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自信的人,往往出自这三种人格类型,有你吗?

 如何提升自信 2021-07-18

     我们经常在讨论如何让一个人自信,也通过很多文章来描述自信的方法,但是更提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来探索如何让一个人不自信的根源。

      一个不够自信的人,往往通过他的言谈举止可以表现出来,即便有很多人在一些场合会掩饰自己的自卑,但是可以欺骗得了别人,是无法欺骗自己的。

      有人会说:“我是今年/这几个月/这件事情等原因,才导致不自信的!”但实际上情况可能不是你想的那样。最近发生的这些事情,只是你产生自卑感的“诱因”,真正的不自信,往往来自于你所不曾察觉到的“人格”。

      关于”人格“方面的内容在之前我们很少提到,但它却是导致一个人不自信很重要的原因之一,今天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讲述不自信的人可能出自哪三种人格,以及这几种人格形成的原因和机制。    

 什么是人格?

      这个词有很多的解释,我们今天主要人格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什么是一个人的”人格“,它是人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作为概念可能听起来有点难以理解,不过我们可以简单一点表达,就是就是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塑造成我们向其他人或环境所展示出的自我形象。

     不过通过这个概念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仅仅说自己的人格是受父母的遗传,或者仅仅说人由于环境所导致的,这都不够准确,而是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而导致的。

      比如一个人的父母是多疑、自卑、压抑、孤立、内向的人,但是从他出生以后就使他生活在一个开朗、活泼、大方、自律、信任的环境当中,那么这个人即会有父母遗传的人格特点,也会集合环境影响的人格特点,而不会只有遗传或后天环境所具备的人格特点。

三种神经症人格类型

     霍妮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家,她创立了关于神经症的人格理论。把一个人的焦虑分为两类,一是”显在的焦虑“,就是对当前能够看到的事情感到危险而产生的反应;二是”基本焦虑“,就是对潜在的、未来的事情可能带来的危险所产生的反应。

     很多成年人的问题,都可以在儿童时期找到原因。当儿童必须得到成年人的帮助才能满足需要,而父母不能给予儿童真正的爱时,就会造成儿童的不安全感。一个儿童如果经常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焦虑感、产生敌意,所以在给很多人做房树人分析时,都有”攻击性“的解释。这往往都是由于在儿童时期亲子间的人际关系 失调,使儿童产生强烈的焦虑感所导致。最终这样的人会形成三种人格类型:

趋向他人(依从型人格)

       这种人格类型的人,对友爱、赞许、生活伙伴或狭窄的空间等,有种神经症的需要(神经症的需要是指他们由于焦虑,往往痴迷于其中的一种需要,而且满足自己需要的方法是脱离实际的,又导致自己难以获得满足,从而产生更高的焦虑感,最终形成恶性循环,成为刻板性与强迫性的需要)。

     其主要人格特征是:在工作或生活当中,甘居从属地位,经常会感到自己很渺小、很可怜,总认为别人都比自己强,习惯倾向于以别人的看法来评价自己。

      他们的人生哲学是:”如果我顺从,别人就不会伤害我“!

反对他人(敌对型人格):

      这种人格类型的人,对权力、社会认可、剥削、自我赞许和成就,有神经症的需要。

其主要人格特征是:将生活视为一种搏斗,有种适者生存的感觉,必须控制别人以掌握主动权;一心想超群出众、事事成功,以至于功名显赫;千方百计地利用他人,给自己带来好处;虽然好斗但却输不起;努力工作但不真爱工作;压抑感情,不愿意为感情而”浪费时间“。

     他们的人生哲学是:”如果我有力量,就没有人能伤害我!“

逃避他人(退缩型人格):

      这种人格类型的人,对自主、完美怀有神经症需要。

其主要人格特征是:为逃避紧张关系而离群独居,与他人尽量保持一定的距离,甚至不愿与他人发生感情上的联系;孤立自己,超然外物,最好与世无争;凡事都追求完美,以避免他人的帮助或因为做错而指责自己。

      他们的人生哲学是:”只要我退避三舍,就没有什么人能伤害我“!

      如果你有这三种人格特征中的一种或多种,就很难真正自信起来,要么过分的依从他人,而失去自己的主见,就会经常压抑自己;要么总是对他人产生攻击,别人不愿和自己交心;或者遇到任何事情总是逃避,不愿意去面对一切,把自己的心扉关闭。

       一个自信的人,敢于去面对真实的自我,人一切的能力、成就都是从真实自我中发展而来的,真实的自我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内在力量,只要身体的各方面机能正常,环境得当,每个人都可以有健全的人格,并改变自己现在的人格。但是如果你总是活在自己理想的自我当中,就会经常和真实的自我产生冲突。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虽然人格具有稳定性,但是只是相对稳定,并不是不可改变,通过一段时间的正确引导,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都是可以改变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