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小云 图丨源自网络 全文约 6900字,建议阅读时间 14分钟 这周看完了《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成功课》,正如书名所述,这本书是教会人们如何获取成功的。亚当在这本书里,揭示了要想获取成功,除了要把才华、努力和运气结合起来,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如何和别人打交道。要回答这个问题,首要要知道,人们到底可以分成哪几个类型?每当我们在和另外一个人打交道的时候,我们就做出了一个选择,究竟是尽可能多的占有每一分价值,还是专注于贡献价值不计回报?获取多少?付出多少?每个人的比例和偏好都是不相同的。根据这个特征,我们将交互风格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获取者、互利者、付出者。他们喜欢得到比自己所付出的更多的东西,让交互的天平向自己这一端倾斜,把自己的利益置于他人的之上。获取者相信,这个世界是一场你死我活的竞技场,是一场零和博弈的游戏。在人生的竞技场上,他们相信自己和对方是相向而跑的两名队员,如果对方跑得快了,自己的成功就会受到威胁。如果你是一个获取者,你会有策略的帮助他人,让自己的收益超过自己所付出的成本。付出者将交互的天平向另一端倾斜,相比于自己得到的,他们更喜欢付出。如果你是一个付出者,只要别人的收益,超过自己所付出的成本,你就愿意帮忙。你会在工作中,慷慨的分享你的时间、经历、知识、技能、想法和关系,让别人尽可能多地从中受益。互利者基于公平原则行事,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他们也寻求回报,以此来保护自己。如果你是一个互利者,你会信奉等价交换,你的人际关系充斥着公平交易。答案是,无论是获取者、互利者、付出者,他们都会获得成功。既然都会获得成功,什么类型的人会更容易获得成功呢?在研究了一系列案例和成功人士之后,亚当发现,付出者更容易获得成功。 一个付出者的成功,通常意味着一群人的成功,这种成功可以扩散在别人身上。付出者,不是从别人那里攫取价值,而是创造价值,他们的成功会产生一种涟漪效应,让他们身边的人也更容易获得成功。如果你没有敌人,拥有希望,每个人都希望你成功,你就更容易成功。 你肯定希望你的医生、律师、教师、房产代理人、理财顾问……都专注于你的利益,为你贡献价值,而不是从你身上攫取价值。 四个因素:构建人际网络、开展人际合作、评价他人、影响他人。 让我们来看看,三种不同类型的人,在人际网络中的不同表现,以及不同表现的影响。获取者,通常表现为在对方身上攫取价值,而一旦人们发现他们的目的,就会远离他们,关系就会进入休眠状态。互利者,通常表现为与对方进行价值交换,而一旦对方失去价值,或者自己失去价值,这种关系也会进入休眠状态。付出者,通常表现为对所有的人敞开大门,他们愿意提供建议、指导和帮助,当彼此连接更少的时候,关系就会进入休眠状态。获取者最后会失去人际关系,互利者的人际网络会变宽,而付出者他们的网络会“泛化”。就是说,付出者的人际网络是去中心化的,他的人际网络会广阔,连接到更多的人。你可能会说,这样他们的人际网络不就有更多的弱关系了吗?而对我们有益的网络是强关系带来的。要看清楚这个问题,就要了解一下,什么是强关系和弱关系。在强关系里,通常我们具有相似的社交网络,类似的信息、机会,也就是说,对方知道的事情,你大概率上也是知道的。在弱关系里,通常会潜藏着不同的网络元,在这个网络里,你会发现新的信息、新的机会和新的线索。纽带会让我们的关系更为紧密,而桥梁会让我们通向一个全新的方向。付出者的人际网络,之所以会泛化,去中心化,就是因为付出者比获取者、互利者,拥有更多的弱关系。因为在弱关系里,人们的联系不够紧密,彼此间的信任度也最低。因此,虽然获取者和互利者也拥有弱关系,但他们却通常不能够从这种关系中获得收益。只要获取者一开口,我们就知道他可能会损害我们的利益。只要互利者一开口,我们就知道他是来跟我们进行交易的。而当对方是获取者,我们就不会产生这样的顾虑以及担忧。付出者,非常善于在弱关系里获得价值,因为把“强关系”中的“信任”和“弱关系”中的“信息”,进行整合并加以利用,正是他们的优势所在。问题来了,建立那么多弱关系,一个人是否真的有那么多精力,用来拓展关系网络,与这么多人保持联系呢?拓展关系网络有两种手段,一种是开拓一种全新的关系,一种是激发一段休眠的关系。