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女儿是爸爸的小情人”出自弗洛伊德的《变态》?编,接着瞎编!

 新用户3690zfAY 2021-07-16
自从小苹果出生后,苹果爸爸就表现出了特别的喜爱之情,宠得无法无天的,怎么说都不听,就觉得自己家孩子全天下最好。有一天,我跟人聊起天,提到这个事,感慨了一句“这可真是前世的小情人了”,结果某些人上来就给我“科普”——“这句话始出弗洛伊德《变态Metamorphosis》一文, 本意指乱伦、恋父、幼齿癖以及处女情节的集中表现。”

我想说,这位大姐,您知道弗洛伊德何许人也吗?您又知不知道他根本没出过这么一本书呢?

这个说法我去查了一下,发现网上信这个的还真是不少,看来有必要真正说一说这个弗洛伊德,说一说这本书了。

先说这本书好了,因为用这本书拿来说事,真的是错漏百出。首先这本书的英文“Metamorphosis”翻译过来并不是变态,而是“变形”,对没错这本书就是大名鼎鼎的《变形记》!

这部小说,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文学的代表作家卡夫卡的著作,可以说是他的小说中最伟大的一部。

卡夫卡1883 年7月3日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布拉格,父母均为犹太人。他的父亲性格暴躁、专横,母亲性情忧郁而温良,卡夫卡与其父不和,性格类似母亲,内向孤僻、优柔寡断。中学毕业后进入布拉格大学学习德国文学,后从父命改学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保险公司做小职员。个人生活十分平淡,有过两次婚约,但却终身未婚。1924 年6月3日因肺病去世。

英文原版《变形记》封面

生长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写出的文章也是十分黑暗,下面再来说说《变形记》这部小说的内容,有点惊悚,非战斗人员可以撤离。




格里高尔·萨姆沙是一家公司的流动推销员,经年累月旅行奔波。他一向是忠于职守,循规蹈矩,被公司看作一个“安分守己,稳妥可靠”的职工。一天早晨醒来,格里高尔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全身长出了许多只脚,翻不了身,起不了床。可他这时候第一念头是还要乘五点钟的火车出差呢!眼看时间已过,他既焦急又恐慌,生怕公司来人,这副形象如何见人!他竭力挣扎,好不容易终于倒在床前的地毯上。这时他母亲关切地来敲门询问,父亲不耐烦地敲门催起来,妹妹忧虑地来敲门,他既不开门,也不敢承认变形。一会儿,公司来了人,格里高尔听出是秘书主任,尤为惊慌。他只说有一点头晕,很快就会过去,还会照常去上班的。

但主任仍不肯离去,他隔着房门向格里高尔透露:经理因为他没有按时上班,怀疑他贪污了现款。并且威胁说:如果不开门出来交代不上班的理由,就要受开除处分。这时,父亲怒气冲冲,叫人去请锁匠来撬锁。格里高尔在极端难堪、内心十分痛苦的情况下,艰难地挪动身子,靠牙齿扭动了钥匙。

门一开,看见格里高尔的样子,秘书主任发出一声惊叫,母亲当即晕倒在地,父亲则恶狠狠地恨不得一拳把他打回房间里去。但这时格里高尔唯一担心的是公司里的职务。他竭力恳求秘书主任在经理面前为他说几句好话,保住他的职位。可是秘书主任慌忙逃走了,而父亲则厌恶地发出嘘声,把他赶回房间,最后挥起一拳把格里高尔打了进去,使他昏倒在地。

对格里高尔的不幸遭遇最表同情的是他的妹妹葛雷特,她每天给变了形的哥哥送去吃的东西。但格里高尔随着体形的蜕变,逐渐失去了人的习惯,而产生了“虫性”:失去了说话的能力和人的声音,不肯吃新鲜的食物而要吃腐烂的东西,习惯于在墙壁和天花板上爬来爬去。然而他仍然保持着人的心理特点和思维能力。

由于他一直自惭形秽,躲在沙发底下不敢见人;他每天耳朵贴着墙壁,偷听隔壁房间里家里人对他的议论,为亲人的烦恼而感到愧恨。他妹妹发现他喜欢爬行,就尽量把房间里的家具搬出去,以便给他腾出些地方。格里高尔唯恐墙上那块嵌有一个穿皮大衣的仕女像的镜框被拿走,就爬上墙去用肚子贴着镜面,好让它不被人发现。一天他母亲想来看看不幸的儿子,由葛雷特领着走进房间来,她一瞥见墙上的大虫就昏了过去。他父亲气恼不过,不断向他扔苹果,其中一只击中他的后背,陷进肉里,始终没有挖出来。

格里高尔从此昏昏沉沉,无法养家。一家三口虽然勤奋工作,但家境每况愈下。

侍女请不起了,雇了个早晚帮忙的老妈子,房子也不得不腾出些来租给三个房客,连母亲和妹妹的首饰也拿出去变卖。格里高尔眼看家里越来越不景气,很是难过,像他这样的家庭成员,本来是应该由他来挑起家庭的担子的。但谁能体察他的心情呢?

