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烧伤膏​

 为什么73 2021-07-17

作者:顔文强

图片

作者简介

颜文强,1983年10月出生,四川大学哲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博士后,福建省漳州市龙海人,现为大理大学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学理工科、后学文科、再学中医科,注重文理交叉。先后师承闽南师范大学邓文金教授、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一级教授、院士待遇)詹石窗教授、新安医学“张一帖”第十五代传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张其成教授。目前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1项、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荣获2017年度云南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参与国家“十三五”规划重大文化工程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研究3项。目前主要从事道医哲学、古中医药学、古天文历法等研究。

烧伤膏[1]:“竹叶、甘草各二两,柏白皮四两。右三味,咀,以猪脂一斤半煎,三上三下,去滓,冷以傅(敷)之。”[2]

本方出自《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七十八》,文中言为“治火烂疮,膏方”[3]。“火疮”即火烧伤的伤口。这是一个膏药处方,膏药是中药五大剂型——汤、丸、散、膏、丹之一,由于携带方便,使用安全简易等特点,一直深受大众喜爱,至今仍广泛使用。膏剂包括内服膏方和外用膏药两大类。外用膏药主要分为两种:软膏和硬膏。软膏又称油膏,是指用动物、植物油、或蜂蜜等煎药或直接与药物粉末混合制成的半固体状的膏剂。硬膏是指用植物油炸取药料,而后去渣,在高热状态下放入一定的铅丹使药物之间迅速发生反应,后冷却成固体状的滩涂于裱褙材料的膏剂。软膏和硬膏最主要的区别是软硬度不同和制作环节中是否有铅丹参与高热反应。上方用猪脂煎药,没有铅丹,故为软膏。猪脂即猪油,也称猪膏,是猪的脂肪油。由于煎煮猪油放凉后即成固体或半固体状,故称猪脂、猪膏。

方中“竹叶”是指禾本科多年生常绿乔木或灌木植物竹子的叶子,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系热带、亚热带植物。竹叶药用功效的明确记载首见于《神农本草经》:“竹叶,味苦,平,主欬逆上气,溢筋急,恶疡,杀小虫。”[4]《名医别录》记载了竹叶中的一种芹竹叶的功效:“竹叶芹竹叶,大寒,无毒。主除烦热、风痓、喉痹、呕逆。”[5]此处需要注意的是,方中这“竹叶”不是我们今天常用的“淡竹叶”。我们知道,淡竹叶别称淡竹草、土麦冬、山鸡米、金竹叶、长竹叶等(今以“淡竹叶”为正名),是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淡竹叶的干燥茎叶,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区,其中以浙江杭州所产为道地药材。今天的淡竹叶作为药用始见于云南明代著名道医兰茂的《滇南本草》一书[6]:“淡竹叶,味苦、性寒,治肺热咳嗽、肺气上逆。治虚烦发热,退虚烧、止烦热。煎点童便服。”[7]关于淡竹叶性能,《雷公炮制药性解》也曰:“竹叶,味甘淡,性平,无毒,入心、肺、胃三经。主新旧风邪之烦热、喘促气胜之上冲,疗伤寒,解虚烦,治消渴,疗喉痹,止呕吐,除咳逆。”[8]张景岳云:“味甘、淡,气平微凉,阴中微阳,气味俱轻。清上气咳逆喘促,消痰涎,解热狂,退虚热、烦躁、不眠,壮热头痛,止吐血。”[9]即是说,淡竹叶味甘、淡,性微寒,可以退虚热、除烦躁。由于《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在唐朝已成书,所以方中的“竹叶”不是今天的淡竹叶,而《名医别录》载有“淡竹叶”条也与今天的淡竹叶不同,对此《中华道地药材》指出:“……《名医别录》提到'淡竹叶’,《本草衍义》云:'张仲景竹叶汤,用淡竹。’但这种'淡竹’并非后世所用禾本科Lophatherum 属植物,而是禾本科竹亚科中的一种。今用淡竹叶Lophatherum  gracile 见于《本草纲目》。”[10]此处前面分析甚是,只是最后一句观点有误。因为《中华道地药材》一书认为“今用淡竹叶Lophatherum  gracile 见于《本草纲目》”,蕴含的意思是淡竹叶始见于《本草纲目》。但根据程超寰老师在《本草释名考订》一书中的考证“淡竹叶始载于《滇南本草》”[11];而《本草纲目》稍晚于《滇南本草》,因此今天常作为药用的淡竹叶应始见于《滇南本草》才对。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方中“烧伤膏”所用的竹叶的原植物是乔木或灌木植物,今天常用的淡竹叶的原植物则是草本植物,形态区别较大,当然二者的功效也有所接近:均味苦淡而寒,有退热、除烦之功。今天基本药用基本用淡竹叶代替竹叶了,只有民间还在使用[12],不过也存在些许弊端。对此,安徽中医药大学王德群教授主编的《<神农本草经>图考》指出:“后代本草以禾本科'淡竹叶’全草来代替竹叶,两者功虽接近,但淡竹叶之全草资源无竹叶丰富,采集也不及竹叶方便;鲜用,更是竹叶之优势;竹叶常绿,具御寒之性,淡竹叶冬天休眠,全草则缺此性也。”[13]此段分析颇为在理。竹叶四季常绿其体内所含阳气应多于淡竹叶,且竹叶生长于竹子中上部,位置较高;竹叶药用部位又是纯叶子,其体轻飘、气薄,故能入心气、肺气徐徐凉降而下;另一方面,原植物竹子在我国主要生长于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性喜温暖湿润气候,因而禀赋这一天地之气,其叶子——竹叶所含的阳气使得竹叶在味苦而寒的药气主象下呈黄绿色还略带甘淡,药气偏性得到和缓,故又可入中土胃气,而有降浊、除烦之功。整体而言,方中用竹叶主要取其寒淡降浊之性,可入心气、肺气、胃气系统,整体药气趋于向下。

