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音|46期【原创】首届海峡两岸人居环境和闽南古建筑学术研讨会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学术报告厅隆重开幕!

 乡音文化 2021-07-17

   2017年8月12日,“首届海峡两岸人居环境和闽南古建筑学术研讨会”在闽台缘博物馆隆重开幕。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研讨如何运用中华优秀建筑文化传统应对和解决21世纪城市化带来的诸如城市空气、城市内涝、城市交通、城市密集等影响人居环境等现实问题。研讨会的召开,正如著名的天津大学亢亮教授在本届研讨会论文选集《人居与建筑》序言所言:“两岸专家学者的文化认同和互动研讨,实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幸事。”

研讨会开幕式在闽台缘博物馆学术报告厅举行

开幕式指引海报(5米×10米)

研讨会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由天津大学设计总院尹文华主持

研讨会开幕式现场 

泉州市政协副主席李冀平代表东道主向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的问候。他在致辞中说,本届研讨会以“人居环境与闽南古建筑”为主题,说明主、协办方是很有远见的。21世纪是城市化的世纪,如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解决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的“城市病”问题,如何创造更加宜居乐业的城市环境,这是人们在实践中需要认真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李冀平副主席致辞

他表示很高兴地看到,本届研讨会要旨是通过两岸专家学者的学术交流,推动人居环境研究原则在当代亚热带小城镇规划以及解决城市问题的运用,探讨闽南古建筑人本和自然主义思想对当代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以及重视中华建筑文脉传承保护和弘扬优秀的中华文明。他说,这对于未来城市发展、城镇规划和建设及目前正在推动的城市“双修”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李副主席认为,古城泉州在闽南建筑文化上遵自然法则、顺自然之理、取自然之材、用自然之物、居自然之地等的自然人居观,以及重视人居建筑环境中的文化传承教育、道德品行修养的文化氛围,对下一代文化影响的人文观,对今天城市化进程和人居环境的建设,都具有积极的传承借鉴意义。

他在总结闽南建筑文化人本主义思想后指出,本届研讨会注重在现代背景下回归传统文化的视野,传承中华文明优秀的文化基因,运用老祖先的智慧来解决当前人居环境的问题,维系中国文化的根脉,寄托中华文化的乡愁,推进全球视野下闽南建筑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正是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活起来、传下去的生动体现。

研讨会开幕式现场

        本届研讨会大会主席、北京建筑大学教授韩增禄先生代表组委会在开幕式上致辞。在开幕式后的特邀报告中,韩教授论述了和谐人居环境的重要性,他从建筑美学、建筑选址、中国传统文化等角度,提出需要对风水学重新加以认识和思考。例如风水学认为两条古河道交叉之地不合适居住,从现代科学的考证来说,古河道交叉之地必然沉淀大量放射性物质,不利于居住者身体健康。

      韩教授强调指出,不了解中国建筑文化深厚的内涵,探讨中西方建筑文化的优势互补的道路和方式,就是一句空话。只有实现学者传统和工匠传统的相互沟通,优势互补,才能胜任我们面临的历史重任。


研讨会大会主席 著名建筑文化教授韩增禄作特邀报告

研讨会开幕式特邀报告现场

       本届研讨会名誉主席、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鲁洪生先生在开幕式后的特邀报告中提出当代中国建筑存在的问题。他认为当代中国很多建筑引进西方设计或照搬照抄西方建筑,从外观看没有“中国味道”,特别是一些地标性建筑,像央视建筑具有男女性取向的寓意,与中国建筑文化的美学视角背道而驰。当代中国建筑外观全面西化现象应当引起注意。他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建筑文化是其中重要的领域。对于风水学,鲁洪生教授则提出以量子纠缠理论解释风水本源的假说,并寄希望相关研究人员能从科学与实践出发,将中国传统文化——风水正本清源,发扬光大。

