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原文出自《百年百名中医胡希恕》 刘某,女,65岁。初诊日期1965年11月9日,胡老赴延庆巡回医疗,遇一老者用两轮车拉其老伴来诊,该患者病急中风3日,头晕不起,烦躁不得眠,左半身不遂,前医以大剂平肝潜阳之品,并加羚羊角粉五分冲服。患者服一剂,症不但不减,反更烦躁,整夜不眠,并感明显热气上冲、胸闷懊侬,舌苔黄腻,舌红,脉弦滑数。血压260/160mmHg。其老伴问胡老:“能包治好吗?不包好就不治了,光羚羊角就花五元钱,治不起!”胡老回答:“包治不好说,但我开的药不过二角钱左右,您可试服一剂。”老者同意一试,于是胡老开方与大黄汤加生石膏: 黄连二钱,黄芩三钱,栀子三钱,生石膏一两半,大黄三钱。 嘱:先以大黄浸汤,以其汤煎诸药。 结果:上药服一剂,第二天下午又来诊,老者进门即磕头作揖,并口中唸道:“可遇到救命恩人了!”并请求再赐良方。胡老详问之,知其服药后,大便通一次,诸症明显减轻,血压为150/100mmHg。与服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调理。 本患者至胡老处就诊时发病3天,仍处于脑血管病急性期,症状表现为“头晕,左半身不遂,烦躁,整夜不眠,并感明显热气上冲、胸闷懊侬,舌苔黄腻,舌红,脉弦滑数,血压150/100mmHg。” 从病位学层面分析,患者无明显的体表症状,即无明显的表证,也无明确的胸胁苦满等半表半里为证学反应,那么病位就是里证,从病性层面分析,里证分阴证和阳证,阴证、阳证需要通过病性的寒热和虚实来体现,本患者症状反应为“头晕,烦躁,整夜不眠,并感明显热气上冲、胸闷懊侬,舌苔黄腻,舌红,脉弦滑数,”综合分析,为里热证,那么热证就是阳证,患者是里阳证,仲景谓之为“阳明病”,从虚实层面仔细分析,如果里有结实,则为实证,症状可表现为胸腹闷痛拒按的大陷胸汤证或大便干、燥屎内结,按之痛“胃家实”的大承气汤证,本患者有热无实,故再仔细分析就是阳明里热证。六经辨识准确,那么针对本患者阳明里热证我们就可以确定治疗法则为清法,后续还得辨适应症状的方药,只有做到方证、方药对应,才能缓解症状,治愈疾病。 最后还要对大黄黄连泻心汤进行说明,仲景书用本方治疗里热无实的“心下痞”,后世称之为热痞,一些人看见方中有大黄,就以为是攻下热实的方药,甚至不理解,关于此点,仲景本方药物煎服法为“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胡希恕胡老通过临证实践,证明应用大黄“泡水”然后用大黄水煎药,大黄成分融入少,疗效是只下火不下实,通过临证实践,进一步证明仲景方证经验,来自临证实践,皆合乎科学,非理论探讨所能解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