久而久之,妹妹由同情、怜悯产生了厌烦,她没法开口叫这个“怪物”为“哥哥”了,她向父母提出“一定得把他弄走”,老妈子每天用鄙夷的目光看着这个“屎蜷螂”爬来爬去。房客终于发现他们竟和这样的东西为邻,便愤然离去。父亲把家里的这种尴尬处境归咎于不幸的儿子,妹妹最后干脆把格里高尔的房门一锁了事。格里高尔在所有的亲人都彻底厌弃了他以后,在极端的孤独之中悄然死去。他的父母妹妹卸掉了包袱,都因此而感到轻松。





故事讲完了,是不是觉得超级惊悚,不但感觉不到一丝的父爱,更被这种来自家人的冷漠感到不寒而栗。就这么一个黑暗的故事,到底是什么人想到拿出来跟“女儿是爸爸小情人”这句话扯在一起的?

说完了这本八竿子打不着的小说,再来说说谣言里的主角弗洛伊德。

如果你学过哲学,对这个人物肯定是不陌生,弗洛依德(1856—1939)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的弗莱堡镇一个犹太人家族,一生中主要生活和活动在维也纳,是神经内科医生。他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是用来解释一些精神病现象的假说,因为揭示了潜意识和欲望在生命中的作用,对文学、艺术和影像制作产生了极大影响。

弗洛依德学说把人的意识状态分为无意识或说“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层,认为人的绝大部分精神活动是无意识活动,而前意识是儿童期间发展起来的介于无意识与意识之间的精神活动,最后才是人的意识现象。他又把人的精神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

电影里的弗洛伊德(右边叼雪茄的)

弗洛伊德认为,人在3——6岁期间还发生了性欲由内向朝外向的转变。他认为,人到了3岁,心灵中开始有了对象感,性欲也随之由内向的自恋向外向的他恋转化。在他看来,男孩子第一个他恋对象是自己的母亲,他依据古希腊奥狄浦斯“恋母杀父”的故事,把这种“恋母仇父”现象称之为“奥狄浦斯情结”。女孩子的第一个他恋对象是自己的父亲,他也借古希腊爱列屈拉谋害母亲为父报仇的故事的情节,把这种“恋父仇母”现象称之为“爱列屈拉情节”。既然这里提到的是女儿与爸爸的感情,我们就来着重说说爱列屈拉的神话故事。




古希腊神话中说,爱列屈拉是迈扬尼王阿伽门农和克吕泰涅斯特拉的女儿。克吕泰涅斯特拉在他外出的期间结识一个情人埃癸斯托斯,为了防止事情败露,克吕泰涅斯特拉和情人埃癸斯托斯一起设计害死了阿伽门农。

8年后,爱列屈拉带着弟弟俄瑞斯忒斯从希腊回来,不久后爱列屈拉得知了父亲死亡的真相。她展开了一个报复计划,想为自己的复仇。她先是让俄瑞斯忒斯的保姆救他出去,并带他去帕纳萨斯山的凡诺特,那里的国王是父亲生前的好朋友,俄瑞斯忒斯在那里认识了国王的儿子法雷德斯。而爱列屈拉只身回到迈锡尼,她的妈妈克吕泰涅斯特拉已经为她订下一门亲事,把她许配给当地的一个农夫,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克吕泰涅斯特拉和埃癸斯托斯认为这样一来,爱列屈拉的后代也会也是农夫,不会有什么作为,更别说复仇了。但让人意外的是,农夫虽然喜欢爱列屈拉,同时也很尊敬爱列屈拉,他拒绝在爱列屈拉不情愿的情况下和她结婚。

转眼俄瑞斯忒斯20岁了,他要遵从阿波罗的神谕,回家报仇了,和他一起的还有他的好朋友法雷德斯。此时的迈锡尼城正在举行一个仪式,他们很轻易地混进城,俄瑞斯忒斯去墓地看望他的父亲阿伽门农,在那里,他遇见了多年未见的姐姐爱列屈拉,三个人于是开始计划怎样复仇。