本届研讨会名誉主席、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鲁洪生作特邀报告

   鲁洪生教授长期致力于《诗经》、儒学、道学及古代文化的教学研究。鲁洪生主撰或参撰、参译出版《先秦大文学史》、《历代赋辞典》、《二十世纪大博览》等著作十余种。鲁洪生系中国诗经学会理事,国际周易联合会副秘书长,新加坡神州艺术院荣誉院士,韩国国际文化教育交流院荣誉院士,香港国际易经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上海交大海外学院EMBA总裁班特聘教授,香港国际经济管理学院《易经》学客座教授。

 研讨会开幕式特邀报告现场      

   金门大学建筑学系副教授、博士曾逸仁先生就金门地区闽南古建筑的保护

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与会者分享了金门在保护古建筑方面的经验与实践。他认为,现代都市化进程中尤其要重视闽南古建筑的保护,否则其形体的消失会引发整个闽南传统文化的消失。 曾逸仁副教授专长为建筑史与理论、古迹修复与再利用、木构造非破坏检测,近年来主要针对金门庞大的传统建筑、聚落群提供专业服务。着有《传统建筑修缮的发展与困境》、《金门红砖建筑的现况与修缮保存》、《金门传统建筑与洋楼之源流及其发展》等。

台湾·金门大学建筑学系副教授曾逸仁作特邀报告

研讨会开幕式特邀报告现场  

       12日下午,研讨会主题报告在海丝博亚会议中心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学者专家:台湾金门大学助理教授许胜发、台湾成功大学建筑学系助理研究员蔡侑桦、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建筑堪舆文化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亢圣乔、华侨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薛佳薇、李俐、北京乾圆国学院副院长、来自台湾的李聿造、赣南杨公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刘典敏等就自己近年来在人居环境和闽南古建筑的研究成果与与会者分享。

研讨会主题报告现场

研讨会主题报告现场

       8月13日,首届海峡两岸人居环境和闽南古建筑学术研讨会组委会组织与会学者先后到南安蔡氏古民居和晋江五店市庄氏家庙实地考察。“第五届寻龙点穴高峰论坛”的与会专家也参加实地踏勘,认真测量相关数据,准备14日下午的高峰论坛PK。

南安蔡氏古民居实地考察现场

南安蔡氏古民居实地考察现场

南安蔡氏古民居实地考察现场

南安蔡氏古民居实地考察现场

南安蔡氏古民居实地考察现场

南安蔡氏古民居实地考察现场

考察地晋江五店市庄氏家庙

  8月14日下午,第五届寻龙点穴高峰论坛在海丝博亚会议中心举行。来自江西、上海、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地的专家就13日现场踏勘的同一案例,根据自己所测数据,发表各自判断该案例曾经发生什么所应大事,最后再由评委揭开答案。这种“反向推断实战PK”,实际上是考验专家的断事水平,在全国业界是一大创举。

高峰论坛由天津大学设计总院尹文华主持。

高峰论坛现场

反向推断是否准确,对每位专家“压力山大”。

这种PK实际上是没有硝烟的“实战:,谁也马虎不得。

反向推断是否准确,对每位与会专家都是一场考验。

正确答案公布后,共有14名专家获得“寻龙点穴实践百强高手”称号。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鲁洪生为获奖者颁奖。

  首届海峡两岸人居环境和闽南古建筑学术研讨会筹备期间,共征集来自海峡两岸的学术论文近百篇,经编委会认真评审,选出32篇结集出版《人居与建筑——首届海峡两岸人居环境和闽南古建筑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由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九州出版社出版发行。目前,编审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预计,九月底问世。

《人居与建筑》书籍效果图

        本书简介指出,21世纪是一个城市化的世纪,而城市问题日益严重,人居环境令人堪忧。本届研讨会旨在通过两岸专家学者的学术交流,推动人居环境研究原则在当代亚热带小城镇规划以及解决城市问题的运用,探讨闽南古建筑人本主义思想对当代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及其文脉传承和保护。令人欣喜的是,回归传统文化的视野成为与会专家学者的共识,探索传统古建筑、中国风水学对当代人居环境规划建设的启示,其中一些观点独到、新颖,试图为解决当代城市问题、城镇化问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考和对策。

  本届研讨会所征集的论文有36篇收入《人居环境》杂志,并赶在研讨会召开前出版问世。

《人居环境》杂志封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