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 放空 10月 12日 周末,外甥拿着一篇作文,说老师给他在两处分别写了点评,点评内容是他用的夸张手法还不够夸张,建议加大夸张的力度。但是他不知道该怎么夸张,征求我的建议。 我让外甥朗读了这篇作文。 我问他,你觉得自己想表达什么内容?你的作文替你完成你的设想了吗?好在什么地方?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吗? 为什么我这么问呢?其实我在看了老师的点评之后,心里已经开始犯起了嘀咕,一直有一个疑团:为什么老师不去关注这篇作文的立意、布局和思想(或者说作者想表达的想法)? 写作的过程,其实就是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呈现出来的过程,我们要面对的是如何将自己头脑成形成的思想展现出来。 在写作这件事情上,如果说教师还有什么功课可以做的话,那么我认为应该是更多的引导学生如何去思考,思考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大道至简,我崇尚极简主义,也推崇用最简单的词语和句子来表单我们的情感。沈从文、汪曾祺、三毛,甚至阿勒泰李娟,他们的文字,很平淡,很朴实,就像和你面对面坐着说话,可你还是会在这样的文字里忍不住动情。 文字所传递的思想和情感才是最本质的东西,也是最难能可贵的。 剥离文字那层华丽的外衣,不去刻意追求浮夸的修辞手法,才能追踪到文字的本源,以及作文的意义。 如果仅仅只是追求辞藻华丽、手法多变、过度夸张,那么孩子在写作的过程中,自然就会忘记自己为什么要写一篇作文?或者说为什么要写这一篇作文? 当然,我也赞成这些手法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确实可以让一个人物在文字中有了可见度,能够立刻浮于眼前。包括如何运用这些手法进行场景的描绘,可以渲染一个可视的世界。但是一个人物的具体特点,是要通过眼睛观察,传递给读者的,你想要表达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就将这个人物如实的刻画出来就好,舍本逐末,故意而为的修辞,反而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末。 这是我对作文的理解。 举例说明。 鲁迅的《秋夜》有一段是这样的: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记得老师当时是这样说的:“这是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重点指出赞颂对象,使读者有一个突出而强烈的印象。” 台湾小说家张大春说:“如果将鲁迅的原句修改成'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枣树’这样的两个句子,乃至于'我的后园有两株枣树’这样的句子……一旦修改后,读者将无法体会那种站在后园里缓慢转移目光、逐一审视两株枣树的况味。修改之后的句子也将使《秋夜》的首段变成描写“枣树”的准备;然而鲁迅根本没准备描写枣树呢——或者应该这么说:枣树只是鲁迅为了铺陈秋夜天空所伏下的引子,前面那四个“奇怪而冗赘”的句子竟是写来为读者安顿一种缓慢的观察情境,以便进入接下来的五个句子:'这(按:指枣树)上面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 我更喜欢张大春的说法,他帮助我们理解了作者当时的心境,以及文章的况味,瞬间就将自己拉回到两棵枣树前,提前进入场景,站在当时当下与作者并肩,见作者所见,思作者所思。也帮助我们理解如何去表达自己。 小时候上语文课,大都是学一篇课文,老师让我们对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进行提炼,然后分段落大意,但是这篇文章的背景,作者当时的心境,到底是如何启发的? 正好外甥最近在学习运用思维导图,我觉得很多人对思维导图都有所误解,我见过不少人用思维导图来做阅读笔记,其实思维导图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进行思考的,思考是学习的下一步,很多人容易忘记这一点。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本心理学书《乌合之众》,虽然这是一本介绍的群体心理学的书籍,但是对我们的教育也颇有借鉴意义。 当时读完这本书之后,一直有一个执念在脑中徘徊: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我们以前所接受到的教育,更多的是教授如何掌握更多的知识,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不一而足。 是的,或许这在提升个人知识储备方面很有用处,但是即便是储备,在大家毕业之后找工作的时候,也显得百无聊赖。 从学前班开始,小学、初中、高中,我们在课堂上学习,记住课本上的知识和原理,然后再用这些知识去解答更多的课题。对很多学生而言,获得好成绩的最好途径便是记忆和背诵。大学时,每到期末考试,我们只要将老师圈定的考题类型进行复习,就能拿到一个尚可的成绩,很多人都是进行突击考试。 西蒙先生说:“这样的教育方式,它唯一的结果是让我们变得自卑和无能。” 当我们高考结束的时候,很多人扔掉了书包、课本、课外辅导书,那么多具有负担性的知识不断流失,且大脑无法补回。这也是我周围的很多朋友所说,为什么觉得我们自己在高中的时候,是学识最为广博的时期,因为那个时候我们记忆大量的内容,我们记忆了,所以我们以为这就是博学。 学校教育的周期很长,一个人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本科毕业之后已经22岁了,20岁之前我们养成习惯,20岁之后习惯决定了我们的未来。 实际工作中最为需要的魄力、勇气、毅力、担当等品格,却并不太受关注。曾经有一位老师苦口婆心的对我们说:“你们现在什么事情都不用操心,你们最主要的事情就是好好学习,拿一个好成绩,回报你们的父母,争取一个好的未来。” 于是很多人,成为了只会学习的机器,面对现实却无能为力。 很多人在这种教育模式中,从高中毕业进入大学之后,开始茫然了,他们不知道自己如何度过大学生涯,大学里开始没有老师进行催促,很多人就开始自由散漫了。 那么,我们生而为人,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呢?如何找到自己?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如果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这样的课题,要在你哪里寻找? 有的学生觉醒的早,大学开始早做准备。有的学生,觉醒的晚,于是进入社会之后,经过不断的碰壁、摔打、撞墙之后,才开始慢慢觉醒,此后,再用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如何去生活,如何去成就自己,如何去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这是不是倒过来了? 当然这些都是我个人的一些经历,现在的学校教育,如何教授,我已不得而知,只是零星的通过家里的小学生,周遭的新闻管中窥豹而已。 但是,不管怎么说,教育这个课题,如果不能对孩子们进行正确的引导,他们就会走上错误的道路。 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值得思考的事情。 不过,老师提的建议还是进行了响应,给外甥提供了几个例如之后,他已经笑趴在沙发上…… 搜索公众号 " 七十二朵云 " 遇见小云,陪你成长。 作者小云: 管理学硕士,企业中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