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哲学源流史》中国元代哲学:理学

 地球生物与人类 2021-07-18

中国元代哲学:理学

理学发展到元,出现了有别于宋代理学的新特点。

元时期理学始于赵复,鼎兴于" 南吴北许"。元灭宋后,蒙古贵族逐渐脱离了漠北的氈酪之风,开始了他们的封建化过程。这一过程表现为他们一方面积极吸取儒学为主的汉族思想文化,另一方面又把自己的思想传统传播到中原来,形成民族之间的思想交融。

" 南儒" 赵复被俘后,被礼送至燕京太极书院,传授程朱理学。但是在北方传授理学,影响最大的是间接受学于赵复的许衡。而吴澄则是元中叶南方著名的理学大师。吴澄本为朱学传人,但他不株守朱学,成为" 朱陆合会" 的代表人物。世人称吴澄和许衡为" 南吴北许。"

1.许衡的理学思想

许衡(公元1209-1281 年)在理气论上,继承了朱熹的理本论和"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的阴阳消长盛衰的思想。他说:" 天即理也,有则一时有,本无先后。有时理而后有是物。譬如木生,知其诚有是理而后成木之一物,表里精粗无不到。……凡物之生,必得是理而后有是形,无理则无形。" (《语录上》,见《鲁斋遗书》)形而上之理是本体,形而下之物是理的产物,有理而后才有物。

关于理生万物的程序,许衡认为,作为宇宙本原的道(理)生出了太极;太极之理显现为太极之气,一气分为阴阳,判为天地,天地产生万物和人,人为万物之灵,承天履地。

在论到天地万物时,许衡认为,由理(道)生出的阴阳二气,具有造化发育万物的关键作用。天地万物生长代谢的总过程,实际上就是阴阳二气的消长合散过程。" 凡物之生,都是阴阳之气合;凡物之死,都是阴阳之气散。" 世间一切具体事物,都可以从阴阳消长中得到解释。

在心性问题上,许衡直承程朱理学的人性观。许衡认为,人禀赋天理即天命之性,人性本善。但人禀气有清浊之不同,故又有气质之性。通过静时" 存养" ,动时" 省察" 的修养方法,能使" 气服于理" ,复见天理。他还提出" 反身而诚" " 尊德性" 等自省自思的认识和修养方法,认为这样就可以尽心,知性,知天。

2.吴澄的理学思想

吴澄(公元1249-1333 年)认为,天地、日月和人物的形成,本于" 一气"。他说:" 自未有天地之前至既有天地之后,只是阴阳二气而已。本只是一气,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又就阴阳中细分之,则为五行,五行即二气,二气即一气。气之所以能如此者何也。以理为之主宰也。理者非别有一物在气中,只是为气主宰者即是,无理外之气,亦无气外之理。" (《答人问性理》,《草庐吴文正公集》卷二),接受了程朱学派的理本论思想,认为理为气之主宰者。气之所以能造化天地人物,实皆属理之功能。同时他否定了朱熹的"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 的提法,持理气不分说。

他认为理为气的主宰者,但它又寓于气中。吴澄又视本体理为太极,他认为," 一气" 即清浊未分的" 混元太一"。但太一之上,又有太级,太级是无形无象、无增无减、寂然不动的绝对体。太极在阴阳中,含动静之理,主宰" 太一" 之气,化生二气五行以至天地万物。

在心性问题上,吴澄认为人性得之于天,而为本然之性,本然之性是湛然纯善的。但又因气质不同而有性善,性恶之分。气质是" 人得天地之气" 而成形,而人所受的" 天地之气" " 或清或浊,或美或恶,分数多寡,有万不同," 这就使本然的天地之性受到污染,由于污染的程度有异,所以人性便出现了差别。

因此,吴澄认为,因为人心本具善端,天理具足,要恢复天地之性,要体悟天理,当以" 尊德性" 为本,要从自己" 身上实学" ,反求于已。这些思想也使吴澄成为元代朱、陆合流的代表人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