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囊齐己:入禅还出吟

 我的学校西亚斯 2021-07-16

晚唐五代有位高僧,在《全唐诗》中留下八百多首诗歌,其数量仅次于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而居第五位,是当时诗坛巨擘,他便是“诗囊”齐己。

也许是由于各种偏见,至今知之者甚寡。我们的文学史,诗歌史著作中,竟然往往看不见齐己这个名字。

僧人齐己,颈项上长个囊状瘤子,士林中人开他的玩笑,说他那些扬芬吐秀的诗句,都是从他那“诗囊”中掏出来的。他是湖南益阳人,整个一生都处于兵荒马乱的年代。

那是一个藩镇割据,生灵涂炭的时代。齐己出身农家,幼年双亲过世,为寺庙放牛。由于天生慧敏颖悟,七岁拾竹划牛背作诗,引起乡耆的关注。后来把他推荐到大沩山同庆寺,进入佛门。

游方是五代禅林风气。齐己乐山水,喜交游,一生涉足陕、晋、豫、赣、苏,及两湖、两广等地。他经常背箧筒,怀笔牍,独行于名山胜境间。游历生涯使他博闻广识,而满目疮痍的现实又令其一生忧恼,心境凄怆。他目睹沧桑世事,触动慈悲,刺激良知,积淀为诗句,令他“坐卧与行往,入禅还出吟”。

原来诗歌是他精神生活的重要寄托。“余生终此道,万事尽浮云”,他觉得除了诗歌创作,一切都是那么漂浮不定。他说:“万事皆可了,有诗门最深。”是因为悟透了人生,他才能进入诗歌深层的真谛。通过吟唱他把自然美与人生追求交汇一处。他的一生,是用佛教文化智慧与现实生活苦难酿出诗歌醇酒的一生,“一千首出悲哀外,五十年销岁月中”。

而今我们能看到的八百余首诗中世事人生的悲愤,何止只五十年的概括?

他的诗,固然是他生命历程的纪实,一个历史时代的纪实,又何尝不是一个僧人兼诗人的沉思与呼号?生活中众多大小事件,常常要置于他诗歌中,予以激情而又理性的审视。这种审视活动的结果,便出现了揭示客观现实与展示自身精神的众多篇章。

而这些篇章,无疑给他自己带来忧恼中的宽慰,痛楚后灵魂的重新振作,并使他觉出人生中诗歌创作活动的作用与价值:“死出何忧恼,生而有咏歌!”“余生岂必虚抛掷,未死何妨乐永吟。”齐己以诗囊而著称,我以为是他充分运用那诗的天性禀赋,对世道与人生进行不断深沉反思的结果。

齐己有天性浪漫的一面。他曾以《阳花》一诗自喻:“逍遥非俗趣,根本属风流。”这“逍遥”与“风流”本能地促使他历览名山胜境大自然,领略天然天趣,广交朋友,特别是诗界的士人学子,从而,沉迷于诗歌创作,展现出他的浪漫主义气质与情调。

他的入禅,或许成为他构思作品前所必需的虚静空间。当诗路欠通时就坐禅以调整心境,即所谓的“诗魔苦不利,禅寂颇相应”。当思虑疲惫时则坐禅以消除疲劳,即所谓“日月是何事?吟疲即坐禅”。可见,他“入禅还出吟”的充实自在岁月,是他禅与诗相递进,或曰“禅外求诗妙”的岁月。即使走向风烛残年,他也吟兴不减,真个是“日月更无闲里过,风骚时有静中来”。

齐己的时代,正是唐代诗歌鼎盛时代的收尾期,诗人辈出,诗僧辈出。他们在文化修养上,又都是儒、佛、道兼通的文人。尤以佛教禅宗与儒家经典的顺理相融,所谓“事佛为儒趣尽高”,成就了一代僧诗高峰的代表齐己。(艾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