获取者,想要激活处于休眠的关系,对方如果是获取者,他会自我保护,不提供信息给你;对方如果是互利者,他会惩罚你;对方如果是付出者,他不愿意提供帮助。更为严重的是,如果这段关系休眠的原因,在于你的自私自利,那么,这段关系根本就不可能被激活。互利者,想要激活处于休眠的关系,如果你还能够为这段关系提供互惠,你就会联系对方;如果你之前就亏欠别人,就无法启动程序。是互利,阻碍了关系的发展,因为互利的本质就是交易,并非发展一段有意义的关系。付出者,想要激活处于休眠的关系,因为你一直慷慨分享,教他人技能、知识、工具,不求回报,当他再次联系对方时,人们很激动,并愿意为你提供善意、信任和帮助。很显然,分享、帮助、付出,成为了人际关系中的一笔投资。当有一天,你一无所有,你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尝试建立一个联系,让你有机会为别人做事。认识一个姑娘,她当时就读于一所普通大学,后来在网络上认识了一个自媒体人Z,她就经常给Z评论、打赏。她踏实、上进、靠谱,渐渐地,Z做事离不开她,也不好意思一直让她替自己免费做事,于是就带她玩自媒体。后来这位姑娘,考上了985研究生,做起了自媒体,出了一本书,还没毕业就实现了财务自由。显然,付出者会获得更多的支持,为自己营造被喜欢、感激、理解、支持的环境,当他们接手最难得任务时,常常会获得人们更多的支持。既然知道,如何获取更好的合作,那就要去向这个方向努力。因为信息不对称,如何避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责任偏差呢?在评价贡献时,改善视角,将注意力投放在对方身上,列举你的搭档都做了哪些事情?自己做了哪些事情?付出者获得更多合作的原因在于,他们通常会将成功归功于搭档,而承担起失败的责任。他们拥有他人视角,关注他人的想法、反馈、反应,以及付出。你花费了很长的时间,挑选了一个你认为非常棒的礼物,等待对方惊喜的表情,结果对方要不就是一脸漠然,要不就是一脸惊吓。这个时候,你可能需要反思一下,你选礼物的时候,是考虑对方会喜欢什么?还是自己觉得什么礼物最好呢?付出者,通常会表现为创造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并通过行动,将潜力转化为现实。在美国一所大学里,教授做了一个测试,将学生们分为聪明、一般、笨拙三个类型。几十年过去,通过实验跟踪,发现那组被标明聪明的学生,取得了更好的成绩。这组被标明为聪明的学生,只不过是教授随机挑选的几个学生而已,他们在一开始并无过人之处。为什么这些学生,最后相较于“一般”和“笨拙”组表现的更好呢?当学生相信自己与众不同时,他就会按照与众不同的标准和行为要求自己,并努力向那个方向发展,遇到困难和阻力,也更容易跨越过去。而那些被告知自己资质平平的学生,可能很快就放弃了,毕竟我本身就很平庸啊。当教授标记了几个聪明的人之后,他在之后的实验过程中,给予了这个几个人更多的注意力、建议、支持和帮助。“聪明组”获得了更多的资源,也因此就更容易获得成功。当年互联网的兴起,马云、马化腾、张朝阳、李彦宏都看到了,认识了,也相信了,他们就做出来了。俞敏洪说自己也看到了,但是他没有介入,尽管那可能是一块非常大的蛋糕,但他不相信那个东西,他就相信教育,最后他做成了新东方。众所周知,俞敏洪当年高考考了三次,第一次落榜了,第二次也落榜了,第三次才考上大学。在接受《十三邀》采访的时候,许知远问俞敏洪,“如果第三次高考,没有考上北大,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多看书、多学习、多思考、多交流,你相信什么才会做什么,你做什么才会成为什么。如果你只能激发你自己,自证你自己,可能你会成功,但这个成功不会大。当你不仅能激发自己,还能激发别人时,你就能够带领一群人取得成功。什么样的人,能够激发一个群体,创造一个预言,实现这个预言呢?获取者,会认为这样自己会受到威胁,所以他会不够支持和帮助另一方。互利者,只有在看见了对方所表现出来的潜力之后,才会提供支持和帮助。付出者,他们相信每个人都有潜力,并且愿意提供支持和帮助,帮助他们将潜力发展成为能力。很显然,如果你想要找一个创业合伙人,找一个团队的负责人,找一个管理者,找一个教师,找一个育婴保姆,你就应该去找一个“付出者”。你肯定会希望你的按摩师,是一个付出者,从你的角度出发。你也希望你的汽车修理师,是一个付出者,为你考虑而不是只想着赚你的钱。