方中甘草是调和诸药、坐镇中州之用,竹叶和甘草二两,二两换成今天药量约31.25克。

“柏白皮”又称柏皮、柏根白皮,是植物侧柏树去掉外面那层栓皮后的白色根皮部位。柏白皮的药材功效的明确记载首见于《名医别录》:“柏白皮,主治火灼、烂疮,长毛发。”[14]柏侧树是多年生常绿乔木,高达10—20米,喜生于湿润肥沃地。柏白皮是其根部之皮,根升而皮敛,且为白色,味甘苦而涩,其气浓度适中。综合来看,柏白皮有去湿生肌、收敛皮肤之力,对应脾气和肺气。方中用柏皮做膏药其理在于此。柏白皮四两»今天62.5克。值得注意的是,方中将淡竹叶、甘草、柏白皮三味药“㕮咀”,是指将药材切细、切碎之意。对于“㕮咀”目前学界常解释为古人用嘴巴咀嚼把药材嚼碎。这说法不对,这其实是把“㕮咀”之“咀”误解为咀嚼之“咀”。对于古人加工药材“㕮咀”工艺的内涵,道医孙思邈早就指出:“凡汤酒膏药,旧方皆云咀者,谓秤毕,捣之如大豆,又使吹去细沫,此于事殊不允当。药有易碎、难碎,多末、少末,秤两则不复均平。今皆细切之,较略令如㕮咀者,乃得无末而片粒调和也。”[15]这就明确指出“㕮咀”是细切、切碎之意。何茂活先生也说:“(㕮咀)是用器物捣砸而非用口齿咬啮。”[16]何先生通过对《武威汉代医简》的考证,认为:“'父且’是'㕮咀’之古字,指用刀斧及砧板将药物砸、切细碎以便煎制。”[17]可见,药材经过“㕮咀”后方成今天所说的中药饮片。

