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宁听骂声,不听哭声

 奉啸敏 2021-07-16

标题取材于一位同事在朋友圈的感慨。

这位同事是班主任。

这声感慨源自于班主任每天都要在自己的班级群里转发珍爱生命,严防溺水的宣传。

每天发的是同样的文字内容,每天还要有两次报平安。

偶尔更换一下文字,内容还是防溺水。

防溺水措施还包括上门入户宣传。

既要家长阅读一封信和承诺书,又要家长在回执单上签名字。

正常情况下,绝大多数家长还是会配合的。

他们会在班级群里回复老师的群发,说收到了,或者说老师辛苦了。

对于上门入户的老师,他们也会欣然地签字。

偶尔,也会切两块西瓜给上门老师。(上门老师受宠若惊,非常感动。)

在这种狂轰滥炸式的高压宣传下,现在还没有防溺水意识的家长和监护人,可能没有了。

不过,任何事情,都有极个别的情况。

极个别,就意味着与大众不同。

也有人对班主任这种天天群发,老师入户要求签字的情况持有一定的厌恶情绪。

不是说他们反对,而是有一些不耐烦的意思。

我们已经知道了,我们孩子不会私自下塘下河洗澡,我们这里非常平安。

每天都发,每天又是同样的内容,每天还要上报两次的平安,你烦不烦?

当然,这种烦意他们不会明显地表露在脸色上。

有时,来一些恰如其分的客气,其实就是表达了烦意。

他们不会在明面上骂你,背地里说一句这些老师真啰嗦,这些学校真麻烦,可能性还是有的。

所以,同事这句“宁听骂声,不听哭声”,还是非常有道理的。

这句话,其实包含了一种委屈在里面,言外之意,其实我也是不想麻烦你的。

为什么不听哭声?

防溺水这个事,难度非常大。

我前面已经表示了这个意思,溺水这个事,前有古,后有来。

不管你怎么苦口婆心地宣传,口头上重视,思想上麻痹的人总是有的。

有些事,不好明说,继7月10号湘潭县5人集体溺水后,不到几天内,单是某个市内,不同的地方,又接连发生两起孩子溺水身亡事故。

从局外人的角度来看,我们普通旁观者顶多来一句同情性的话语,可惜了。

但是,从当事者的角度来看,白发人送黑发人,对每个家庭都是沉重的打击,哭声自然免不了。

只是哭得有多少,有多痛而已。

不单是学校,政府,也包括一些社会人士,对于孩子下塘下河洗澡这个头痛问题,几乎都表示了一种无奈感:除非你把所有的塘和河盖上盖子。

说句悲观的话,悲剧可能还会持续的有。

我们学校和政府所做的,就是尽量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

每一次的老师登门家访,都是在为减少这种发生而努力。

善莫大焉。

哪怕偶尔听到骂声,又何妨?

这个防溺水入户家访倒还好些。

记得前两年,扶贫上门,有些贫困户正在跑着胡子,对于我们这些一无技术,二无资金,三无项目的教师身份扶贫者,佯答耳聋,懒得起身,甚至都不想回答你的问题。

好在,那只是尴尬,谈不上被骂。

这种家访待遇,放在防溺水宣传,也很有可能相似。

何必在意呢。

家长对这些教师上门家访的态度怎样,倒不是特别重要。重要的是家长是否真的把防溺水当作一件重要的事,当作一件人命关天的大事。

前段时间就有这么一个事。

头一天,某地镇里干部还登门家访过,要老婆婆照看好两个小孩子,不要到水库里去洗澡。

第二天,老婆婆带着小孙子去水库,结果小孩子一不小心滑进了水里,然后来两个稍大的小孩去救,滑进的没出来,施救的也进去了。

痛心呀,痛心。

如果可以重来,宁愿是老婆婆对镇里干部痛骂。

只要她不带小孙子去水库。

可惜,世事永远不能重来。

2021-7-16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