毛主席说过,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把你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把别人的钱装进你自己的口袋。影响他人,说白了,就是把你的思想装进别人脑的过程。一个是,建立支配感,靠强大有力的权威,促使对方屈从。显然依靠权威影响,是有一定的局限的,比如,你自身必须具备社会和工作所赋予你的权力。然而,声望的获取,却不一定建立在权力之上,你可以打造IP、成为专家等等。不过,要注意的一点是,只有当专家在展示自己的弱点时,才能取得效果。如果你的肚子里什么墨水都没有,那么展示弱点也不会获得好感。如果你是一名销售冰箱的人员,就要知道对方的家庭需求、存储量等等,而不仅仅只是推销那台价格更高的新款式。如果你想要跟你的老板寻求建议,你可以这么对他说:“王总,我最近在团队管理方面有点困惑,调动不起大家的积极性。我们公司每个部门都很辛苦,天天加班,工资也并不高啊,但是他们却从来不喊辛苦不喊累,您是怎么激励他们的?”这样就很自然的,让对方站在了你的视角去考虑你的利益。亚当说,曾经有一位跨国公司的女孩,在A区域公司报考了研究生,因为公司业务结构的调整,女孩即将被调到B区域。于是,这个女孩找到了他的上级主管,并向他询问,如果他是自己的话,应该怎么办呢?这位主管跟女孩说,公司有从B城到A城的一个免费座位,可以一个星期来往一次,如果还不够的话,他愿意给女孩报销机票。这会激励他们努力工作、长久工作、高效工作、高明工作。然而,研究发现,付出者虽然更容易到达金字塔的顶端,但他们也更容易跌入金字塔的底端。是什么成为了付出者成功道路上的绊脚石,而使得他们落在了底端?要想知道这个问题,就先要了解,付出者失败的三个原因。在利他思维里,他们只关注对方的利益,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资源,去帮助对方解决问题,从而没有时间和精力专注于自己的目标。有一位同事,非常乐于助人,她后来很苦恼,哭着跑过来说,为什么自己总是积极努力,可还是完成不了自己的任务?经了解发现,她总是在别的同事提出需求时,毫不犹豫的接过任务,于是她的任务越来越多,导致自己的任务没有时间来做,尽管她已经很努力的在加班了。一旦他们采取这种单向思维,他们就会失去自己的目标。他们更不可能在网络中寻求帮助,以期完成自己的目标。如果付出者没有识别出,所给予的对象是获取者,就会掉入获取者不断从自己身上攫取价值的陷阱。他们将帮助、支持获取者,对方却变本加厉,不断地索取。根据富兰克林的观点,如果一个人帮助了另一个人,他很可能就会提供持续的帮助。当一个付出者,在持续不断的付出后,却感受不到自己付出给他人带来的价值时,他就会很容易感到倦怠、没有效率等。显然易见的一个例子是,员工经常会因为长期加班加点而精疲力竭,但企业家却不会。企业家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对自己以及他人的影响,因此他们更有动力。而员工却囿于自己的工作流程中,很难看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更容易感到倦怠。既然原因知道了,如何避免成为一个失败的付出者,就要避免掉入以上三个坑里,两个建议:一是做一个自利,且利他的人,一个由“混合引擎”驱动的人。在面对获取者时,能够转化为一个互利者的角度思考自己的行动,不会轻易掉进对方的陷阱。如果你的需求越强烈,关系就会越紧密,共情就会越强烈,当你与一个人产生共情的时候,你对他的关心、帮助和支持,就会随之而来。如果在一个组织里,能够建立彼此之间的身份认同,人们就会产生“助他”的想法和行动,进而将蛋糕做的更到,让整个群体过得更好,让彼此都从中受益。也不一定,发展适合自己的社交风格,选择最佳且最有效的付出方式,就能实现自己的成功。然而,如果你想要追求长久的、稳定的、持续的成功,你必然要成为一个付出者。因为只有在帮助他人时,你对生活和工作的幸福感、满意度是最高的。这种感受,会激发你努力工作,并且促使你在面临压力、挫折和困难时,仍然能够感受到愉悦。即便对于普通员工来说,利他且利己的员工,做出的贡献,也超过了无私的付出者、获取者,以及互利者。关注他人获益,为自己树立积极的形象,往往也会被上级评价为最乐于助人,最主动的员工。对于个人来说,如果你想获得成功,利他且利己的付出者是更容易胜出的。如果你想获得持久、稳定、持续的成功,利他且利己的付出者也是更容易生出的。成为一个利他且利己的付出者,是获得成功的关键要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