法于阴阳”的天人相应思想,那么在一年之中最热的三伏天里,我们如何做到顺应四时,祛暑平心的度过三伏天呢?首先可以从吃的食物下手。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多吃一些苦瓜,夏季和心对应,故食苦瓜,可以帮助排泄心火,改善心烦上火的症状。绿豆也是清暑解热的良品,尤其是绿豆刚煮出来的水,清热解毒功效颇高。此外,还有山药、薏米、芡实、丝瓜、苋菜、冬瓜皮等,健脾化湿又能清退暑热。对于炎炎夏日心烦不能眠的患者,可选取荷叶适量,做成荷叶枕头,有安神助眠的功效。

夏正浓

凡事过犹不及,夏食苦多,秋必伤肺,会出现咳嗽的缠绵难愈,这就需要我们把握适度的原则。除了吃的方面,三伏天里,我们应当保证充足的睡眠,中午1点左右午睡,以养护心气。俗话说,心静自然凉,保持平和的心情,避免情绪剧烈波动,也能避免“内生火热”。家中可备藿香正气水等祛暑药物,有三高的患者,若出现口眼歪斜,流涎,一侧肢体突然不能活动,则需警惕脑梗的发生,需要及时去医院就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