最终,在仪式中,俄瑞斯忒斯和法雷德斯杀死了克吕泰涅斯特拉和埃癸斯托斯,报了杀父之仇,可是爱列屈拉和俄瑞斯忒斯并没有感到轻松,他们杀了自己的母亲,犯了天怒。首先是酒神迪俄尼索斯惩罚了俄瑞斯忒斯,让直接疯掉了,接着爱列屈拉被厄里尼厄斯追捕,被抓到黑海囚禁起来;后来俄瑞斯忒斯和法雷德斯作为狩猎女神阿尔特弥斯的祭品也被带到黑海,在那里他们见到了爱列屈拉,此时三个人终于再次团聚了,他们不再害怕,齐心协力逃出黑海。

由于长时间的相处,爱列屈拉和法雷德斯恋爱并结婚了,后来他们逃到特尔斐,被围困在一个庙里,俄瑞斯忒斯请求阿波罗帮助,可是,连阿波罗都没有办法袒护他们。

最后还是智慧女神雅典娜收留了他们,他们三人被逮到了雅典的卫城接受12个法官的审判。这时厄里尼厄斯赶到,她要带走这三个人,雅典娜便说需要用投票来决定他们的去留。12个法官开始投票,结果是6个赞成6个反对,这时雅典娜手里还有关键的一票,她把这一票投到了释放那一方,于是三个人重获自由。





其实说实话,从这个故事里,并不能看出恋父情结,弗洛伊德解析的恋父情结大致意思是,小女孩到了3岁左右,认识能力和独立性都有较大提高,达到一个转折点,意识里开始清晰地发现了父亲,就这样女儿打破了与母亲浑然一体的关系。这种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尽管处于朦胧之中的潜意识状态,但却明显地作用于孩子的情感和行为。

展现爱列屈拉故事的绘画

这时女孩变得会撒娇,愿意与父亲接近,让父亲抱,变得柔媚。父亲是人们生活中的第二个重要人物,对女孩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主要表现为:

1、父亲给儿童更多新奇、刺激和超出常规的东西,带给儿童更多的激情。母亲的活动则常重复、单调而刻板。

2、父亲更富于身体上的魅力,令人兴奋。母亲则长于言辞,给人以安慰。

3、父亲花在婴儿身上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玩乐上,母亲则主要是偏于在生活上照顾婴儿。孩子更愿意与父亲一起玩乐,追求新奇的探索,而受到委屈时则愿意找母亲,以求得安慰。

4、孩子可以在父亲面前表现对母亲的愤怒和恨而不被谴责和遗弃,能表达丰富情感,又有安全感。

这种恋父情结一旦到了严重的地步,的确会造成一生性格与心理的扭曲,但这里说的是到了一种病态之后,普通的父女之情,何以被冠上这种“恶名”?而且,虽说弗洛伊德对父女之间的情感做出了分析,可是他从未提过“女儿是父亲前世情人”这种说法。


其实非常可笑的,真正我看到的多数人都比较认可的说法,这段话是出自现代的一本文学小说里,名字叫一生能有多少爱,文中有段描述:




“或许女儿真是父亲前世的情人吧!

所以,父亲会把女儿的男朋友看成敌人;所以,父亲会在牵女儿走过红地毯时哭成个泪人。

当然,他也可以不哭,只是偷偷地哭;他可以不恨,只是偷偷地恨,恨女儿上了别人的白马。

会不会,父亲的不舍,只是因为女儿有他妻子年轻时的影子,使他觉得又寻回了青春?

会不会,当有一天,女儿的父亲死了,丈夫老了,女儿在自己丈夫的身上,又见到老父的影子……”





这本书2010年才出版,这句话其实也没火几年。但不知道是哪个别有用心的,利用了多数人不懂西方哲学家理论内容的现实,就像编造“鲁迅名人名言”一样,把这句话安插在了“弗洛伊德”身上,还放上了一本根本不是他写的书。

就是这本书,才是这句话的出处

关于这句话到底对不对,我一个研究历史的,没心情争论这些情感问题。在我看来,只要有正确地引导和适时的教育,这句话完全是一句开个玩笑而已。当然,我绝对不会像某些明星一样,看着老公和女儿接吻(苹果爸也不会这么做的),但也不能说打着“会得恋父情结”这样的旗号,放弃父亲对女儿应尽的责任与照顾。

最后说个题外话,“情人”是到了如今才被专门定义为一种形容两性关系的词汇而在古代,它也指“感情深厚的友人”。例如唐代韦应物《送汾城王主簿》诗中有一句:“芳草归时徧,情人故郡多。”又如《太平广记》卷三八七中引唐代袁郊《甘泽谣·圆观》:“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参考资料:《古代希腊罗马神话》魏庆征;《外国文学教程》吴舜立;《基督教与西方思想 哲学家、思想与思潮的历史》(美)阿兰·G.帕杰特;(美)史蒂夫·威尔肯斯;《一生能有多少爱》刘墉。


转载请注明来源:一本正经说历史(ybzjlishi)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