方中猪脂,即我们平常吃的猪油,也称为猪膏,是猪的脂肪组织经煎制而成的固体或液体脂肪。李时珍阐释曰:“凡凝者为肪为脂,释者为膏为油……”[18]猪脂早在汉代已作为药材使用,《金匮要略》记载:“救卒死方……猪脂如鸡子大,苦酒一升,煮沸,灌喉中。”[19]对于猪脂的性能,《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食治》指出:“其(指猪)肉间脂肪,平,毒。主煎,破冷,散宿血。”[20]《本草纲目·第五十卷》也云:“甘,微寒,无毒……解地胆、亭长、野葛、硫黄毒,诸肝毒,利肠胃,通小便,除五疸水肿,生毛发。[21]由于猪脂油腻润滑,故有降浊之力,与胃、肠之气相应;另一方面其脂肪所炼,金黄色,故其性当温热而有通畅之力,又可入脾气,所以能“破冷,散宿血”。方中,用猪脂煎药料“三上三下”是指药材煮沸以后,停火,让其自然冷却;然后在煎煮沸,而后再停火;如此反复三次,其目的一是泻其燥热之气,二是让药气与猪脂充分混合。对此,孙真人在《备急千金要方·卷一·论合和第七》中指出:“煮膏当三上三下,以泄其热势,令药味得出。上之,使匝匝沸,乃下之,取沸静良久乃止。”[22]并且指出猪脂当以冬天腊月熬炼备用为好:“猪肪皆勿令经水,腊月者弥佳。”[23]之所以取腊月猪脂乃是冬天阳气内敛,猪肉较肥腻,药气充足,治疗效果好。方中猪脂一斤半»今天375克。

方中竹叶进入心气、胃气、肺气降浊通淤,柏白皮入脾气、肺气去湿生肌、收敛皮肤,猪脂入胃、肠、脾气润燥、生肌,甘草坐镇中州调和众药。如此升清降浊、周流回环,故能收治愈火疮之神效。笔者将方药制备过程表述如下,同时也画出药气运行图:

图片

竹叶、甘草各31.25克(具体操作时可取整,下同),柏白皮62.5克。三味药一起切细、切碎,用猪油375克将药材煮沸,停火、自然冷却;再煮沸,再自然冷却;如此反复三次。去药渣,待自然冷却后即成烧伤膏。取膏药少许涂抹伤口。


[1]“烧伤膏”方名为笔者所加。

[2]《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道藏》第26册,第512页。

[3]《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道藏》第26册,第512页。

[4](清)顾观光辑,杨鹏举校注:《神农本草经》,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年,第181页。

[5](南梁)陶弘景撰,尚志均辑校,尚元胜、尚元藕、黄自冲整理:《名医别录》(辑校本),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年,第104页。

   [6]  程超寰老师在《本草释名考订》一书中考证指出:“淡竹叶始载于《滇南本草》。”见程超寰:《本草释名考订》,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年,第416页。

   [7] (明)兰茂撰,陆拯、包来发、陈明显校点:《滇南本草》,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年,第59页。

[8](明)李中梓撰,王艳宏、关枫、杨晓秋主编:《<雷公炮制药性解>详注》,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年,第433页。

[9](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第633页。

[10]  彭成主编:《中华道地药材》(上册),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年,第922—923页。

   [11]  程超寰老师在《本草释名考订》一书中考证指出:“淡竹叶始载于《滇南本草》。”见程超寰:《本草释名考订》,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年,第416页。

[12]  笔者小时候口苦牙疼上火时,我母亲常到屋后采竹子的叶子(竹叶)来煮水喝,母亲说可以降火。姑且不论母亲说的降火指的是虚火还是实火,但民间喝竹叶汤降火的做法至今还保留着。

   [13]  王德群主编:《<神农本草经>图考》,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第539页。

[14](南梁)陶弘景撰,尚志均辑校,尚元胜、尚元藕、黄自冲整理:《名医别录》(辑校本),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年,第17页。

[15]《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道藏》第26册,第35页。

[16]  何茂活:《<武威汉代医简“父且”考辨》,《中医文献杂志》,2004年第4期,第22页。

[17]  何茂活:《<武威汉代医简“父且”考辨》,《中医文献杂志》,2004年第4期,第21页。

[18](明)李时珍著,柳长华主编:《李时珍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第1492页。

[19](汉)张仲景,何任、何若苹整理:《金匮要略》,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89页。

[20]《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道藏》第26册,第526页。

[21](明)李时珍著,柳长华主编:《李时珍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第1492页。

[22]《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道藏》第26册,第36页。

[23]《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道藏》第26册,第36页。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